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世纪周刊专题 > 正文

三四十年代中国电影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30日11:03 新世纪周刊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之所以被人们奉为经典,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她在不足百年的电影历史中所表现出来 的承前启后的活力和生机。

  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电影经历了左翼电影、国防电影、抗战电影、解放电影等一系列的特定时段,探索与收获、先锋与 亲和、模仿与变革并存,所有的一切,让人们都能随时回归,从每一个镜头走近那不朽的艺术魅力。

  早期经典

  中国,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实验电影,但在前苏联电影热衷立神、美国电影疯狂造梦的时候,三十年代中国的电影 艺术家们却勇敢地直面人生和社会,树立起现实主义艺术观和电影观。外国电影史学家所说的“新现实主义始于中国30年代 电影”的论断,就是由此得出的。

  左翼电影的兴起标志着中国电影的政治变革和艺术变革,夏衍的《狂流》是左翼电影运动的开篇之作。这部影片以新 的思想、题材、内容和形式反映了时代的真实,渗透着强烈的创作激情。这是种带有明显写实倾向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30年代的电影是在中国初期电影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那些继承传统又能突破创新的电影创作者中,必 须提到蔡楚生。蔡楚生在艺术处理上非常注意吸收前辈创作中适应观众欣赏习惯的经验,把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与新 的电影表现手段结合起来。

  在《渔光曲》中,他以两个渔家孩子的经历为线索,展现了旧中国农村和城市非常广泛的社会生活景像。这种表现内 容的开放性和叙事结构严谨性的结合,成为中国电影中极具代表性的艺术手法。

  还有不少同时代的电影创作带有一种浪漫的诗情,不求真,但求美。往往较少揭露现实,而是富于理想和憧憬,常常 透露出一种欧文、傅立叶式的空想社会主义色彩。《大路》的结尾主人公想象中的再生、《小玩意》中流畅的视觉感受,都显 现出30年代中国电影人在东西方两种文化思想融汇中的思考与求变。

  三十年代的中国电影还受到前苏联电影的影响,中国影人在自己的电影传统和对好莱坞电影经验理解的基础上接受了 苏联的蒙太奇理论。《女性的呐喊》、《上海24小时》等电影就是例证,片中不少部分的艺术处理巧妙地发挥了电影蒙太奇 镜头间的对比和冲突的巨大表现力。

  在左翼电影发展的历史中,1937年完成的《十字街头》成为一个重要代表,这不仅在于其本身取得的高度思想和 艺术成就,更重要的还在于它把对蒙太奇的学习借鉴溶入了向好莱坞的学习借鉴,这典型地反映了其后十几年中国进步电影所 做出的艺术选择。

  特殊的电影时代

  1935年“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以后,出现了“国防电影”的新高潮,这一时期的电影创作更加成熟。 《联华交响曲》中的《春闺梦断》、《疯人狂想曲》、《小五义》及《狼山喋血记》、《大路》等影片,在形势不允许用写实 主义手法直接表现抗日要求时,创作人员运用了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电影表现手法。

  从某种程度而言,政治压力有时候反而变成了迫使艺术家深入艺术思考,提高创作水平的动力,《桃李劫》等优秀影 片就是在这种形式下拍摄出来的。在进步电影工作者的努力下,这段白色恐怖最严峻的时期却成了三十年代电影艺术探索最活 跃、成果最辉煌的一个阶段。此外,《桃李劫》还是中国电影史中,第一次较全面地、有意识按照有声电影的艺术规律进行创 作的影片。

  相比《桃李劫》,《马路天使》在有声电影艺术上的贡献,更多地则是体现为声画诸因素之间的组合方式更丰富了, 这从不同方面有助于影片内容的揭示。此外,其在声音和画面的蒙太奇组合关系上也有不少精彩的地方。

  抗战时期电影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那一代中国电影人大多如同《十字街头》中的主人公一样走向了抗战前线,而这个主人 公所居住的陋室里有着两个十分抢眼的视觉符号——鲁迅肖像和米老鼠玩具。

  大批优秀的电影人才投入到大后方的抗日电影生产中,拍摄了大量的记录片和故事片。其中有《保卫我们的土地》、 《八百壮士》、《保家乡》、《中华儿女》、《长空万里》等代表作品。

  抗战期间的创作对后来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其中最具意味的是延安记录电影学派的诞生,代表作品有《延安与八路 军》(1939)、《白求恩大夫》(1939)、《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1942)。而延安记录电影学派所形成的纪 实风格,对中国电影产生的重要影响要在1949年以后的故事片中才得以发挥。

