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歌德之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18日17:28 青年参考 | ||||||||
( 歌德是一个喜欢漫游的人。从法兰克福中国味十足的家屋,到宗教改革圣地埃森纳赫;从拿破仑登门造访的埃 尔富特,到终老之地魏玛,歌德一辈子都在漫游。) TRACY 彩瓦、窗棂、廊柱都已被浓阴遮住;可无论向何处窥望,仍见我东方乐土。 (歌
行走在德国的许多城市里,我能够体会那种以万里路当万卷书的冲动,因为我亦喜欢用一双脚去读千山万水,并在近 年来一再踏上歌德的漫游与学习之路。 法兰克福: 少年维特仍在林间散步 在法兰克福,我找到了歌德的故乡,也是维特的故乡。歌德在此创作了《少年维特的烦恼》,并亲身经历了类似“维 特的烦恼”。 他出生的4层楼房在今天的法兰克福市中心。这所房子宽敞华丽,有庭有院,足见家境殷实。歌德一生丰衣足食,此 前此后再没有这样幸运的作家。但是在心灵里,他像浮士德一样永不满足。 在故居顶楼写字间,我仔细打量着《少年维特的烦恼》完成的环境。这部自传性小说轰动欧洲,使歌德声名鹊起。书 桌上方的墙壁上,至今还贴着歌德为这部小说中主人公维特和夏绿蒂制作的剪影。 房子二楼主厅是有名的“北京厅”。它宽敞而豪华,是歌德家宴会厅。大厅旁边有两间小厅和一间音乐室。北京厅扑 面而来的都是中国气息:墙壁贴着中国风景墙纸:山水、亭台、垂柳和披蓑戴笠垂钓的渔人。深红色大窗帘,深红色椅子展现 着中国本色。 当时,德国上流社会流行中国风,歌德父亲把主会客厅设计成中国风格是为了赶时髦。但歌德开始时对中国“并不感 冒”。他更倾心文艺复兴风格,他曾对家中“中国的装饰加以讥评”而引起父亲不快。但父亲却无论如何想不到儿子后来却成 为欧洲最大的“亲华派”。 埃尔富特:拿破伦曾上门造访 1808年在埃尔富特,拿破仑皇帝来向“心中偶像”歌德告别时的一句话已成为今天的名言:“无论民族也好,个 人也好,抱着幻想的时候就是幸福的时候。此刻我也抱着幻想离开你们,我的幻想是:你们会怀念我。” 在占领埃尔富特期间,拿破仑皇帝多次同客居于此的歌德交谈。歌德崇拜拿破仑捣毁封建欧洲的勇气,皇帝则崇拜歌 德创造少年维特的才气。 公元742年诞生的埃尔富特宗教堡垒,先后修筑了80多座教堂和36座修道院,历经沧桑,今天仍保留下二三十 座宗教建筑。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曾在这里完成学业后在城北的奥古斯丁修道院度过6年光阴,这座修道院至今仍在。 导游彼得介绍,埃尔富特周围大量种植菘蓝,从中可以提取蓝色染料。通过经营这种植物,埃尔富特成为贸易都市和 德国富裕大城。繁华的安格尔大街就是当年的菘蓝贸易市场。从许多临街楼屋正面墙上那豪华的装饰可以看出这座古城当年的 富足。如今,这里每年举行国际园艺展,花田常年色彩纷呈,灿烂如锦。 埃尔富特还是一座“建筑艺术”的花城。众多的中世纪教堂、修道院和富裕市民的华丽房屋简直是“建筑艺术的露天 博物馆”。 魏玛: 在别墅边建起中国式草屋 你知道那地方,到处橘花飘香,黄金果的国土,红玫瑰的故乡。/微风特别柔和,小马格外轻狂。/蜜蜂一年四季, 为采花繁忙。 一个永恒的春天,神赐的恩典,在蓝空下微笑,闪耀着光芒。/啊,命运叫我流亡,空对幸福的海岸,独自黯然神伤 。我衷心向往,愿意生活和终老在那地方。 歌德这句诗,并非写给他生活了半个世纪并终老于斯的魏玛,而是写给他热爱的中国。 1775年,歌德应魏玛公爵之邀到当时德国的文化艺术中心魏玛定居,从此绝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生活。最初10 年,歌德“学而优则仕”,做起了这个巴掌大的公国的枢密大臣。 在这个面积不足40平方公里,人口不过10万的封建小邦,抱着对开明君主的幻想,以枢密顾问、内阁大臣身份, 作家开始为期10年的社会改良实践。最终,歌德劳而无功,在繁忙公务中虚耗天才。1786年,歌德再也无法忍受这种令 人窒息的环境,改名换姓,独自一人乘车逃离魏玛,朝着向往已久的意大利奔去。 这是对歌德一生影响最大的一次漫游。 重回魏玛后,歌德心目中的理想之境是古罗马的伟大,古中华的典雅。 歌德曾在自己别墅边上建了一个中国式茅草屋,以体验一些来自中国的风情。而在附近的弗劳恩普兰街故居中,歌德 生活了最后50年。凡是到魏玛的人,都会来此间朝圣。在工作间旁边一个藏书6000册的图书馆里,有当时教会翻译的中 国小说和哲学书籍。魏玛公爵图书馆借书的登记册表明,歌德在1813年到1819年期间曾涉猎的有关中国的图书包括历 史、地理、文学和哲学等领域。 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伴随着歌德在魏玛的日子。他曾经在德国汉学家的指导下很耐心地学 习过中国书法;歌德在这里还翻译了不少中国的诗歌;又根据中国诗歌的风格,创作了他著名的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 他还试图把中国元代杂剧《赵氏孤儿》改编成悲剧《哀兰伯诺》,很遗憾未能完成。 今天,在观赏魏玛公园歌德参与设计的中国式拱桥、圆顶亭子时,我仿佛听见他的那句名言:“中国人几乎和我们有 同样的思想、行为和感情,我们不久就觉得自己和他们是类似的人。只不过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来得更加明朗、纯洁,也更合 乎道德。” 他谈论的是一本叫《好逑传》的中国小说。也许他把中国理想化了,而中国需要的也许正是这种理想。 相关专题:青年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