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北京晨报聚焦栏目专题 > 正文

收藏市场尚无“职业鉴宝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11日06:48 北京晨报

  作为央视惟一集收藏与鉴赏性于一体的专业栏目——《鉴宝》,近期尽管因受到“专家鉴定结论遭质疑、收藏品报价水分重、主持人形象不雅”等指责,而节目收视率却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反而呈上升趋势。昨日,中国文物学会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文物鉴定专家贾文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鉴宝》栏目的报价参照了一系列明晰的指标,并综合了三位以上的专家意见后所给出的估价,并不偏高。但目前中国的文物鉴定行业整体上确实存在有待引起社会关注的现象和问题。

  -收藏热之起源

  收藏热缘起“捡漏”心理

  有些人总希望花几十上百元买下来的东西成倍升值

  北京市文物局公布的调查统计表明,北京市文物市场年交易额已经超过11亿元人民币。全市共有14个文物监管物品市场、20多家文物拍卖经营单位,文物经营活动日趋活跃,市民收藏十分火热。而文物的每一次交易,都是一次重新鉴定的过程,都会牵涉到文物鉴定人这一特殊的群体。

  中国文物学会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著名文物鉴定专家贾文忠告诉记者:“近年来,收藏市场的异常火爆,除了反映出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外,更多的却是对文物一窍不通或只懂皮毛的人的'捡漏'心理造成的。潘家园每天都有数万人进进出出,总希望自己花几十上百元买下来的东西,经过专家鉴定是真文物后,能一转手就成了数十上百万元的宝贝,因此这些人一旦买了件自以为值钱的'宝物',接下来就是四处找人鉴定。”就在记者采访时,就有人拿着自己在古玩市场花几十块钱买来的“宝物”,找上门来请贾文忠鉴定。

  -收藏热之市场

  四类人成为收藏主力

  文物爱好者人数最多,大多只是跟风

  据贾文忠介绍,“捡漏”的文物收藏者数量虽然不少,但并不是真正的文物收藏主力。目前中国文物收藏主力军主要集中在四类人群:收藏家,是真正懂文物的人群,其中专家学者所占比重较大;投资商,这类人群很少有懂文物的,绝大多数都是外行,把文物收藏作为纯粹的投资手段;企业家,既作为企业的投资,同时也是企业领导的个人喜好。不但可以通过投资文物得到高额的回报,同时也存在通过购买文物逃避企业税收的行为;文物爱好者,这类人群基数最大,涉及面十分的宽泛,但大多只是跟风。前三类人群构成了文物收藏的主力,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物收藏市场的走势。第四类跟风的文物收藏爱好者,在文物市场上的影响力十分轻微。

  -收藏热之服务

  收藏热催生鉴定中介业

  根据图片进行鉴定,每件200元,鉴定实物500元

  某艺术品网站的负责人郭先生告诉记者:“我们网站从2003年初开展文物鉴定中介业务以来,一直都很火爆。高峰的时候,一天就有二三百人申请鉴定,少的时候,每天也有十多人。”

  据郭先生介绍,在网站上根据图片进行鉴定,每件收费是200元,鉴定实物是每件500元,要求出鉴定证书是每件2000元左右。中介收取其中的一半作为服务费,另一半支付给鉴定专家。同记者从一些正式注册的文物鉴定机构所了解到的价格基本上一致。

  自称同古玩字画打了三十多年交道的,在北京拥有两家艺术品公司的孙吉告诉记者:“目前文物鉴定机构的文物鉴定量不到实际文物鉴定量的千分之一,人们更愿意通过熟人介绍,直接找专家鉴定。目前在北京生存着一个特殊的群体——文物鉴定中介。他们主要同文物专家和文物持有人打交道,帮不愿意或不方便直接到市场上揽鉴定活的专家组织鉴定业务,帮那些需要找知名文物专家却又找寻无门或不愿意声张的文物持有人找他们想找的专家。这样的鉴定费用往往比市场上的略高,但鉴定的都是价值可观的文物。”

  -收藏热之价格

  拍卖行主导市场价格

  每拍卖一轮价格就会翻上几倍,有的甚至是几十倍

  “专家对文物的估价明显偏高”,是央视《鉴宝》栏目受到质疑的原因之一。记者从一份央视《鉴宝》栏目的专家评估表格上看见,一件文物的专家估价是取四位专家评估的平均值,并针对每一项指标都罗列着详细的估价细目。经过了如此详细分解综合所得的估价,为何会给人“价格过高”的感觉呢?贾文忠告诉记者:“影响一件文物市场走势及价格的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拍卖行、报刊介绍和专家评估。而目前决定文物市场走势和价格的主要还是拍卖行,几乎成了文物价格的'晴雨表',因为拍卖行所给出的是实际成交金额,而报刊介绍和专家评估仅仅只是一种价格参考,同实际成交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目前文物增值率以及相应的统计数据,大都是根据拍卖行的数据统计的。不少文物都已经拍卖过三四轮了,每拍卖一轮价格就会翻上几倍,有的甚至是几十倍。”