  战后电影的代表作品有《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三毛流浪记》、《乌鸦与麻雀 》、《希望在人间》、《丽人行》和《松花江上》等等。

  1948年,中国诞生了一部十分罕见的作品《小城之春》,可以说这是第一次真正在中国电影里呈现了精美的东方 视听节奏。只是该片公映已是在上海解放以后,它的气质和一个新时代的氛围已格格不入,这种探索也因此被迫中断。

  传世之声

  歌曲作为电影音乐的一部分,在三十年代许多影片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渔光曲》中的“渔光曲”、《马路天使》 中的“天涯歌女”、《桃李劫》中的“毕业歌”、《风云儿女》中的“义勇军进行曲”。它们都是影片创作整体构思不可缺少 的组成部分。在推进情节、刻画人物、抒发情感等方面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左翼电影中,歌曲的作用还不仅在于其在影片叙事中所占的地位,电影也成为一种传播歌曲的裁体。这些歌曲本身 有相对独立的功能,它们都从影片插曲变为在群众中广泛流行的演唱歌曲。

  从默片中春蚕结茧的优美视觉段落,到初期有声片中《开矿歌》、《大路歌》、《毕业歌》、《天涯歌》、《义勇军 进行曲》以及《马路天使》和《夜半歌声》中的插曲,再到从四十年代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古为今 用,都是一样的动人。

  那时星空

  早在1926年,《新世界》杂志就举办过女星评选,随着电影的影响越来越大,电影明星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各种 高级社交场合,明星和政商要人都平起平坐。

  对明星崇拜煽风点火的,是市民报纸和电影报刊的大量出现,有关电影的活动越来越多,电影明星是市民眼中的完美 偶像,最早的追星梦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得以发扬光大了。其中最轰动的应算1933年《明星日报》陈蝶衣发起举行的“影 后大选举”,评选结果,胡蝶夺得影后的桂冠。

  当时胡蝶的风头确实无人能及——名字被注册成香烟品牌,还作为中国演员的代表被送去欧美列国周游一番,回国时 接受人山人海的欢迎——可见其号召力,即使比较现在的商业包装,也可谓风光无限。颁奖典礼被冠名为“航空救国游艺茶舞 大会”,整个选美事件中,似乎只有这个冠名提醒了人们当时的时代背景。

  胡蝶的表演生涯从二十年代末延续到六十年代,她最辉煌的时期是在三、四十年代。其主演了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 女红牡丹》,并在第一部左翼电影《狂流》中,塑造了富有反抗精神,且内心世界丰富的女性形象。《姐妹花》更是她表演艺 术的高峰,该片在当年打破国产影片有史以来上座率最高的纪录。

  四十年代的星空更加璀璨,众多的影星将影片中的经典形象植入民心:秦怡在《无名氏》中饰演的国英、黄宗英在喜 剧《甜姐儿》中的洒脱表演、张瑞芳主演《松花江上》中的农村女性、白杨在《十字街头》中扮演的充满幻想的青年女性、上 官云珠饰演或妖俗或善良端庄女性、舒绣文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中饰演的泼辣自私的交际花王丽珍……

  男星中,除了赵丹,还有一位要提及,那就是在1932年到1933年间《电声日报》举办的电影评选活动中与胡 蝶、阮玲玉、陈燕燕、王人美、高占非、黎灼灼、陈玉梅、郑君里、黎莉莉共同入选中国十大明星的金焰。金焰在男星中排名 最高,获得“影帝”的称号。他是在《野草闲花》中一炮走红的,给人一种崭新的小生感觉,带着白马王子英俊潇洒,他的言 行成为当时青年人模仿的对象。

  那时流行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上海,美少女已成为有闲大众崇拜的对象,翻开上海的老相册,常可以看到女校学生清凉打扮的 照片。当时的火柴盒上更有各家名媛的画像,也不见得曾因此有什么官司纠葛流传。

  那时的电影在题材上具有很强的标本意义,都市成为电影题材的重要展示空间。上海作为中国城市生活的象征,从影 像上曾经引领了中国人的都市梦,譬如《马路天使》,就是海派城市生活的经典写照,也可以说是中国成熟的城市电影的代表 作。

