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名专家公开支持圆明园防渗工程(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1日03:18 新京报 | ||||||||||||||
本报讯 圆明园防渗工程是否造成了生态灾难?昨天,部分参加了上周环保总局听证会的专家,与数名水利、环保、建筑等方面的有关人士,参加了一场名为“水资源、节水、圆明园防渗工程的思考”的论坛。他们发言支持圆明园防渗工程,反对“破坏生态”说。 此前的4月14日,在圆明园环境整治工程的公众听证会上,29个发言中,有18人表示反对铺设防渗膜。 据了解,昨天的论坛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北京华商国际公司和TOM在线有限公司主办,共有8位专家到场,另外3人则递交了书面发言,对圆明园防渗工程表示支持。 主办方提供的专家资料显示,8位演讲嘉宾中,全国人大常委王幼辉是著名水利专家,中国管理科学院研究员李开发是水资源研究专家,陆亚洲是中国科学院水问题研究中心的水文地质专家,刘树坤任职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而武补元则是水利防渗专家。其余数名到场专家则分别为环保专家和建筑专家。 主办方负责邀请专家的人员介绍,嘉宾们意见这么一致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在圆明园听证会上支持方发言机会很少,受社会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则是他们与水利方面专家比较熟悉。 圆明园管理委员会的一位前负责人昨天也到了论坛现场,但相当低调,没有接受记者采访。 此前反对防渗方观点 圆明园湖水的渗漏有利于海淀区和北京市的地下水供应,还有利于克服北京市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城市漏斗”效应。圆明园的湖水渗漏是有益的和必需的。——中国生态学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委员 张正春 防渗工程伤害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又损害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水文生态功能。——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崔海亭 圆明园铺设防渗膜,从生态学角度讲,是把活水变成了死水。塑料膜隔断了圆明园的水生物生态和陆地生态的联系,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园内的树木。——中国生态学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委员 张正春 防渗膜在水域环境中的老化碎裂,给湿地土壤带来无法清除的塑料污染,会危害湿地植物根系发育,使植物生长不良。——环保组织地球纵观环境教育中心 李皓博士 论坛内容摘要 观点1 防渗工程可充分利用水源 北京市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是昨天参会专家一致提及的问题,“脑袋都没有了,哭头发还有何用!湖面干涸,鱼死草枯,一片凄惨,这样哪还有历史面貌可谈”,国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常委任玉岭的话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任何反对防渗做法和主张拆掉防渗层并要求维持圆明园历史面貌的人,实际忘记了北京水情面临危机的现实”,任玉岭说,目前北京水严重紧缺,绝不可能无限制向圆明园供水,“前几年圆明园就呈现着湖水干涸鱼死草枯的悲惨场面”,在湖底铺设防渗膜,并辅以一米土层的做法,既可以节省圆明园的用水开支,减轻北京对圆明园的供水负担,还可以使最有限的水源发挥最大作用,以保持园中以水为特色的风景。 观点2 圆明园已保不住湿地 对于有人提出的“保持圆明园湿地状况”的意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郭黛恒昨天表示,目前圆明园的湿地状况早已不复存在。她认为,这个意见颠倒了事实。 郭黛恒说,圆明园是一个古河道,渗透性非常强,在目前补水量的情况下,圆明园基本上是每年有七到八个月是干枯状态,根本达不到湿地所要求的6米地下水域的要求,而且连湿地生态系统也保持不住。 观点3 防渗膜不会带来“一潭死水” 中国林业大学生态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罗菊春认为,铺防渗膜不会把圆明园变成“一潭死水”。他介绍,只要湖岸边不铺防渗膜,水与土壤就仍然可以接触。而且圆明园整个水系是连通的,之间水位又是不均衡的,因此只要有水,平时(尤其是降雨时),水仍然会进行流动。 水资源研究专家、中国管理科学院研究员李开发也说,目前的措施不会形成“死水”。理由是湖里的水会源源不断作为岸边和园区树木与植被的绿化用水和生态用水,外来水不断补充湖里的水,形成水的流动和交换。另外,水面蒸发的方式、湖底投放的鱼类繁衍形成的生态体系,也可以保证水的自净。 观点4 铺膜后水生植物仍可生存 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所长李奇军介绍,圆明园在防渗膜上面还铺有大约一米厚的土壤,“浮水植物,湖底有10至20厘米土层就可以生长,沉水植物也只要有50厘米土壤就可以生长”。 “如果湖底不进行防渗处理,连水都不能保证,植物都被干死了,而湖底铺防渗膜以后可以保证湖底那一部分泥土中还有动植物可以生存的环境”,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郭黛恒也表示赞同。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谢炜 本版摄影/本报记者 吴江
相关专题:圆明园湖底铺设防渗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