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瞭望东方周刊专题 > 正文

瞭望东方周刊:民资企业进军国防工业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4日14:31 瞭望东方周刊

  大量民企进入到国防科技工业中来,其时代背景就是中国军工体系的“小核心、大协作”模式和“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战略

  “你不是外国的军事间谍吧?”《瞭望东方周刊》采访山东丛林集团军品生产情况时,工作人员敏感万分。

  几经周折,这家民营铝材大王的董事长秘书赵辉对记者说:“我们只是军方的一个供货商,提供了国防事业所需要的产品和技术,军方订单在集团并不占到很大,请理解我们不能透露更多的信息。至于与军方的合作,是我们的实力被军方看到了,他们联系到我们的。”

  同样的态度发生在几乎每家涉足军品生意的民营企业,有的直接以保密为由拒绝采访。

  而另一方面,民间又充满着抑制不住的对军品生产的好奇,许多民营企业家跃跃欲试,多方打探进入军品市场的各种信息。甚至被《瞭望东方周刊》采访到的民营企业,常常反过来“采访”起记者,只为了解更多鲜为人知的“民资从军”故事。

  批量民企“从军”

  “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允许非公有制企业按有关规定参与军工科研生产任务的竞争以及军工企业的改组改制。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军民两用高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

  对于这段2005年2月24日《国务院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经济36条)中的相关规定,许多关注军工领域的民营企业家甚至能脱口背出。

  民营企业其实一直在等待军工领域放宽的好消息。一有政策放开,民企反应极其灵敏,纷纷行动起来。

  2005年3月,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秘书黄杰证实,力帆集团极有可能进军军工产业。

  2005年3月,湘潭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汤泽培预测说,按照有关规定,非公有制经济将参与军工科研生产任务的竞争和军工企业的改组改制,参与军民两用高科技开发及其产业化,这将打造出湘潭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北京旋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副总裁刘明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说,旋极是中国知名的主要面向军工、政府行业的系统集成服务商,其嵌入式系统(软件)等产品已为中国国防效力十多年。此外,旋极还参与到“奔月”、“神舟”五号等项目中。

  刘明在与军方的座谈会中曾建议,加强军、民、政府主管部门三方沟通,集中军民各方优势力量和资源,及时解决重大国防技术课题和项目。旋极市场部张东玲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由于是与军方长期合作,旋极已经赢得军方信任和认可,一旦技术上有需要,就会与我们联系。”

  2005年也是TCL与军方规模合作的元年。2004年12月底,TCL董事长李东生在重庆说:“TCL已经和西南计算机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军民合作发展意向书’,TCL将利用在国内外的研发平台和人力资源,广泛学习国外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促进中国军事装备的发展。”

  西南计算机公司是有电子军事装备的科研开发背景的老牌军工企业。双方合作的基本框架:民品可以由TCL控股,军品由西南计算机公司控股。

  在民企规模进入军工之前,首家以控股方身份进入军品领域的民营企业是国腾集团。1999年,成都国腾集团联合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30研究所和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在军方组织的一次项目招标会上连挫众多军企中标。之后,三家单位合资成立了由国腾集团控股的国星通信有限公司。2001年7月,国星公司在军方组织的某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终端产品招标中,再次击败国内12家高校和军工研究所拔得头筹。

  民资“从军”的时代背景

  科技部办公厅调研室的张炳清教授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大量民企已经进入到国防科技工业中来,是有着时代背景的。这个背景就是中国军工体系的‘小核心、大协作’模式和‘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战略。”

  张炳清说,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要打破各种壁垒,非公经济36条,就是打破壁垒的重要篇章。

  他说:“最近几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很快,占到国民经济总量的70%,在有的省市,甚至达到90%。利用民用科技和工业基础参与国防建设,鼓励和推动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民用优势企业参与军品研制生产工作,对于进一步打破军工封闭状态,减少军工重复建设,加快形成军品市场有序竞争的局面,推动寓军于民新体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多年的课题研究结果,张教授介绍说:“目前民营企业参与军品市场,主要是在IT通讯、交通运输、电气元件、软件协议、高科技材料等领域,主要是做配套供应商。但趋势是军民更广泛的合作,由原来的边边角角的非主流产品,到生产骨干、核心军品。”

  他说,中国民用高技术及产业化资源丰富,为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形成了可靠的物质技术基础,而目前被军方利用的民用科技资源仅是一小部分,民为军用潜力很大。

