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周刊:德黑兰之春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3日15:22 新民周刊 | ||||||||
这或许就是伊朗,一句话难以说清。有人说它是巨变前夜,也有人说它波澜不惊。 撰稿/金 姬(记者) 3月11日,美国和欧盟三国英、法、德终于在伊朗核问题上统一了口径。
对山姆大叔而言,游离于国际体系之外的伊朗,无疑是其“民主改造中东”进程中最难啃的骨头。而对另外的许多人 来说,这个政教合一、厚积了灿烂波斯文明的国度则在神秘中透着让人尊重的强硬。 伊朗,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精灵? 去年2月曾赴德黑兰采访的凤凰卫视记者陈晓楠有着这样的感受:“或许是大革命的面纱给伊朗人涂抹上某种捉摸不 定的神秘色彩,外界对伊朗人的描述很多时候出于臆想曲解,并不准确。其实在这里越久,你越会发觉黑袍下隐藏的并不是沉 重忧郁,反而是他们生性爽朗活跃,血管里流淌着波斯人的热烈。” 急转掉头的列车 伊朗首都德黑兰,是建在山坡上的中东最大城市,不时显露出几千年前丝绸之路上波斯帝国的古韵,而喧闹中闪过的 一袭袭黑袍,又让人体会着它的肃穆与庄重。 谁都知道,在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国王统治时期,伊朗曾是西方文明忠实的追随者,无论男士女士都洋装洋派, 社会全盘西化。超短裙、太阳镜、卷花头,比起好莱坞来也未有半点逊色。 伊朗在1935年3月21日前称为“波斯”。历史悠久的波斯帝国,版图曾包括希腊、埃及、阿富汗、印度河流域 和高加索,但到了20世纪初,波斯帝国已经支离破碎,只剩下很小的一块国土。到了最后的巴列维王朝时,伊朗一度出现复 兴气象,可惜只是昙花一现。 历史在1979年出现逆转。宗教领袖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彻底推翻了国王统治。这列疾驶向欧洲文明的火车 急转掉头,《古兰经》成为法律的唯一依据,伊斯兰教义开始全面规范人们的生活。从革命胜利的那一天起,女人必须要穿戴 黑袍,必须严格包裹头部。一袭黑袍,成了伊斯兰革命的鲜明符号。 但事情总在悄悄发生变化。据伊朗官方统计,1993年,800名伊朗妇女因衣着违法被逮捕,其中很多人的罪名 是戴太阳眼镜。那年,一名20岁少女因面纱不整被宗教警察拦下,后因有抵抗行为而被枪杀。同期政府颁布法令,妻子着装 违法,丈夫也要受罚。宗教警察对服装管得很严。自改革派总统哈塔米1997年上台后,社会气氛有了少许宽松,年轻人抓 住一点点缝隙开始张扬个性。 荣获2001年威尼斯评委会促进世界团结奖的伊朗电影《坎大哈》中有这么一段话:“人要有理由才会活下去。在 困境下,希望是最好的理由。当然,这很抽象。但对口渴的人,就是水。对饥饿的人,就是面包。对孤独的人,就是爱。而对 全身被覆盖住的女人,希望就是有一天能让人看见自己。” 伊朗女孩子们开始戴有颜色的头巾,露出的头发越来越多,黑袍换成风衣,并且越发合身。但时髦的外套里必须衬着 可遮住臀部的长衣,因此往往内短外长,层叠之间,反构成一种独特的时尚。时装店里,大胆的服饰渐渐出现,引得黑袍下的 女士也不免要驻足多看两眼。由于社会较之以往开放,如今的宗教警察只在重大宗教纪念等节日前,才对服装不“检点”的年 轻女子进行突击检查。 小小的通融被默许,但伊斯兰教清规戒律还是渗透到伊朗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1979年,霍梅尼宣布除伊斯兰音乐和革命军乐外,全面禁止演奏音乐。德黑兰街头的娱乐场所随即在一夜之间销 声匿迹。宗教领袖还认为,女人应该避开一切会吸引陌生人的东西。因此女子不得化妆,在公开场合骑自行车也被视作违法。 此外,在公开场合,非直系亲属的未婚男性和女性不得有任何亲密举动,甚至不应交谈。男女乘坐公共汽车时也被严格分开。 在伊朗,民兵力量不可小视,据说动员起来,会有上百万人,他们平常担当维护伊斯兰教尊严的角色,会在公共场合 提醒甚至有权约束民众、严格执行伊斯兰教教法规定的行为准则,而一旦发生战乱,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参加保卫现政权的武装 斗争。民兵平常除了学习《古兰经》,还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 伊朗人对霍梅尼仍旧相当尊崇。