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纪念世界地球日:讲述普通人的环保人生(5)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2日17:27 新世纪周刊

  汪永晨 狂热的环保身体力行者

  本刊记者/龙曦 她曾经随中国第一支女子长江源漂流探险队到达长江源头;曾去阿尔金山寻找野骆驼;曾带着严重的腰疾完成了数十万公里的环保考察;曾和环保志愿者们为了反对处女河的大坝建设而四处奔走。还曾为了让北京动物园不被搬迁而大声疾呼……

  汪永晨的脸上始终带着微笑,有点孩子气的笑。不矜持、不世故,甚至有些纯真。4月13日的“绿家园记者沙龙”上,汪永晨说得最多的话是:“新书出来了,买一本吧。”于是很多人掏钱,卖书的钱捐给怒江小学建图书馆用。

  沙龙讲座开始了,汪永晨却提着盒饭蹑手蹑脚溜出去了一小会儿。她太忙了,上午刚刚参加了圆明园防渗工程听证会,还没来得及吃午饭。

  下午5点,沙龙结束,汪永晨抱着两捆书在某宾馆的免费休闲区接受记者的采访——显然她对采访没兴趣,她急着回家写文章,或者去卖更多的书。

  14日下午,在北京和平宾馆,记者再次见到匆匆而来的汪永晨。即使很忙,她也总是显得很精神:梳着很年轻的发型——前天是披肩发,今天是一根麻花辫。她的神情也像年轻姑娘,或许这就是她所向往的状态:“我就是大自然的孩子,也别长大了,永远是做大自然的孩子。”

  童年的颜色

  “我看到了很多的小蝌蚪,柳树发芽了,树叶都发生了变化……”小时候,汪永晨家住在北京玉渊潭附近。周末,父亲常常带她去远足,从玉渊潭沿着河流往上走。汪永晨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自然界的变化,感觉到自己与自然是如此的接近。

  2005年3月底,汪永晨第三次考察怒江,在一个只有6个学生的江边小学里,她听着孩子朗朗地读着课文:“春雨沙沙,春雨沙沙,细如牛毛,飘飘洒洒,飘在果林,点红桃花,洒在树梢,染绿柳芽……”

  汪永晨淋着雨走在怒江边,望着被雨打湿了的绿油油的大山,一边走一边背着孩子们朗读的课文,仿佛一下子也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不过,童年时看到的一切都在日益改变。刚从怒江回到北京,汪永晨就收到朋友的信。信上说,随着珉江上一个个大坝的耸立,昔日会跳出“雪花”的岷江,如今连可供植物生长的一片湿地也没有。

  行走在干涸的河道里,脚下的石头会“咔咔”作响,脚步带动的尘土在空中飞扬。而上个世纪80年代,那奔腾咆哮、浪花翻滚的岷江曾让汪永晨激动过。

  边看朋友的信,汪永晨边流着眼泪。她不知明天的怒江、金沙江,会不会也只剩石头躺在空空的河床里。“我最大的希望是,我们的后代能够再看到我童年时蓝天白云的北京,课文里‘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内蒙古……”汪永晨说。

  酷爱广播的她,还希望能够建一座声音博物馆,让很多人来聆听她采自世界各地自然界的声音。听小海豚打喷嚏的声音、听长江源头冰川融化滴水的声音、听高原上牛粪燃起篝火、火焰舞蹈的声音……

  环保不分贫富

  1988年,汪永晨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做记者。一天,一名北京社科院的研究员告诉她,说来香山采红叶的人太多了,把黄栌的根都采出来了,红叶也被采走很多,破坏很大。他又带汪永晨来到颐和园的昆明湖,看工人们在湖面上“捞脏”,工人们说一天最多能捞一百多船。

  汪永晨从那时起第一次产生了环保意识,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如此不和谐。她立即制作了两期广播节目《救救香山红叶》和《还昆明湖一池清水》,节目播出后在听众中引起巨大反响。

  5年后,汪永晨从西宁坐“巡洋舰”到格尔木采访。在格尔木野牛沟,她看到野牦牛悠闲自得地在草地上吃草,藏羚羊们奔跑、嬉戏着……就当汪永晨陶醉于大自然的和谐画面之中时,一头刚刚被猎杀的野牦牛的尸骨横在她的眼前。

  “它的血,红红的印在了高原小溪旁的石头上,它头骨上的两只角朝天,似乎是向苍天发问,为什么,这究竟为了什么?”从那一刻起,汪永晨决定,这辈子要把自然保护区的美和它存在的意义告诉更多的人,也要让更多人看到自然被人类糟蹋的样子。

  1994年,“鸟痴”朱以勋和一群爱鸟的农村穷孩子,将汪永晨真正带上了环保之路:在贫穷的苏北农村,小学校长朱以勋卖了口粮面粉,换回一只受伤的大天鹅。一个孩子家要砍树盖房子,为了不让大树上三窝正孵后代的燕子失去家。孩子抱着爸爸的腿说,“你要是砍树,就先砍了我。”

  那是位于穷山村里的一个美丽学校:绿树参天,树上挂满了鸟巢。学校里有鸽子楼,有小鸟医院,还有标本室。“我曾经以为有钱有闲的人才去做环保,这次经历彻底改变了我的这种想法。”

  “绿家园”理念

  “不少人觉得环保乏味无聊,因为他们得到的是枯燥的数字和干巴巴的宣传报告,而我对大家说,来做游戏吧,来玩!”

