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题 > 正文

铁蹄蹂躏 踏破“乐土”谎言(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0日17:39 海峡网-厦门日报
铁蹄蹂躏踏破“乐土”谎言(组图)

1938年5月,日军海军陆战队侵占厦门。(由广州集成图像公司提供)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铁蹄蹂躏踏破“乐土”谎言(组图)

村民建起的小庙以祭无辜亡魂。


铁蹄蹂躏踏破“乐土”谎言(组图)

“万人坑”遗址。


铁蹄蹂躏踏破“乐土”谎言(组图)

“万人坑”旁的纪念碑。(王协云 摄)


  实地回访

  67年前的今天,日寇从五通撕开了入侵厦门的血口。67年后,厦门沦陷的见证者、长期研究抗日战争史的厦门地方志编审洪卜仁,在讲述厦门沦陷历史时,依然掩饰不住悲愤的情绪:当时我11岁,随着逃难的队伍东躲西藏,看到鹭江两岸的海面上海水都被血水染红了,还飘浮着许多死尸,我吓得不敢多看。但幼小的心灵也从此埋下了恨透日本鬼子的种子…

  而五通,作为日军武装侵略厦门的登陆点,同时又是沦陷期间厦门遭受日军蹂躏最为惨重的地方,又尘封着多少惨痛的记忆呢?

  “万人坑”便是五通一痛。这三个字带着日寇的狞笑,在中国人的心中是挥之不去的噩梦。而在五通,它更是一种具体的痛,虽历经岁月淘洗,却仍痛在心底……

  五通“万人坑”的无声诉说

  67年前的今天,日寇从五通撕开了入侵厦门的血口

  让我们穿越时空之河,回到1938年,把目光锁定厦门岛东北部的五通,这片隔海与同安、金门相对的区域,由泥金、东宅、浦口、下边等自然村组成。村民们基本以渔、农为生。此前,金门已沦陷,日军常嚣张地派遣汽舰在五通海域挑衅,日军的侦察机也常啸叫着低掠过五通的上空。所以当5月9日,看到日艇在家门口抛锚时,村民们只是像往常一样投去忧郁的目光,却不曾想数小时之后,一场血火之灾会降临到他们的身上。

  5月10日凌晨3时许,弦月隐没,大地一片漆黑,又刚好是最低潮的时候,在日本海军少将宫田的指挥下,日军陆战队先涉水登上浅滩埋伏,继而借助密集的火力掩护强行于五通的凤头、浦口等地登陆,并由这一撕开的血口子长驱直入……鹭岛军民仓促应战,虽奋不顾身,却难挡日寇铁蹄。5月13日,厦门沦陷。

  作为日军武装侵略厦门的登陆点,同时又是沦陷期间厦门遭受日军蹂躏最为惨重的地方,五通尘封着多少惨痛的记忆呢?

  历经岁月淘洗,五通“万人坑”依旧痛在村民的心底

  67年后的5月7日,为探知这段历史,记者带着沉痛的心情踏上了五通的土地。下边村的张阿狮现已把家安在湖滨南路,一听说此行用意慨然允诺当向导。我们所探访的第一个站点便是:万人坑。

  这三个字带着日寇的狞笑,在中国人的心中是挥之不去的噩梦。而在五通,它更是一种具体的痛,深藏心底。

  在五通凤头沙滩,我们看到的“万人坑”已想像不出昔日的模样,潮涨潮落,海浪冲刷,这里已成了一片极其平常的沙滩。岁月淘洗掉了许多东西,包括血腥,包括惊心动魄。惟有一座石碑默默伫立,记载着这个昔日日军的屠杀场曾掩埋过数以百计的鲜活生命。想来这些屈死的亡灵在沙石底下必是死不瞑目的。张亚狮告诉记者,前些年,还有村民在沙滩上发现凄凄白骨。善心的凤头村村民便在石碑的旁边建了一个小庙,将捡来的骨头安置其下,逢清明、冬至、七月半等节季烧些纸钱,祭慰亡魂。

  而泥金村的村民对“万人坑”则有着更切身的仇恨。他们有一个村祭日农历8月21日便与“万人坑”紧紧联系在一起。1942年,厦门抗日志士向中山公园举行的伪厦门特别市政府成立3周年纪念会的主席台投掷手榴弹。日伪政府怀疑是泥金村人所为,便戒严全村抓走了30多位村民,严刑拷打。那年农历8月21日,日寇将16位被认为态度“恶劣”的村民带到五通凤头沙滩,在沙滩上挖出深沟,将他们一个个砍死在沟里。这就是“万人坑”最早的一批冤魂。张亚狮的一位亲戚也在其列,他说时不胜嘘吁。

  回首屈辱岁月,年已古稀的见证者痛诉日寇罪行

  纪车水,83岁,凤头村人。日寇攻陷厦门那年他16岁。由于曾在日军军营当苦力,他目睹过日寇在“万人坑”惨绝人寰的行径。老人现已行走不便,是坐躺在家中的床上接受我们的采访的。提到日寇,老人连连感慨:没人性,没人性。灌辣椒肥皂水呀、去十指尖呀、烧四毛(头发、眉毛、腋毛、阴毛)呀……什么酷刑都敢用。

  在“万人坑”旁借着树叶的掩护,他和伙伴们偷窥过日寇残杀我们同胞的场面:日本鬼子运来了五卡车的所谓“嫌犯”,让他们一队队一字排开,站在坑边,然后鬼子手挺刺刀,将“嫌犯”当成人肉靶子,“呀”地一声捅入胸口,推入沙坑中。发现没捅死的,日本军官就扒出短枪补上一枪……

  老人还指着家中房顶一段烧焦的梁柱给我们看,那是日寇放火烧屋被雨浇熄后留下的罪证,“他们到处放火烧屋,见人就杀。在我们五通的每个村都背着数十条的人命债呀!”

  告别五通前,我们特地探看了当年日军最早的登陆口。村民指着凤头与浦口的一处浓荫处告诉我们:日军就是从那里登陆的。走近一看,此处已建成了酒楼,酒楼后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酒楼门口则有四株榕树,顶着苍盖,郁郁葱葱。一位在树下补鞋的老大伯像讲传奇般地向我们介绍了榕树的来历。原来这颗榕树长在一个破庙的屋顶,后来破庙塌了,榕树因为根已扎入大地,便存活了下来,后来又繁衍出其他三株,在地下根相连,在空中枝相撑,所以历经战火、风暴,青葱依旧,傲然挺立。

  如果炎黄子孙都能够同心协力、爱我中华、奋发图强,那么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扬眉吐气,傲立于世界的东方。谨以此告慰所有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中华英魂,愿你们的灵魂得到安息。文/本报记者 廖慧娟

  

 [1] [2] [3] [4] [下一页]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