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的高层震荡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7日18:01 观察与思考 | ||||||||
-张 锐 作为全球金融市场中一块十分响亮的金字招牌—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以下简称大摩或摩根)在过 去的二十多年中一直牢牢占据着全球投行三甲的显眼位置,而在华尔街众多投资银行中,摩根士丹利无疑又是强大的执牛耳者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金融巨子,眼下却正在经受着“内讧”之火的残酷煎熬。
“8人组”逼宫 前不久召开的摩根士丹利年度股东大会与往年相比多了一层凝重与窒闷。会前,以大摩前总裁罗伯特·斯科特(Ro bertScott)为首、前任董事长帕克·吉伯特(ParkerGillbert)等为主要成员的8位前高管集体向 公司全球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裴熙亮(PhilipPurcell)发难,要求董事会撤换裴熙亮。时至今日,“8人组”已 经马不停蹄地向董事会提交了3封关于CEO的“弹劾信”。 “弹劾”裴熙亮的理由主要集中在公司的业绩和裴熙亮的领导能力上。即摩根股票表现不佳,没能在证券市场取得高 回报;盈利增长劣于竞争对手;零售和投资管理业务在过去5年表现糟糕。其中一项数据是:过去5年中,大摩的股价下跌了 34%,同期标准普尔投资银行分类指数只下跌了16%。而“造成这个局面压倒一切的原因,是裴熙亮作为CEO的失败” 。 “弹劾信”引起了董事会的注意,而且在执行董事之间引发了不少争议。经过3次会议讨论后,董事会最终还是未对 裴熙亮采取行动,不过,提出让他制定继承人计划。于是,裴在前不久宣布以两名联席总裁取代前总裁柳浩思(Stepha nNewhouse)之位,而这两人一位是裴熙亮的忠实跟班、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斯蒂芬·克劳福德(Stephe nCrawford),另一名则是董事总经理兼债券、期货商品及外汇业务全球主管佐依·克鲁兹(ZoeCruz)。消 息宣布的次日,另外两名接班候选人,即机构证券及投资银行部总裁兼首席营运官潘伟迪(VikramPandit)和董 事总经理兼全球机构股票部主管海文斯(John Havens)很识相地走出摩根的大门。各种猜测和议论随之而来。 有人认为,潘伟迪和海文斯属不同派系,不辞职也会被炒。但另一种观点指出,裴的举动是先发制人,防止两人发动“政变” 。可无论裴的真正意图是什么,这次人事变动在华尔街人士看来走得太远了。潘伟迪和海文斯有深厚的机构投资业务背景,他 们所负责的股票交易和投资业务是摩根的主要盈利来源。潘伟迪更是摩根对冲基金和衍生产品业务的设计师。 反对者很快以此为口实向裴熙亮展开了更加疯狂的进攻。他们在《华尔街日报》上刊登整版广告,谴责裴熙亮一方逼 迫不愿效忠自己的高级管理人员辞职“是无法容忍的行为”。斯科特在接受国家电视台CNBC电视频道采访时称,在市场滑 坡之后,摩根的经纪业务收入从2001年起减少了14%左右,并且业绩疲软还受到重组成本高昂的影响。与此同时,CN BC进行一个非正式的调查,询问观众是否同意解雇裴熙亮,调查结果是84%的人都回答“Yes”,颇为讽刺。不仅如此 ,“8人组”还以持有比董事会成员还要多的1100万股大摩股票为威胁,向大摩大多数的大型机构投资者发出呼吁,敦促 他们直接向董事会请愿,要求裴熙亮下课,并让斯科特取而代之。 现年59岁的斯科特在摩根供职33年,曾经担任过投资银行业务主管和首席财务官以及总裁和首席营运官等职务, 2003年10月被裴熙亮以面向个人投资者的零售经纪业务疲软为由解职。 《华尔街日报》描述了对阵双方的不同场景:在斯科特的办公室里,一张长案上摆满咖啡和麦片,吉伯特等人围坐讨 论策略,公关顾问不时走出会议室接听媒体记者打来的电话。而在时代广场北侧摩根士丹利的总部,裴熙亮则通过电视电话会 议向各地分公司介绍克劳福德和克鲁兹,并畅谈公司新领导层的计划。一些高管则纷纷表示对新领导层的忠心,赢得阵阵掌声 。 然而,令裴熙亮所没有想到的是,在反对派的蛊惑下,4月中旬,又有两名高管副董事长乔·佩雷拉(Joseph Perella)和投资银行负责人特里·麦吉德(TerryMeguid)同时宣布辞职。