  对民资从军问题的官方首肯,是2004年4月,国防科工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张华祝说,中国开始向民间采购军品,国防科工委将采取措施推动民用企业和民营资本参与到军品的科研生产中来。

  而在此前,国防科工委原副主任于宗林也发表过相同言论。2004年4月2日,于宗林在中国民用工业企业技术与产品参与国防建设研讨会上说,国防科工委将采取五项措施,进一步推动民用企业参与国防建设。

  他表示,国防科工委将尽快出台支持民用工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的政策措施;加快实施许可证制度,面向全社会发放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为民用单位进入军品市场开辟道路;发布供求信息,对民用单位参与军品科研生产进行积极引导;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军品科研生产秩序;进一步推进军工调整改革。

  对于大量民企进入军工,会否对国家安全和保密构成危险,张炳清教授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参与军品生产的企业都要签订保密协议的。而且还有其他制度的设计来防止泄密,比如军品生产链条要长,分工要细密,这样采取模块化生产,就有利于保密,而且还提高专业化和生产率。”

  接受记者采访的民企及有关部门人士说,他们向记者披露的消息,都不涉及机密。

  民企仍觉“从军”难

  “目前虽然门槛放开了,但对于一般民营企业,对于军事采购陌生的企业,信息还是很不对称的。比如‘发布’这个环节,现在的发布体系还是内部发布,由各地方的国防科工办逐级发布。发布单位依据国防采购目录,达成合作的企业签订国防军工生产协议,按军标进行委托生产。”张炳清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是从事促进军工技术和平利用、协助政府有关部门推动和协调全国军转民工作的全国性非营利社会团体。在其官方网站上,有许多军工技术和产品的供求信息。其下属期刊《中国军转民》的编辑李扬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许多民营企业有很强的从军愿望,但苦于没有渠道和信息。有的直接联系到我们,但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也帮不上太多忙,只能是搭建信息平台。”

  但她表示,如果是在行业内足够尖端的民营企业,军方采购和科研部门会看到你的实力。

  新华社驻解放军总装备部记者奚启新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军方采购并不是总装一手包办,具体单位也有具体订购,但通常是一些“通用”设备,武器是严格由总装来列装。采购方式上,邀请采购比较多,军方通过多方调研,适当邀请自己认为合适的企业。“非公36条的确是降低了民资进入军品市场的门槛,但就如允许你跳舞,你也还要买票啊!”

  按照规则,这个门票起码包括三证,即军品科研生产许可证、保密认证和质量认证。

  记者采访中发现,那些与军事科研部门有长期合作,或中科院及其他高等院校合作的科技企业,通常能获得军工科技生产方面的更多先机。

  在一次军方与民企沟通的会议上,张炳清代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课题组,对“中国构建军民融合创新体系”提出六大建议,其中包括设立有权威的高层领导协调机制和机构;发挥中介机构作用,建立军民共用信息平台;进行军民融合创新体系试点,推动军民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

  关于“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逐步进入军品市场”,张教授细化到操作层面。他认为,应出台民企准入国防科研生产资格确认规定;扩大军品科研项目招投标范围;给民用企业公平的税收优惠政策;适当修订军品保密制度;研究修改军用标准问题,尽量做到军民通用,逐步把国标变为军品主体标准;建立健全相应监管制度。

  跟军方合作还有很大空间

  北京亿美博科技有限公司已经“从军”许多年,从事过涉及舰艇、航天等多项系统的研制。但公司总工程师杨世祥对《瞭望东方周刊》说,“我们还是觉得没打开路子,跟军方的合作还有很大空间。”

  他说,现在最大的壁垒是信息不对称。军方技术上有什么需要,民企很难知道,就是想帮忙,也参加不进去。有许多时候,民企真是干着急。

  杨世祥对《瞭望东方周刊》分析说,民营科技公司现在实力已经很强了,许多还掌握着军方很需要的尖端技术,如果启用这些民营科技公司,可以给国防做出大贡献,还能节省大笔军事科研经费。“不用国家花一分钱,就研制出来了。”

  杨世祥说:“好技术,谁都需要,整个国家都需要,军队更需要!真正的高新技术为什么很难应用到部队,就是因为军民合作不充分。”

  杨世祥说,民企现在帮助军方搞的都是一些局部课题,“军方也要慢慢培养对你的信任,如果技术确实过硬,他用得好,自然会有后续的合作。”杨世祥对未来充满期待。

  利润与贡献

  吸引民营资本向往军品生产的,是传说中的丰厚利润。

  张炳清对《瞭望东方周刊》说:“利润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但事实上,在国防生产中,我们碰到大量的个案,许多参与到国防生产中的民营企业,他们考虑的第一问题,不是利润。”