  对片中由周璇演唱的插曲《四季歌》和《天涯歌女》,人们异口同声地叫好,而著名的百代公司也抢在《马路天使》 公映前请周璇灌制了唱片,与影片同步发行。

  那时也是中国近代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这和电影的时尚引导不无关系。也就是在那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 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被称作Chinesedress的旗袍,和加入西式风格的海派旗袍一起成为中国女装典型代表。

  旗袍给全世界扫盲的时间也是在三十年代,它比较适合中国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再加上女影星们的公众时尚代 言和国内外通商交流的频繁,使得人们着装的观念开始改变。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成了30年代旗袍的主流。

  三十年代上海的名门闺秀追赶时髦、享受奢华的生活,她们崇尚西化的生活:游泳、骑马、跳舞、打高尔夫球,也要 求服装更美观、和体。加之30年代欧美流行收腰,这就更体现出女性美,也注定了旗袍会变得更修长而紧身。随后就有了像 影后胡蝶穿的那种有高叉的旗袍,从而更符合30年代精致玲珑、开放活泼的理想形象。

  “古老”的老影院

  电影的热潮必然导致豪华影院的出现。成立于1928年的上海大光明电影院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影院之一。这个昔 日的“远东第一影院”目睹了近八十年来中国电影的兴衰流转,更是中国电影发展历程的活样本。

  1931年6月的《申报》,连续几天刊登大光明电影院重新开业的整版广告,以“冷气设备温度适体四季如春”为 一大卖点。当时上海的电影院还在用电风扇降温,大光明耗资30万元的冷气间成为首屈一指的特色。而由德国著名建筑师乌 达克设计的影院至今仍是上海重点保护的文物,共上下两层,有一个1900座位的放映厅和三个休息厅,设计者的精巧用心 体现在从地板砖到红地毯的每个细节。

  如此豪华影院的票价自然不菲:日场正厅六角,楼厅一元,包厢一元半,夜场则还需上浮半元。当时的两元足可以买 两斗半大米。一般电影院的票价才一角半,到大光明看电影的确是件挺奢侈的事。

  门前有拉门小郎替客人拉门,进门有存衣服务,入场有白俄女郎领座。靠近走道的一排座位旁边专门设有带圆圈的小 凳子给小孩坐,每个座椅背后有挂钩,可以把汽水瓶钩在上面。1939年,大光明推出美国厂商为其专制的“译意风”耳机 ,观众另付一角钱可以戴上它,由专人讲解剧情对白。

  大光明为观众配备了种种优质服务,无非是要把大光明塑造成高级社交场所,到大光明看电影成了身份的象征。去大 光明的人有不少社会名流和外国人,衣冠不整的人不许入内。

  著名女式洋装店鸿翔公司的服装设计师为了能捕捉最新的流行样式,也常到大光明观察时髦女郎的穿戴。1932年 的一则报纸简讯归纳了最常上影院的五类人:谈恋爱的年轻男女、厌倦舞台剧的有闲妇女、无聊的富商、逃避生活的贫穷青年 以及影评人。那时的时尚,就是看电影、喝咖啡、去百乐门跳舞。

  影院门厅西部为咖啡馆、舞厅,后部为弹子房,各种娱乐休闲活动几乎“一网打尽”,成为时尚青年的心头之好。当 时,大光明以“与欧美几乎同步上映新片的首轮戏院”著称。后来,国产电影终于在大光明赢得了观众。

  大光明影院从侧面印证了中国电影旧时的绝代风华。而在世纪老人悠远的记忆中,大光明代表了一个纯粹欢乐的看电 影时代。

  电影备忘录1931年

  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诞生。

  1933年

  被称为“中国电影年”。

  1934年

  第一家专拍有声电影的左翼电影公司“电通”公司成立。

  1936年前后

  有声电影完全取代默片,完全的有声片逐渐取代配音片。《姊妹花》、《貂禅》、《渔光曲》三部影片曾经分别创下 连映60、70、80天的纪录。

  1937年7月24日

  《马路天使》在上海金城大戏院开始了它连续21天的首轮公映,近10万人次观看了《马路天使》这部“卖座最盛 、舆论最佳之巨片”。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人得到过娱乐高潮,许多在中国影史上艺术成就很高的黑白电影,恰恰是在这次高潮中与战 争一起喷发的。也许,这就是艺术依赖背景同时又跨越时空的特性吧。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评论】【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第24届香港金像奖
2005中国国际时装周
房贷利率上调
本田雅阁婚礼门事件
骑士号帆船欧亚航海
房价高难道错在百姓
京城1800个楼盘搜索
《新浪之道》连载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