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察与思考专题 > 正文

杭州房产老总侃楼市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7日18:01 观察与思考

  -观察记者 傅宏波

  房价上涨体现土地价值

  余先锋(浙江阳光房地产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这几年房价的飞速上涨,只能说明过去我们对于土地价值的认识和考量不足。也就是说,以前的土地要么被廉价卖掉 了,要么是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财富的不断积累,土地比其他商品更加稀缺,升值也更快。

  人们买房子,看到房子在不断升值,这其实是表面现象而已,其深层次原因恰恰是土地升值的体现。因为可以用来开 发的城市土地越来越稀缺,这是不争的事实。人们购买房子,除用来居住的功能外,更希望物业能够保值升值。事实上,房子 本身是贬值的,是要折旧的。70年的折旧期,加上技术的落后和设计的滞后等因素,决定了房子本身的价值在不断下降,因 此房子涨价是涨在土地上而不是房子本身。

  这几年房价的飞速上涨,只能说明过去我们对于土地价值的认识和考量不足。也就是说,以前的土地要么被廉价卖掉 了,要么是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财富的不断积累,土地比其他商品更加稀缺,升值也更快。

  房价的涨跌其本质是土地价值的体现,人们买房子实际上就是在买土地。

  一个城市市中心的土地价值最大,由市中心向城市郊区延伸,其土地的地段价值便逐渐下降。另一方面,在同一地段 ,购房者在选择物业的时候,就要看单位面积所占有的土地量是多少,也就是容积率的高低是多少。所谓容积率是指楼盘的总 建筑与楼盘所占土地面积之比。容积率高,单位面积所占有的土地量就少,从这一层面考虑,其物业价值就比低容积率的房子 价值低。因此,在同一地段,品质相差不远的情况下,从现有的物业品种来说,别墅、排屋、多层、小高层和高层,超高层公 寓,其价值是逐渐降低的。即使暂时还没有表现出来,时间久了其价值自然会拉开距离。

  纵观最近几年,房价的涨幅及涨价无不体现土地价格的变化状态。每次土地市场涨声叠起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就是涨 价地块周边在开发的新楼盘或二手房应声而涨,涨价浪潮再向周边乃至整个城市延伸。当然,究竟是房价带动了地价,还是地 价带动了房价,我认为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不能用绝对的观点加以截然区分,此外还有供求关系的影响。

  土地,尤其是城市土地的价值,从一个短时期来看,由于受宏观经济、供求关系等因素的作用,有时会产生暂时的波 动,但从一个相对长的时间来看,其保值升值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快速工业化、现代 化、城市化发展阶段,大量的农村人口急剧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土地的快速升值包括房价的飞速上涨是再正常不过的,没有 必要大惊小怪。至于大批的人涌入楼市,专家、学者经常提醒谨慎入市,虽然置房必要,但我们的祖宗,斗大的字可能不识一 个,却懂得“农村人有钱就买地,城里人有钱就买铺”的道理,值得我们参考。

  高房价不见得“暴利”

  朱立东(杭州滨江房产集团副总经理)

  虽然房价依然很高,但利润空间远远不能和以前相提并论,所谓的楼市“暴利”,就目前来说已经不存在。

  什么是暴利?他的标准是什么?其实我们都说不上来。近几年,杭州的房价年年往上升,万元楼盘也此起彼伏。对于 房地产是否存在“暴利”,我们就应该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我们知道,房地产作为一种投资行业,其特点是高投入、高风险 ,势必带来高利润,这是天经地义的。但人们忽视了一点,那就是高风险的另一面是高失败,开发商血本无归的可能性同样存 在。

  房地产的暴利时代曾经有过,但那是在市场还不规范的情况下,例如土地市场的不规范造成开发商拿着过低土地价格 而带来的高利润。然而随着市场和行业的逐步规范和完善,土地实行挂牌销售,土地价格飞涨,加上现在的开发商在对产品设 计、园林建设,高档建材使用和智能化方面的投入都会使其成本增加。虽然房价依然很高,但利润空间远远不能和以前相提并 论,所谓的楼市“暴利”,就目前来说已经不存在。

  我们对价格的认知还停留在一种传统观念上,对于合法经营的开发商来讲,我们这样来看价格的构成: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价格等于成本加上利润;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除了由成本和利润构成外,还加上供求关系 和品牌这两样东西,这两者会对价格产生重要影响。很明显,现在房价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供需市场的失衡,这符合市场规 律。

