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家于全兴:为黑白照片添上美妙色彩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8日13:36 公益时报 | ||||||||
当这些做了母亲的女人们安于极度的贫穷,并对这种生活展现出不可思议的宽容、坚忍甚至笑容时,于全兴却用他的镜头来捕捉和表现她们眼底的悲怆。也许是大象无形吧,滤掉色彩的黑白照片更能直击生命的本质,揭示人物深刻的命运。但于全兴并不满足于此,他要为黑白照片添上美妙的色彩。 5月8日母亲节这天,于全兴用他的黑白照片告诉人们,有些母亲并不需要鲜花和问
于全兴在天津图书大厦举办的这个摄影展上说,“在不发达的西部部分地区,还有许多尚未脱离贫困的母亲。她们承受着我们难以想象的生活重负。她们忍受着饥饿、疾病以及自然灾害的侵袭。她们在抚育生命的同时,自己的生命却变得越来越脆弱。她们80%以上是文盲,半数以上患有各种妇科疾病。″ 贫困是一种真实的存在 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的于全兴而言,贫穷是幼年时候吃的窝头,捡来的白菜帮子,是闪烁在靠糊纸盒谋生的肩膀瘦弱的母亲前的煤油灯。随着城市迅猛的变化,在才华和机遇的奋斗中,步入中年的于全兴已是房子宽敞、有车代步的成功人士了。 不过,广大而苍茫的西部对于全兴来说有种魔力。从高原雪山的凄厉朔风到充斥着荆棘的丛林,一路上品尝着艰辛,与危险擦肩而过,这些并没有让他却步。今天于全兴仍旧执著地表示,“如果有时间,我还会到西部去,去关注那些贫困的母亲”。 这位外表粗犷的北方汉子动容地说,“不是我个人有多么特殊的善良,换做任何一个人,看到那种情境,是不会不为之感叹的。”在他那些黑白色的影像里面,记录和渗透着一种真实的艰辛和贫困。 重庆大巴山,一个叫覃春菊的女人,因丈夫无法忍受大山里的困苦,将她和两个女儿抛下,再无音讯可寻后,便一个人支撑起这个家。没有钱,覃春菊就帮人卖苦力,背沙子。用换来的钱供女儿读书,维持这个家。然而命运还是没有垂青这个勤劳的女人,山洪把唯一可以安身立命的小土屋冲垮了,只留下一面满目疮痍的墙壁。 覃春菊把女儿寄养到别人家,拿些棉絮,自己偎依着残破的墙壁。半夜,整个大山里都会回响出一个女人凄惨的哭声。但很快,靠内心的强大坚忍,覃春菊带着自己的两个女儿,用那已经磨砺得十分粗糙的女人的双手到山下背沙子,背石头。再加上县里资助的3000元钱,两个多月后硬是把房子背了出来。 于全兴问她有什么愿望,覃春菊说,她再苦再累也要让两个娃娃读书。 对苦难的坚忍和对幸福的执著 “贫困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但是我从贫困母亲的眼睛里,看到的不仅仅有哀怨的眼泪,更有一种对苦难的坚忍和对幸福的执著。”于全兴被母亲们感动着。 云南丘北县官寨乡丫口村,一个在家门口背着孩子的母亲,她叫顾彩莲,26岁,有两个孩子。倾斜的茅草屋中,唯一的支撑物是一根并不粗大的柱子。没有电的房间里漆黑一片,于全兴在打火机的光亮下,看到地上有口锅,门后面所谓的一张床,就是几个木头搭的一个架子,上面就是一张破棉絮。顾彩莲说她自生了第二个孩子后,沉重难熬的疾病就没有离开过她,但她还是要每天不停地编织竹箩,好让她的丈夫在赶场时换回几个零钱贴补家用,买些盐巴。她从来没有想过用这点钱为自己看病,而她最担忧的是6岁的大女儿因她的病过早地承担起了家务,每天和她父亲早早地下地干活,她怕幼小的孩子身体吃不消。更让她难过的是,家里没有钱供孩子读书,女儿很可能重复自己的生活。 当顾彩莲向于全兴诉说着家里的情况时,没有掉一滴眼泪,甚至是那样的平静,如同是讲述别人的故事,可于全兴端着相机的双手却在不停地颤抖。于全兴问顾彩莲,你有什么愿望?顾彩莲说,如果谁能帮我一些钱,养一头母牛,转过年来母牛下了小牛,我就可以还钱。 后来,于全兴拍摄的顾彩莲的照片被众多媒体发表后,3万元来自各界的捐款飞向这位坚强的母亲。 2005年于全兴回访他曾经拍摄的那些贫困母亲时,又来到顾彩莲家。依稀相识的小路上,走来了充满笑容的顾彩莲,在“幸福工程”和各界人士的帮助下,顾彩莲家里有牛了,有羊了,瓦房取代了以前的茅草屋,原来空荡荡的家里添置了缝纫机、自行车。她的笑是那样的快乐、酣畅在那淳朴的笑容里可以看到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然而当于全兴又来到距离顾彩莲家大约20公里远的太平村李兰芬家中后,看到的景象却让于全兴揪心地痛。 2001年于全兴来到李兰芬家中的时候,见到的是露着半边天的房子,破木板床上的旧棉絮,“枕头”就是捡来的收音机外壳。没有牲口,只能等其他人家播种完后才可以耕种。后来当地政府和乡亲们帮助李兰芬家盖起来房子,然而2004年的一场大火又将她的家几乎烧光,除了大火烧过的房子,几乎什么也没有。犯有癫痫病的李兰芬在一次做饭时,不小心将腿严重烧伤,没钱医治,她就让女儿摘下房后树上的叶子,碾碎了敷在伤口上。现在受伤的腿部的肌肉已经开始萎缩了。 于全兴在讲到李兰芬故事的时候很是激动,他说,他当时连续问了李兰芬的大女儿三次“想不想上学”,孩子只是面无表情地说“不想”。当问到第四次时,这个朴实懂事的小姑娘说:“我妈妈病成这个样子,如果我上学,家里就没有人干活了。”家里生活如此窘迫,在于全兴的采访中,母女眼中也没有流过一滴眼泪,透露的依旧是一种坚韧的、没有为贫苦生活所屈服的对未来的向往。 贫困母亲的“幸福工程” 在采访中,于全兴总是表示,只要给那些贫苦母亲一点点帮助,一点点钱,她们的生活状况就会有很大的改观。 “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给那些贫困母亲一个支点,如果不发生自然灾害,她们一定会好起来的。” 于全兴介绍了他所热爱的“幸福工程”,他说:“简单地说,就是帮助那些至今还没有脱贫的母亲们,为她们提供低息贷款,甚至无息贷款,小额的。帮助她们搞一些项目,通过她们自身的努力来摆脱贫困。” 目前在天津师范大学任教的于全兴对贫困母亲的未来充满期盼,“我相信公众的良心,道德的力量是很大的,只要大众都奉献一点点爱就够了。希望一些企业集团看到我们的报道,能够对那些贫苦母亲奉献关注和爱心。” 在于全兴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救助贫困母亲的行列。40岁出头的于全兴感到了人生的丰富和美丽。本报实习记者 张 媛 相关专题:新浪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