作为大摩的资深投资高管,佩 雷拉和麦吉德的辞呈对本已如坐针毡的裴熙亮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华尔街日报》报道评论说,“佩雷拉和麦吉德辞职一事 是摩根士丹利首席执行官裴熙亮与一群股东之间争斗所导致的最大的后果”。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这“是裴熙亮先生的 一个重大挫折”。至此,包括前总裁柳浩思在内,大摩高管层离开的人数达到了5名。而高管的相继离去,使得人们怀疑摩根 士丹利是否还能保持其在华尔街的声誉。美林证券据此将摩根士丹利的股票评级从“买进”调降至“中立”,并表示,由于摩 根的两位顶级银行家辞职,该公司蒙受了严重的智囊流失损失。 “并购狂人”裴熙亮 不知是由于摩根的名气太大,还是裴熙亮不嗜张扬?尽管人们对摩根士丹利耳熟能详,但外界很少有人了解大摩身后 的裴熙亮。而当公司的高层震荡危机被彻底曝光时,裴熙亮也客观地被推到了水银灯面前。 大胆、前瞻可以说是裴熙亮职业生涯的写照。1964年,毕业于圣母大学的裴熙亮顺利进入芝加哥大学。通过一次 交换生项目后,他转到伦敦经济学院学习并获得科学硕士学位。一年后,他回到芝加哥大学,获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毕业 后,他进入了麦肯锡咨询公司。32岁时,他已经成为了该公司历史上最年轻的常务董事。正当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裴熙亮 居然在1978年跳槽到了西尔斯,任战略规划部经理。在这里,他成功地说服公司董事长收购添惠公司(DeanWitt er)。由此,裴熙亮出任了该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接着,他推出了发现卡(DiscoverCard)业务,其不 仅拥有一般信用卡所具有之银行卡特性,而且相比万事达卡(Mastercard)和维萨卡(Visa),该卡向商店索 取的服务金更低,并给予消费者现金折让。 这还不算,当1993年添惠公司从西尔斯独立出来以后,裴熙亮的眼光开始转移到了摩根士丹利的身上。结果他硬 是完成了令人惊奇的举动—操作了添惠与摩根士丹利快速合并。这桩被外界唱衰的并购案在裴熙亮的眼中却显得格外地灿烂。 他异常坚定地认为,添惠拥有卓越的分销体系,投行摩根将会从添惠超过10000名财务顾问那里得益。而摩根则拥有“该 行业中最优秀的研究能力”,添惠的财务顾问由此可以向他们的顾客提供更多的产品。为此,裴熙亮与大摩原首席执行官约翰 ·马克(JohnMack)达成了协议,让马克主动退居二线,把新公司的CEO宝座让给他,5年之后马克再取代裴熙亮 之位。 踏上了大摩这艘“巨轮”的裴熙亮为公司制定了新的发展蓝图。“我尽力将注意力集中于公司策略,所以要在现有基 础上,预计三五年以后的情况。”裴熙亮说,“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要了解公司的竞争优势,或者是潜在的竞争优势,还 要了解客户的需要,或者是未来客户的需要。世界充满机会,我们要先于对手,时刻准备着。” 他抓住的其中一个机会就是英特网经济。不久以后,摩根士丹利添惠收购了致力于网上在线交易的伦巴德证券。“相 信我们是第一家对个人投资者提供在线交易的华尔街公司。”裴熙亮在评价公司迅速增长的网上业务时说,“过去几年,电子 商务的增长呈‘爆炸性’趋势。要想一枝独秀,我们就一定要舍得花钱投资新技术。”为此,《华尔街日报》曾做过调查,调 查显示整条华尔街都找不出什么人同意他的观点,因为他们怕投入巨资的新系统会影响传统的全程服务业务。而裴熙亮则是站 在客户的立场思考问题。他认为客户需要在线交易,用不了多久,所有的零售企业都会开展在线业务。而且,新事物不会取代 专业的财务顾问和证交所人工交易。他相信,英特网是一种“辅助工具,就像电话一样。关键的地方在于利用它接触客户,用 最适合的媒体工具服务于客户。”如今的一切事实证明了裴熙亮当初的判断是正确的。 不仅如此,裴熙亮也密切注意经纪人公司和投资银行未来的发展动向。他认为这两种公司之间的合并会越来越多,“ 随着国家对经济干预减少、全球化趋势明显以及客户需要的增加,合并是不可避免的。”他强调,客户会选择的公司是能够在 全球范围内提供建议、产品和资产折现力的公司。