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京都府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7日18:01 观察与思考 | ||||||||
-张昆生 文/摄 2005年5月6日至8日,第七届亚欧外长会、东盟十国与中日韩(10+3)外长和中日韩三方委员会第三次会 议在日本京都举行,我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借机游京都府,补历史课。
坊间虽有秦始皇曾派徐福率3000童男童女前往东瀛寻觅不死灵丹的说法,但有确切史料记载的中日交往约始于东 汉(公元25--220),隋朝(公元581—618)文帝杨坚时期两国交流日渐密切,隋恭帝(公元617)在位两年 见过日本遣隋史。唐代中日联系进入高潮。 云南乡亲遇事讲“命”,“命好”、“前阵子走背字”等等。总之,信命。京都府命好得令人嫉妒。公元794年, 日本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京都),京都正式为日本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达1200年,直至1868年明治天皇迁都东京 。 重要的是,京都初建时恰逢中国盛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785--805)。中国先进文化强烈地吸引着日本。桓 武天皇定都后,即于公元804年派藤原葛野麻吕为遣唐使,同时欢迎中国高僧、工匠、艺人等继续携科技、建筑、医药等东 去扶桑,大量经难波津(大阪)进入京都。藤原葛野麻吕立足长安,召集了一大批日本人见什么学习什么,并奉昭于次年与早 先留学中国的僧人荣西和最瞪等返回京都,传播中国文化,唐文化逐渐成为日本王朝文化的主流。 荣西僧人带回的茶种在日本试种成功并风靡。陆羽被尊为“茶圣”,《茶经》成了“圣经”。荣西被称为扶桑“茶祖 ”。茶渐入“道”,终成日本“茶道”。何为道?据说道理很深,属哲学范畴,非一般人所能悟。京都茶室遵循:“和、敬、 雅、寂。”相比较,我喜欢“抹茶”,味清,略涩,回甜。 唐朝宫廷音乐成为日本皇家的“雅乐”。在京都府中心的“二条城”仿唐建筑里,可见唐鼓、唐编钟,眼前不由浮现 电影《埋伏》中女主角四面八方击鼓的情形。 据说唐代时,汉字几乎被日本照单全收。今天日本语中的汉字仍有2000多,京都府汉字满目皆是。不用向导、无 需翻译机能基本弄清想知道的事。如解决吃饭问题,早餐为“朝食”,晚餐为“夕食”。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人保持着某些汉字的雅和贴切。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年轻官员卫民说,一次出差外地,偶见一精 致木屋,门窗格外古朴,檐下有两汉字“雪隐”。卫民伫立许久,一是观赏这手写楷书,二想弄清个中滋味。后来,一位目清 眉秀长者信步出来,一身轻松,才知道那是厕所。“雪隐”可谓雅。大路行车,停车就是临时停下,但如停泊在车库或车场一 段时间,则为“驻车”。这算贴切。此类例子比比皆是。 日本人用词之讲究,体现着鲁迅先生“为寻一个字,捻断三根须”的精神。京都清水寺中对联、座右铭不少,印象最 深的有:本来无心满目青山;日穿潭底水无痕;脚下无私皆净土。 神教土生土长在日本,佛教传入后逐渐占居主导。敬神、敬佛千古流传。今日京都“三步一寺院、七步一神社”,共 有寺院1500座,神社2000座,其中清水寺、万福寺等已千年。京都被日本百姓奉为“心灵的故乡”。建筑精华也集中 体现在寺庙、神社中。平等院的凤凰堂完全模仿唐朝建筑,已近千年,目前印在1万日元纸币上。 无论从政治或建筑而言,京都均是中日交流的成果。京都历史曾一度仿效洛阳称为“京洛”、“洛都”、甚至“洛阳 ”。建筑时则将平安京分为东京和西京两部分,东京仿洛阳,西京仿照长安。 京都得以保存下来,还是因为中国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梁思成说服了美国重新调整轰炸日 本本土计划,京都、奈良“活”下来了。 我父辈出生山西,爷爷辈有人死于侵华日军。我妻子几年前执教日本秋田高校,女儿部分金色童年也在秋田度过。京 都万福寺山门内条幅写道:“大道无遮拦。”中日人民友好是历史、是现实、是未来。正如周恩来总理1972年概括的那样 :中日友好两千年,不幸五十年。 相关专题:观察与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