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战文化角力(7)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0日15:23 新民周刊 | ||||||||
伊兰特:小康中国的韩国车花一现 “韩流”的确左右着人们的购车表情。伊兰特的成功已经不再是销量上的蹿升,而是它背后那些更值得我们玩味的东西。 撰稿/章丽倩
韩剧在中国流行的理由可能比较无端,走势和韩国车在中国的突然流行差不多,2004年车市清冷异常时北京现代伊兰特的逆势上扬,曾跌破崇尚欧美和日本的看客们许多眼镜。 步入2005年,伊兰特的强劲走势依然不减。不仅在第一季度总销量上雄居单一品牌榜首,还在3月份第6次夺得了同级车的销量冠军。 新实用主义 没想到韩国车会成为小富和小康的中国人购车时的实用主义标准。 在汽车世界里,韩国的造车历史短,技术、品牌和影响力皆不及欧、美、日。韩系车的原创性受欧洲文化影响颇深,从中总能看到西方车型的影子。 有业界人士颇含尊敬地说,韩国人的汽车工业是国家意志在造车。此言非虚。现代集团会长郑梦久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收购起亚汽车时,冒着现代债台高筑的危险,提出来的口号是不让福特趁虚而入,染指韩国汽车产业。北汽现代在北京深深烙上国有企业的烙印,受到两国政府的肯定与支持,化政治优势为营销资源,倒也颇符合现代汽车的一贯形象。 在韩国街头难得看到外国品牌的汽车,并不是因为垄断,而是因为韩国的民族工业把民族情感化作了产品控制、技术开发和售后服务。北京现代日渐成为“性价比高”、“售后服务好”、“配件便宜”的代名词。伊兰特上市时,有土里土气但实用的起亚千里马和3000辆跑在北京街头做出租车的索纳塔作铺垫,口碑不错。 曾听一位“老车虫”说起过他的购车原则:刚上市的车不买,售后服务跟不上的不买,配件贵的不买,价格明显比同级车型高的也不买。最后,这位仁兄将自己的买车经验总结为两个字:实用。他简简单单地点出了家用车的本质,这倒与伊兰特(或是说韩系车)有那么点不谋而合呢。 伊兰特有着韩系车典型的特点:配置齐全,操控方便,价位适中,外形又不失体面。作为一款家庭用车,它扮演了“过渡”的角色,乘载着人们的憧憬前行在“买一辆车”到“买一辆好车”路上。 再美丽的事物也经不起岁月的推敲。当汽车消费走下炫耀的神坛,实用主义的大行其道也就见怪不怪了。 “韩流”来袭 文化背景的差异对市场推广的影响有多大?习惯刀叉的西方人能“吃透”东方人的筷子情结吗?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韩流”现象背后的东西的确左右着人们的购车表情。 “韩流”未必是由韩国的影视作品而推动,但后者一定是前者形成的关键所在。影视图像把韩国人的生活方式近距离地展现在了中国观众的面前,从服饰到饮食,从建筑到风俗。当关注成为模仿,流行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人鱼小姐》、《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中那些男女之间、同事之间的细碎琐事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发生,但就没有韩剧演绎得那么亲切。或许正是半岛上既熟悉又陌生的儒家传统和现代生活的勾兑,使我们产生了文化上的共鸣与认同。 对现在的购车者而言,消费的出发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韩系车受市场欢迎的原因并不是产品新颖,也不是性能卓越,而是它恰巧符合现阶段中国汽车消费一般群体的需要。 宽敞的房屋和一辆不错的私家车,韩剧向我们展现了一种理想的平民生活。如果说,因为地缘文化的差别,使中国与欧美之间产生了固有的不可比性,而对近邻日本则有种踮起脚来够不着的距离感的话,那韩国倒是个不错的参照对象。对于追求美好的中国人来说,或许韩国人现在的生活就是我们未来生活的参考蓝本。 “花相对不多的钱买一辆既实惠又不失体面的车,过起向往已久的小康生活。”伊兰特的推出正是瞄准了中国汽车消费刚起步时一般市民的这种心理需求。北京现代巧借了“韩流”的风潮,用温馨与亲和力演绎了一场完美攻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