  据贾文忠介绍,目前文物市场的文物价格,主要分为两大体系:专家估价和市场价格。专家估价侧重于一件文物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等方面综合考虑,而老百姓一般只认可市场价格,而忽略文物本身所承载的信息;而市场实际成交价格,主要是从文物的制作水平、年头、保存状况以及来源等几方面考虑。就算是同一类文物,价格也会相去甚远。比如同样一件文物,名人用过的或宫里出来的,同其他来源也不可相提并论。“总的来说,文物市场价格遵循着'真品值钱,越是稀少的越值钱'的基本规律。”

  -收藏热之专家

  鉴定专家也常看“走眼”

  有些专家往往局限在某些具体领域,并不具有通吃的能力

  贾文忠告诉记者:“社会上所传的为了钱将知道是假的文物说成是真的文物的专家,不能说完全没有,但这样的人肯定是极少数。出现鉴定错误很大程度上属于专家'走眼'。目前的鉴定业中确实有经验和学识兼具的专家,但这种专家往往局限在某些具体的领域或某个具体的时间段上,并不具有泛化和通吃的能力。一旦有人拿这些专家并不擅长的领域的物件来'考'专家,专家碍于面子进行鉴定就很容易'走眼'。文物鉴定需要实际经验,知名度高、学问高并不代表鉴定能力就高。对于文物鉴定而言,首先是判断文物的真假,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其次才是文物的价值和所包含的信息。”

  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陈履生认为:“目前国家的专家鉴定体系,实际上是一个泛化的专家团体,如其中就没有研究近现代书画的专家,却承担了鉴定近现代书画的任务,那么,这种专门性所反映出的权威性必定会受到社会的质疑。”

  贾文忠称:“要改变现状应建立权威的鉴定机制,比如出台《鉴定法》,对文物鉴定应该有什么依据,价值鉴定应该有什么样的依据,能够提出真假和价值鉴定的这些人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资格,如果国家没有用法律规定这些,那么,即便出了那些问题,很多情况下也难以处理。一方面是鉴定专家没有拿到体现他们自身价值的报酬,另一方面也由于不必承担什么责任而造成了专家对鉴定结论的随意或不慎重。”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古玩业商会会长宋建文告诉记者:“由于文物鉴定行为和文物鉴定公司设立的不规范,五花八门的文物鉴定书在业内人士心目中的位置正在迅速贬值。突出表现为一些文物研究机构中有职称的研究专家随意涉足商业文物鉴定领域,随意开具文物鉴定证书。这些专家开具的证书,有的因辨伪能力欠缺而看错,有的因金钱左右而错开,令许多业内人士不屑一顾。”

  -收藏热之问题

  部分“鉴定家”只是略懂皮毛

  有些人只上了几天培训班,混了张证书,便自称“鉴定家”

  孙吉告诉记者:“尽管目前全国的文物收藏十分火爆,但百分之九十都是在胡买胡卖。假的文物交易如此之火,实在是少见。由于有人乘机打着文物鉴定的幌子,大发不义之财,他们中有的虽然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缺少必要的职业道德。比如客户请他们鉴定,他们故意低估鉴定物,转手又将客户的鉴定物'骗'到手。要不就将真品说成是假的,将赝品说成是真的。相当一部分所谓的鉴定家,只是略懂些皮毛,有的只是上了几天培训班,混了一张证书,便也开始自称'鉴定家'。现在的文物鉴定和收藏交易太混乱了。”

  “严格地讲,中国收藏市场目前并没有职业的鉴定专家,现阶段根本就没有这一职业。目前从事鉴定的专家都属于'兼职',这一群体主要由三大类别构成:文博部门的保管员,占据了目前从事文物鉴定工作人员的七成左右,优势在于他们长年同文物打交道,见多识广;学者,占据了从业人员的两成左右,具备丰富的文博知识;考古及文物修复人员,大约占总人群的一成左右。三大类中,学者和考古人员的真假辨别能力相对较差,学者受到实际经验的不足,偏重于文物所包含的价值及信息,对实物缺乏辨别。考古人员成天同真东西打交道,对现在造假技术又缺乏了解,易造成看见什么都感觉是真的错觉。相对而言,鉴别能力较强的要算修复人员,除了成天同真文物打交道外,要修复首先必须会鉴定真假才行,然后才是如何尽量修复到原样。此外,文物交易行里也有少数鉴别能力比较高的人。文物收藏一定要慎重,'捡漏'现象不值得提倡,买贵重文物前可请专家把把关。如果明明知道是假的还要购买,那就只能权当自娱自乐,不要出于'捡漏'心理购买,买后千万不要请专家鉴定,那样只会自找难受。”

                                      晨报记者 刘宏伟

  相关专题:北京晨报聚焦栏目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双响炮
诠释爱情经典漫画
东方美女
迷人风情性感姿态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