  人们经常抱怨房价太高了,怎么不跌呢?那么,如果房价真的跌了呢?恐怕也不见得是好事。如果房价跌了,政府财 政收入就会受影响,城市的基础建设也会受影响。对消费者来说呢,无房的当然有好处,但有房的人呢?杭州的住房自有率还 是比较高的,据杭州市统计部门去年发布的数字,杭州人均居住面积将近23平方米。当然,这里有的人有好几套,有的人却 一套也没有。但估计60%的家庭多多少少是有房子的,如果跌价,那么这些人的财产也会缩水,很多人可能因此成为“负翁 ”,这样的情况在香港已经发生过。跌价对房产商更没好处,房产开发是要靠建筑成本投入的,跌价的话,房产商就会降低建 造成本,房子质量会下降,对整个产业也没有什么好处。另外,我们很多房产从业人员也可能会因此失业。

  过快的涨不好,大跌也不好,因此我们希望能通过宏观调控,平稳增长。

  买房就是买未来

  郑瑛(浙江裕兴不动产经纪有限公司副总裁)

  我认为调节利率是最好的方法,这样促使养房人把房子放出来,有了充分的房源,购买人选择余地就越大,价格才会 下来。

  买房等还是不等?按现在的房价,如果买来是用于自己居住的就不用等,如果月供比较稳定的,买套房子整个差价也 就2—3万元,不会成为很大问题。从长远来看,杭州在今后3—5年间,房价总体还会上涨。人们为什么不用来买房呢?现 在的投资品种如股市、保险均虚无缥缈,惟有房产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最好投资产品,退一步讲,哪怕卖不掉、租不掉 ,我自己住总行吧。四个字:心理踏实。

  受宏观调控、加息等政策组合的影响,现今房地产市场上基于改善居住和投资需求的购房者正在放慢脚步,持币观望 。房地产市场中的高端客户比低端客户更容易进入观望状态,其一是因为他们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比低端客户更强;其二是 高端客户往往拥有一套以上的住房,再次购房会更为谨慎。

  也许有人认为目前房价过高,甚至说有泡沫。泡沫的标准是什么?比例是多少?微软的软件刚出来时几万元,最后变 成几千,几百元,你说他有泡沫吗。如何衡量它呢?当一个产品成为稀缺的时候,便会造成新贵的享受利益。反过来,最后走 向平民化过程,这是一个市场规律。产品稀缺,购买力强,房价自然上涨。市场旺。我们是租房和售房两条线在做,售房一低 ,租房整个量就上涨,需求是客观存在的。要想真的把价格控制住,甚至降下来,我认为调节利率是最好的方法,这样促使养 房人把房子放出来,有了充分的房源,购买人选择余地就越大,价格才会下来。

  有一个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杭州是浙江人的杭州。杭州是一座典型的休闲和消费城市,居住在浙江周边城市的人们 ,只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便都想在杭州买房,有自己住的,也有给子女将来求学就业居住的。从我们公司销售的情况来看, 70%的客户是非杭州本地籍人士。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人口的增加,最终会给房地产业带来 持续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市场 价格 信息

  朱早(金成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国家宏观调控,对抑制过高的房价初见成效,但不是主要方法,楼市价格的涨跌终究还得依靠市场来调节,行政手段 “演配角”比较合适。

  我们知道,中国经济正在快速发展当中,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房地产业无疑是目前被人们议论最多 的一个“角色”。一方面,购房者拿出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蓄,把房子完全当成商品来买,另一方面是政府按照计划体制下的 行政指令,控制土地和金融。房地产市场既要面对市场,又要面对国家随时出台带有明显“计划性”的指令政策,这就是行业 面临的尴尬,在这种尴尬中开发商始终不能完全按市场来自由运作项目,还要看政府“脸色”行事。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完 善,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不可逆转,“计划”成分减少,“市场”成分增加,市场会越来越占据上风,这样,房地产业的市 场化程度会越来越高,楼市的发展也就顺其自然。房地产业是一个发展中的行业,它将伴随整个经济的崛起而发展,而在发展 过程中的起落是很正常的。国家宏观调控,对抑制过高的房价初见成效,但不是主要方法,楼市价格的涨跌终究还得依靠市场 来调节,行政手段“演配角”比较合适。

  另外,之所以房地产界有那么多的是是非非,一个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政府建立一 个楼市信息平台,定期为开发企业和购房者提供最新的供需信息。一个楼盘的销售进度,购房者也应有知情权,他有权对一个 楼盘作全面的了解,如土地出让合同、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销售进度等,购房者有权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投资自己认为 有价值的楼盘,而不是像现在这样逢房就买,呈一窝蜂状。就拿中国香港和国外一些地方,土地、规划、房管等部门都向购房 者提供信息查询的有偿服务,开发商和购房者的信息是对称平等的。房地产市场信息披露机制还应及时将土地供应量、商品房 供应量、每月每季度商品房成交量、价格走势等信息及时公布,使市场的一般均衡得以实现。而杭州市实行透明售房就是一个 良好的开端。

  相关专题:观察与思考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