将来,公司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对个人客户提供分销证券及资产管理产品。 “摩根派”VS“添惠派” 表面上看来,反对派向裴熙亮举起的大旗是因为裴“领导无方”,但一份资料表明,自裴熙亮1997年上任以来, 公司对股东的回报率高达258%,而同一时期标准普尔金融指数成分股的平均水平只有167%。而且,摩根士丹利几乎在 任何一个领域的市场份额都在增长。在今年最大的同类交易中,ChevronTexaco以180亿美元的高价收购Un ocal,后者的咨询顾问公司正是摩根士丹利。去年就更不用说了,裴熙亮尽心尽力地为公司拉回了4件大额的新股上市生 意。因此,许多人认为,反对派与裴真正的矛盾可能来自于8年前的那场收购。 1997年,裴熙亮所在的零售经纪公司添惠收购了摩根。这一桩被称为“给大象插上翅膀”的交易从一开始就饱受 争议。一家是投资银行,一家是经纪公司,两家企业首先在公司文化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如美国《商业周刊》评论的那样 ,“这两家公司一个是‘下里巴人’,一个是‘阳春白雪’。这简直犹如在‘四季饭店’里大嚼‘汉堡王’一般。”同时裴熙 亮曾经工作过的麦肯锡也对合并的失败率作出了估计,即在合并后的公司中,收入增长率超过业内其他公司的只有12%,而 多达40%的公司不能实现所承诺的成本节省。换句话说,他们大多数本不该费事去合并。 事实也正是如此。从合并之日开始,“摩根派”与“添惠派”阵营的较量从未停止过,在2001年一度达到高潮: 作为华尔街最富传奇色彩的投资银行家之一的约翰·马克被迫离开服务了28年的摩根,这一新闻撼动了华尔街。麦晋珩此后 曾担任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CSFB)CEO,成为裴不共戴天的对手。裴熙亮同时也被扣上了一个不好的名声。许多人都 评价裴熙亮是个会把所有威胁到自己领导地位的人一个不剩地剔除出去的“小人”。“裴熙亮来自麦肯锡,深谙政治策略。” 任职于另一家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的人士对媒体说道:“即使排挤掉了他的最大对手,裴熙亮也没有停止过他的动作。这几年 ,摩根士丹利的高层都快被他换光了。” 文化上的冲突还集中表现在裴熙亮与大摩员工似乎格格不入的工作方式上。那些毕业于“常春藤联盟”大学的摩根士 丹利员工都希望老板和他们一起接听客户的电话,走下交易厅与投资者交谈;在周六晚上,他们希望裴熙亮也能加班,因为他 们认为投资银行业务与零售经纪和资产管理业务不同,建立私人交际网络至关重要,因此,个人风格几乎就等于是业绩。但裴 熙亮却说“睬你都傻”,他的支持者解释说,他从不改变自己,因为没必要。裴熙亮的“顽固”态度让公司内的投资银行家们 感到极大的不爽。但在专业人士看来,由于投资银行业务带来的盈利占了大摩运营利润的三分之二,如果这帮银行家造反,那 可不是裴熙亮可以“没必要”管的。在目前规划“将公司建成世界级的综合证券公司”的紧要关头,裴熙亮尤其需要他们的支 持。 不仅如此,在“摩根派”的眼中,以裴熙亮为首的“添惠派”只不过是一群得势的暴发户罢了,而最让他们不齿的是 ,裴熙亮是从管理顾问开始起家的,他的金融经验也仅限于信用卡和个人投资方面,然而对于投资银行业务,他不过是个“棒 槌”。 “摩根派”也从未把裴熙亮当作摩根士丹利真正的掌门人,在他们看来,裴熙亮只能代表添惠。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 因是,摩根希望借助添惠打入零售经纪和信用卡业务的目的并没有实现。目前,经纪业务只占摩根全部利润的6%,而投资银 行业务占据60%。 “内战”的命运与摩根的业绩息息相关。摩根与添惠联姻之初,恰好赶上了市场的繁荣期,20世纪90年代后期华 尔街的欣欣向荣掩盖了摩根内部的噪音。而如今却大不一样了。无论摩根的衰落是不是起因于裴熙亮,但股价反映了这样的趋 势。与2000年9月高峰时的每股101.28美元相比,摩根股价已经蒸发了一半,远远落后于高盛。 岔道口的选择 愈刮愈猛的高层人事震荡之风将裴熙亮目前的地位推到了飘摇不定的状态。不过,如同华尔街投行人士所分析的那样 ,如果目前仅凭“8人组”的发难还不能一下子将裴击倒。与摩根11亿总股数相比,这8人持有的1100万股可谓杯水车 薪。不仅如此,裴熙亮也不是省油的灯,他在冷静接招的同时,也开始积极地反攻。