  他解释说,比如有的中小型、科技型民营企业,它们技术先进,想为国防建设做出贡献,这是许多高科技人才的特有气质和诉求;还有些老板,通过房地产致富后,就有条件实现他的爱国抱负。

  “我接触过许多这样的老板,充满爱国情怀,不计报酬。比如山东烟台有个丛林集团老总张修基就是这样。就如有些人富了搞慈善一样,投资和奉献军工,这是一种富有以后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张教授对《瞭望东方周刊》说:“由于军标要求严格,成本就比较高,有的企业把东西卖给军方后,算下来还是赔的,这样的事情也有。”

  国防科工委原副主任于宗林明确用五个“必须”描述军品生产的严格:一是必须通过保密资格审查;二是必须严格遵守军品科研生产各项规定;三是必须牢固树立军工产品质量第一观念,确保交付合格产品;四是必须把确保军品任务摆在第一位,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五是必须严格执行保密规定,确保国家秘密安全。

  张炳清分析说:“老板们并不是完全不算经济账。许多有眼光的民营企业家考虑的是长远市场,军品采购一般订单大,市场稳定,目前能赢利当然更好,但即使少赚一点甚至赔一点,他也愿意先占据这个看得见的稳定的大市场,与军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降低风险

  国防装备市场无法用经济学家那种完美的竞争性模式来直接衡量,它通常以单一买主、少量大型武器装备供应商、无利润最大化追求的公司、信息不对称及市场进出壁垒等为特征。

  那么,会不会存在有的民营企业盲目追求利润而把不合格的产品卖给军队,使军队承担风险呢?这在西方国家,也是发生过的。

  张炳清对《瞭望东方周刊》说:“这是一个永恒存在的问题。所以只有通过制度防范和监督,把风险降到最低,而且向军队提供不合格的产品,这是危害国家安全,要追究法律责任。这对企业也是有威慑的。”

  武汉军事经济学院专家严励认为,武器装备采购过程的特点意味着防务装备市场不可能是一个传统的、古典化的市场体系,而是一种类似行政买卖关系的市场体系。由于缺乏普通意义上的市场动力,就要求采购的真实主体政府既要通过直接控制承包商,又要通过实施奖优罚劣措施来干预装备采购,降低装备采购的财务风险。

  在西方,为了防范道德风险,竞争性采购应运而生,它通过采购主客体的双向选择减少了道德风险的可能性,为进一步提高采办的稳定性与可信度打下了基础。

  需要完善军品采购立法

  除了解放军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委在军品市场中占据最重要的角色。

  比如目前进入军工生产的“通行证”就是由国防科工委管理。近两年,国防科工委已对部分军工系统的单位发放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今年将面向社会逐步发放。除核心技术外,有了“通行证”后,民用企业就可以通过招投标参与军品生产。

  从上市公司航天长峰(600855)公告中的“特别提示”可以看出国防科工委对军品生产的具体管理。“军用数字化电子产品的军品型号严格执行特许经营制度,由国防科工委负责颁发军品科研生产许可证。国防科工委对国防资产、业务、军品科研生产许可证以及保密安全等相关政策具有制定、监督和解释权。未经国防科工委的特许,任何企业不得擅自从事军品型号的配套科研生产业务。”

  《瞭望东方周刊》查询到《民用部门军品配套科研生产许可证管理实施细则》(科工法字 [2000]481号),该细则规定:民用部门军品配套科研生产实行许可证管理的范围是,民用部门科研生产单位为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提供的专用配套分系统、零部件和材料。鼓励具有先进技术和经济实力的单位积极创造条件,承担军品配套科研生产任务。持有军品配套许可证的单位方可承担军品配套科研生产任务。

  但是,军工配套生产许可证在2002年11月的国发[ 2002 ]24号 文件《国务院关于取消第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中被取消。其他涉军法令,也随着时代变迁有许多变化,而在中国,尚没有一部关于国防采购的法律。因此,民营企业和专家认为,应尽快制定《国防科研生产法》和《国防采购法》,法律上给民用工业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以合法身份。

  5月19日,《瞭望东方周刊》从国防科工委办公厅了解到他们正在紧张地酝酿出台相关法令,近期就要发布。-《瞭望东方周刊》特约记者刘擎报道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国画专题
国之瑰宝水墨风情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