  1996年,汪永晨和中国环境科学院的金嘉满共同发起了“绿家园志愿者”——这个名字是汪永晨骑车上班路上灵光一现的结果,“绿家园,可大可小。大,我们渴望整个地球都是绿家园;小,就是我们家的院子,也希望它能绿。”至今,“绿家园”已有3万多名志愿者。

  汪永晨总像个贪玩的大孩子,呼朋引伴,带领着志愿者们在十三陵水库旁边的蟒山森林公园里“领养树”;把荒漠植树“战线”拉到内蒙古的恩格贝、科尔沁,拉到长城脚、黄河边;他们和湖南东洞庭湖的小白雁一起看新千年的曙光;和山东荣城的大天鹅一块迎接了新世纪的到来;和江苏盐城的丹顶鹤一块过春节……

  “我的工作、生活与环保已经融在一起了。节假日周末我们去京郊种西红柿,我们开篝火晚会、看星星、观日出、听鸟鸣。不论是植树还是在大街上捡垃圾,我们都觉得很开心,大家笑个不停。”

  汪永晨说,“绿家园”的理念就是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和自然交朋友。“我先生常常和我一起去,在大自然里我们很快乐,这种快乐对身心健康都有好处。”“用不着刻意宣传,在大自然中玩,是最好的教育。你快乐了,就会爱它,像爱自己的家,自己的伙伴。”

  不愿为怒江写祭

  当然,他们也不仅仅是去玩。2000年夏天,“绿家园记者沙龙”正式启动,民间环保组织开始借助媒体的影响力,推动实际的环保行动。最有影响力的两件事就是反对都江堰和怒江的大坝修建,由此汪永晨也一度被称为“反坝人士”。

  保卫都江堰最终以胜利而告终,怒江“保卫战”由2003年8月拉锯至今,仍让汪永晨感到深深的忧虑。

  得知云南怒江中下游将修建十三级水电站的消息后,媒体掀起了报道狂潮。2004年2月,汪永晨和20多名媒体记者、环保志愿者一起,开始了为期9天的怒江之行,收集了大量图片、文字和声音资料。

  时年2月18日,温家宝总理对规划做出批示,缓建大坝。消息传来,正在怒江的山谷中行走的汪永晨激动地失声痛哭。

  “当时心情很复杂,也没那么惊喜、乐观。”汪永晨说,离开怒江的时候,担心再来时,这样漂亮的地方不知是否还存在,所以心情特别沉重,觉得自己好像在做最后的记录。2005年三四月之交,汪永晨第三次走进怒江,看到了为修坝而停在江中的勘探船,及从江心刚刚打出的岩芯。

  回来后,严重的腰疾让汪永晨不得不卧床休息。某天,她随手翻到一篇祭文,在怒江时因为各种困难、压力和病痛而没流出的泪,终于溢了出来。汪永晨说:“我是担心有一天,要为怒江写祭呀!”

  不极端的狂热

  2004年末印度洋海啸后,汪永晨在一场“人类是否要敬畏大自然”的论战中走到风口浪尖,并被扣上了“极端环保分子”等一大堆“帽子”。

  “我并不是像一些人所说,是不顾老百姓死活、极端的环保主义者。”汪永晨说,“比如反对大坝,很多人问我如果怒江还是要修坝,你会不会觉得很失败?”

  “我觉得,其实这两年来,我们不是仅仅赶一个坝,而是呼吁环境评价的执行,呼吁监督机制和政策的透明,信息的对称。”

  汪永晨喜欢将自己称为“环保发烧友”,她说:“我愿意把这个‘发烧病毒’传染给更多的人,和我来一起‘发烧’,一起关爱自然。”

  也有人将汪永晨称为“狂热的环保主义者”,开始她很不理解这种称呼,后来有朋友给她解释。如果你今天存100元钱,明天可能就只有80元的购买力了。如果你还想得到100元,今天就要存120元。你要明天的美好,今天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我很喜欢这个比喻。如果为了明天更好,需要今天加倍努力的话,我愿意这样去做。如果这样做,对今天的人来说是疯狂、狂热的话,我觉得这个社会还需要有一些这样狂热的人,我愿意身体力行。”

  汪永晨的环保之路(部分)

  2004年 获得“世界环境人物奖”,并把两万美元的奖金全部捐给了怒江环保项目。

  2001年 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环境保护突出贡献者”。

  1999年 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了《环保热线》和《动物天地》栏目;同年,获中国环境最高奖“地球奖”;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环境使者”。

  1998年 出版《拥抱自然》;同年夏季,进入长江源区,成为中国第一个到达长江源头姜古迪如冰冰川的广播记者。

  1997年 制作出广播节目《“白”了长江》。不久,有关“禁止在长江航行的船只上使用塑料饭盒的规定”出台;同年,“绿家园志愿者”开始推行沙漠植树计划。

  1996年 发起成立了“绿家园志愿者”。

  1994年 制作的广播特写《这也是一项希望工程》获中国环境新闻一等奖,节目中的主人公朱以勋荣获首届环保“地球奖”。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多种方式看新闻】【收藏】【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2005年上海国际车展
日本谋任常任理事国
圆明园工程风波
定远号舰重返威海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珠峰科考登顶复测
2005环球小姐赛
家装全流程30天攻略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