在一份写给员工的备忘录中,裴熙亮说公 司前高管在媒体上针对他的批评“狂飙”,使他难以解释公司管理层近期的变动。他说:“我相信,他们正冒险采取一种可能 会损害公司利益的行动,这不符合大摩的精神。” 裴熙亮打出的最有力也是最漂亮的一拳,要数最近他同意分拆出了自己一手创办的Discovery信用卡业务部 门。Discover公司为全美第七大信用卡发行商,拥有5000万顾客和480亿美元资质良好的贷款。去年,该部门 创造了12.7亿美元的净利润,创历史纪录,在摩根士丹利的全年收益中占到五分之一之重。分析师估计该部门独立出来后 大概价值100亿美元。谁都知道Discover公司一直由裴熙亮本人直接掌控,而且裴一直顶住各种压力坚持综合的发 展战略,因此,此次的改弦易辙,被认为是其压力之下的一次重大让步,而这将造成摩根士丹利发展战略上的重大转变。目前 ,摩根士丹利的管理层将就最后决议向董事会提交有关建议,剥离行动可能会在6个月内完成。裴熙亮称此次剥离将使摩根士 丹利更专注于证券事务。 特别令裴熙亮引以为荣的是,在“8人组”发难不止的关键时刻,自己仍然得到了董事会的强力支持。当然这都要得 益于董事会中的许多成员都是他的故交,而且其中4名董事还曾在裴熙亮执掌添惠期间,担当过添惠母公司西尔斯的董事会成 员。在最近给反对派的回信中,董事会的态度十分明确,称“董事会已经考虑过你们的建议。我们对裴先生的管理战略及其本 人都充满信心。与此同时,我们也密切注意摩根士丹利的业绩表现。我们认为,你们这些专业的批评过虑了,这会对公司造成 伤害,让投资者失去信心。我们希望你们停止下一步的行动。”正是如此,裴熙亮暂时躲过一劫。 市场反映出来的业绩也不断在给裴熙亮打气。不久前,根据市场数据发布公司Dealogic披露的信息显示,摩 根士丹利2004年股票承销额雄居全球首位。而根据四月份出版的InstitutionalInvestor杂志报道 ,摩根士丹利去年取代美林公司,成为全球资本总规模最大的证券公司,从而夺去美林坐了17年的头把交椅。 不过,现在断定大摩的人事震荡和裴熙亮个人的职业生涯危机已经过去还为时过早。华尔街投行人士的一致观点是, 如果股东和投资者对摩根的不满持续,董事会也不能不有所考虑。此外,高级投行人士三分之一的收入来自股票,如果摩根股 票价格没有大幅上涨,导致更多投资人士流失,可能引发对裴的信任危机。更让人们担心的是,从约翰·马克到斯科特再到柳 浩思,裴熙亮已经在短短的4年时间内先后与三任总裁“翻脸”,因此,如果历经了并购风雨8年的他至今还不能赢得摩根士 丹利银行家们的忠诚,那他的最终出局不是没有可能的。 谁在趁火打劫? 摩根士丹利一直以热衷于推动收购交易而闻名于世,但当今天的内部高层人事震荡被媒体抖落出来后,有关摩根可能 被他人收购的传言也出现了多个版本。 据伦敦《独立报》报道,汇丰(HSBC)目前正在考虑以400亿英镑(合750亿美元)收购正处在困境中的摩 根士丹利。汇丰的部分高层认为,这是一次“不可错过的良机”,而且汇控多位投资银行部高层董事正要求主席庞约翰就收购 大摩表态。 就汇丰控股(HSBCHoldings)来说,其董事会主席庞约翰一直锐意发展投行业务,手下成员还有部分来 自于摩根士丹利的团队。彭博社也报道说,汇丰控股的一些人士认为,摩根的零售经纪业务部门与汇丰控股的相关部门可以互 补。汇控一直善长于零售银行和商业银行业务。两年前,其曾斥资142.2亿美元收购美国Household,但这并未 给其投资银行业务带来多大提振。与其竞争对手花旗集团相比,投资银行业务一直是汇控的软肋。如果收购大摩成功,则其投 行业务将得到极大提升。但有市场分析师称,汇丰控股不太可能收购大摩,因为这需要进行敌意收购。从历史上看,汇丰控股 只会进行已经过一致同意的交易,鉴于大摩内部意见分歧,内部达成一致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仅如此,市场目前传出的消息是,欲对大摩有所期望的还有美国银行(BankofAmericaCorp.) 、花旗等。但分析师认为,大摩价格并不便宜,股价相当于2005年每股预估收益的12倍,市值约627亿美元,总资产 约7754亿美元。因此,要吃下这样一个“巨人”,显然不是那么的容易。 (作者系广东经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 相关专题:观察与思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