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记者抓拍骑车人雨中摔跤引发争议专题 > 正文

评论:职业伦理是看不见的力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6日18:15 人民网-华东新闻

  厦门,一场暴雨使马路上的坑坑洼洼被积水所蔽。

  一位骑车市民,被水坑所陷,摔倒,人仆,车翻。

  一名摄影记者,专门在此等候这一场面出现,完整地摄下了全过程。

  又有一位编辑,拿这些照片编了半个版的报纸,主题是“马路陷阱”,提醒市民出行小心,督促市政妥善解决。

  就是这样一件看上去并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在本周舆论中引发了一场有关新闻职业伦理的激烈讨论。在新浪网上,网友的发言已超过3000条。

  明知路上有陷阱,却眼睁睁看着别人踏入而不作提醒和警示,有人责问这名摄影记者:“假如摔倒者是你的亲人,你还会在那里守株待兔吗?”

  与这些指责相比,辩护的理由和说法倒显得丰富一些。比如,有人认为,这名记者在狂风暴雨中苦苦等候了近1个小时,摄下了生动的新闻发生瞬间画面,忠实地完成了一个记者最大限度接近并纪录新闻事实的责任。对这件事情的争论,正体现了新闻职业伦理中令人困惑的一个问题:是先去做一个好人,还是先去做一个好记者?有人举出了上世纪80年代获国际新闻大奖的图片《秃鹫与女孩》为例,试图证明这个问题在新闻传媒发达的西方社会解决得也不好。还有意见辩解说:“马路上的水坑陷阱不少,如果记者去提醒那位摔倒的骑车人,充其量只能解决一时一地的问题,但他拍下图片拿到报纸上发表,促动了政府职能部门改善工作,实际上避免了更多的人落入陷阱,对社会带来了更大的功德。”

  在我看来,先做一个好记者还是先做一个好人,其实是一个伪命题。要做一个好记者,恰恰要先从一个好人做起。如果把记者的敬业爱岗等素养,仅仅理解为准确及时地传递新闻事实,那就把这个职业完全等同于一种专业工具,而忽略了其职业在社会中更加关键和重要的核心价值内涵: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只有在职业行为中牢固地树立起这一信念,一名记者才有可能完成他的社会职责。

  见死(伤)不救,正是社会难以容忍、遭到公众鄙视的一种冷漠行为。眼看无辜的路人可能要痛苦、受伤,自己也完全有时间、有能力去预防,却守候在一旁期待事情的发生———当这样的画面一路过关最后出现在了报纸上,这种行为背后的记者职业操守基础已经开始剧烈地晃动了。它的无言含义是:只要报道很出色,报纸有人爱看,一个普通人的感受又有什么关系呢(据网友披露,摄影者还不止拍下了一位市民摔倒的过程,最后发表的照片是从数个摔倒者中挑选出的生动画面)?但如果对一个普通人的感受也如此漠然置之,那平衡社会、关注公众利益的媒体天职履行情况,由此也要被打上一个重重的问号。

  职业伦理,是近年以来在不少新闻事件中频频出现的话题。本周,备受关注的圆明园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又传出找不到环评单位来出具评价报告的新闻。国家环保总局一位官员为此公开点名,批评了一家环评单位因为怕得罪人而不敢接下这份“烫手的山芋”。他指出,虽然环评单位可以自主选择环评工程,但为了一点经济得失和个体利益,就放弃自己的职业道德和专业信誉,理应受到道义上的谴责。

  是的,伦理道德在法律、专业规范等强制性的制度之外,却又被公序良俗、社会舆论等组成的一种无形力量所管辖。但让我感到迷惑的是,在当前不少关于建设职业伦理的宣讲中,屡屡可见一种错位,即把应该归于法律管辖的现象当成伦理问题来规范,比如新闻界号召记者抵制有偿新闻,医学界倡议医生不收“红包”;而应该属于伦理范畴的是非,却被看作是“连外国人都迷惑”的争议。在网上为这组骑车人摔倒图片报道而开展的调查中,有超过40%的人认为,摄影者的行为无可厚非。这些,也许都从某个角度,提示着社会公众对于职业伦理认识的模糊状态。所幸,还有那些坚决的反对声音。联响

  《华东新闻》 (2005年05月13日 第一版)

  相关专题:记者抓拍骑车人雨中摔跤引发争议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第48届世乒赛
二战回顾系列专题
库尔斯克会战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太平洋海战
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新浪狮篮球队回访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中国特种部队生存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