不仅因为他的政治和宗教的主张,还因为他一直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霍梅尼曾说, 一定要让自己过简朴的生活,不要贪恋金钱、名誉和地位。如今,他的大幅画像随处可见,少有笑容但目光深邃,穿透力极强 。伊朗人认为,正是他的这种眼神,保佑着伊朗的大街小巷,也保佑着伊朗的每一个人。 霍梅尼生前,两个儿子先后去世。他去世后,哈梅内伊继任精神领袖,而霍梅尼的家人无一从政,也绝少在公众场合 露面。霍梅尼唯一的男性传人、孙子哈桑·霍梅尼如今是民间组织霍梅尼基金会的负责人,他在去年伊朗革命25周年之际表 示:“我相信,如果没有伊斯兰革命,伊朗人今天一定会面临更多的难题。” 渐进式改革 如今的伊朗的确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革命后,美国的制裁、与世界的脱轨和因宗教势力控制各个领域带来了一些滞后影响,原本依赖滚滚石油的伊朗经 济大不如前,基础建设也大面积停滞。现在的伊朗人常喜欢指着路旁的高级建筑、高架桥,回忆老国王时期的大手笔,大气派 。 大革命后,伊朗人口飞速增长。如今6400万人口中,有一半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未必记得26年前激动 人心的场面,只知道现在工作非常难找。官方公布的失业率数字是15%,但也有统计说可能高达25%。这是现在伊朗社会 中最为严重的问题。由于年轻人越来越多,伊朗被迫提高社会的自由度。以前被禁止的音乐会、台球厅也可以重新开放。通过 互联网以及偷偷安装的卫星电视,伊朗年轻人完全知道外面世界的精彩。 2000年大选连任的总统哈塔米曾经风光无限,支持率曾高达90%。但几年之后,当年的豪言壮语大多没有兑现 。因为他不过是名义上的国家首脑,只有最高精神领袖才对重要事务有着最终决策权,甚至掌控着国家军队。保守的宗教势力 ,渗透在社会的各层面,对政府的政策也造成滞后影响。 在把伊朗拉出西方阵营26年后,伊朗政府仍努力坚守着宗教原则。虽然不像在霍梅尼时代音乐几乎完全被禁止,但 外界司空见惯的一些事物在伊朗仍被视为异类。摇滚乐、迪斯科就绝不为政府所接受。宗教人士认为,这些音乐只会引人迷乱 、颓废,对人的心灵产生巨大威胁。 不仅仅是音乐,西方文化中一些标志性的艺术形式在伊朗仍被视作是会诱人堕落的污秽之物。德黑兰大学美术系教授 扎戈汗专长水彩风景画,虽曾在欧洲留学,但对于西方的人体画却完全不能接受。“所有的艺术都是为了心灵的追求,也就是 为了信仰,艺术和宗教是分不开的。艺术是为了让人类的心灵更完美,如果对人类的品德不利,如西方的裸体画,我们不能接 受。因为作画时,人体模特首先就被侮辱了。” 今日波斯 几千年的历史,盛极一时的帝国,都使伊朗人的血脉中流淌着骄傲的因子。他们最大的个性可能就是绝对的热心肠和 吃软不吃硬。据说,千万不要问伊朗人手里的东西是哪里买的,因为他会毫不犹豫地送给你。 伊朗在阿拉伯世界中卓尔不群。它的议会为亚美尼亚基督教徒、拜火教徒和犹太人各留有一个议席。德黑兰还有一个 信仰基督教的亚美尼亚社区。在那儿,酒是合法的,亚美尼亚妇女可以不戴头巾。伊朗的空中小姐几乎清一色是波斯人,身材 高挑、气质高雅。 据伊朗华语台报道,伊朗人的人均月收入约为200-250美元。他们的生活也很浪漫,懂得享受人生。一到节假 日,很多伊朗家庭就开车到各大公园、郊外野餐。男人们和孩子捉迷藏,踢足球或打排球,女人们则坐在一起拉家常或准备饭 菜。 或许是伊朗的公共娱乐场所少之又少,抑或是橱窗里的漂亮衣服必须要有用武之地,伊朗人的家庭聚会出奇频繁。据 说,在家庭聚会中女人们会争相打扮,穿着会相当大胆。当然,在某些规模稍大的聚会上,男宾女宾仍要严格分开。毕竟伊斯 兰教义说,女人的美只应属于她的丈夫。 伊朗酒店的电视节目,没有美国的CNN,但有英国的BBC。十几个频道都是毛拉伊斯兰宗教人士布道,风格 大相径庭。而在大街上也有不少反美标语。德黑兰有一堵高达几十米的“反美帝墙”,上面用英语和波斯语写着“美国大撒旦 ,打倒美国”。 伊朗人认为,在和美国的较量中,他们至少取得两次大快人心的重大胜利。一次是美国使馆人质事件,另一次就是伊 朗在1998年世界杯小组赛中大胜美国。足球现已成为伊朗的一项全民运动。每天傍晚或节假日,无论城市和农村,大街小 巷或公园都会见到各个年龄段的男子在踢足球。 这或许就是伊朗,一句话难以说清。这里有霍梅尼,也有施瓦辛格;这里有黑色长袍,也有时髦晚装;这里有西式王 宫,也有清真寺和《古兰经》。有人说它是巨变前夜,也有人说它波澜不惊。(感谢凤凰卫视陈晓楠女士的大力支持) 相关专题:新民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