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不穿袜子代表了一种态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1日18:48 外滩画报 | ||||||||
今年不过29岁的张震已经是各大电影节的常客,因为他是不多的几个大牌导演最为青睐的男演员之一。他很小的时候参演的一个舞台剧就是名导蔡明亮导演的。从14年前开始,凡有张震参与的电影,都能够在国际性影展中拿到大奖。 1991 年亚太影展及金马影展,《牯岭街杀人事件》两夺最佳电影; 1996 年柏林电影展,题材敏感的《麻将》输了奖项,但赢了气势; 1997 年戛纳影展,《春光乍泄》得到最
他长了一张过于清秀的脸,完全可以在台湾八点档电视剧里稳稳当当扮偶像王子,不知为何他偏偏拍了那么多大众看来隐涩沉闷的艺术电影,是否“浪费”了一张俊脸?从杨德昌、王家卫、李安、侯孝贤到田壮壮,张震的演技步入了新的阶段,然而他依旧是那个会在戛纳电影节上戴着黑框近视眼镜、留着胡茬、在《康熙来了》里不穿袜子的搞怪分子,他说,不穿袜子代表了一种态度。 外滩记者 张嫣/报道 泽东电影/供图 更好的时光 《最好的时光》是张震出演的第一部侯孝贤电影,侯孝贤的特点是要求演员“不演”,这恰合张震的表演风格。这次去戛纳,尽管电影和张震本人都没有拿到什么奖项,他依旧强调他正处于人生里“最好的时光”。访谈中,他表示自己依旧要不断努力,不断尝试新的角色——在“最好”之后还要追求“更好”,这应是他别致的人生逻辑。 《外滩画报》(以下简称《外滩》):你在《最好的时光》中分饰不同的三个角色,和舒淇谱出三段不同时代的恋曲,是怎样的三段恋曲呢? 张震:《最好的时光》讲的就是在三个不同时空里发生的三种不一样的爱情。第一段是上世纪60年代的台湾撞球室里的故事,代表一种纯纯的爱,这个故事好像是侯导(侯孝贤)自己的故事;第二段是1911年清末民初时一个台湾文艺青年和艺旦的爱情,这个青年对革命有着强烈的憧憬、意气风发,他爱上了艺旦但不能和她在一起,是一段比较超脱的感情,代表追求的感情;第三段就是现代台湾青年对爱的激情表达,是很速食的爱情。我自己的理解是年轻人内心深处的恐惧,他们觉得感情很缥缈,如果不抓住这一秒,可能下一秒就会失去,所以他们会表现得很激情,只要有机会就立即在一起,是一种极时行乐的态度。 《外滩》:所有这三个故事都在表达“最好的时光”吗?1960年代的戏你在《爱神》中已经展现了极好的表达,对于台湾现代青年的演绎是更容易还是更困难? 张震:我在看剧本的时候,是比较喜欢1960年代那场戏,因为是表现比较单纯的爱,就像我生命中的一段回忆一样,演起来也就很自然流露那种感情,就我看起来这是 “最好的时光”。其实演现代的那段比较困难,因为我就生活在当下,会害怕自己和角色相混淆。而1960年代或者清末民初的戏份给我更多的想象空间,更多靠自己的假设和感觉。其实拍侯导的戏,很重要的就是感觉对了就好了。他总是拍年轻人的生活,但都不是大众生活,而是边缘化的状态。 《外滩》:这是你第一次和侯孝贤导演合作,感觉如何? 张震:侯导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不希望演员来“演”,而是客观记录下演员所有的状态,有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摄影机在哪里。这样出来的影像很即兴,同时又暗含很多细节。每一场戏基本上会演很多次,必须令演员进入最好的状态,每一场拍一天,如果不行,过两天再重新拍这场戏。 《外滩》:好莱坞的商业电影越来越多,似乎观众很少去看艺术片了。 张震:像侯导在台湾都有一票很支持他的观众,我也是会进电影院看一些艺术片。其实大家对“艺术片”这三个字可能太执着了,这种电影本来就是提供给观众多一种选择。如果放下沉重的称号,静下心来看说不定就会被感动,会和电影里情节互动起来,多一种选择总是好的。 《外滩》:你出席过很多国际影节,你觉得这些影节里,华语电影的优势又在哪里呢?譬如这次戛纳,国外的好电影确实太多了。 张震:我认为华语电影去戛纳是为了让世界知道中国的电影还是很好的,很丰富的。华语电影的思考空间和文化背景是很多国家的电影所不具备的,比如中国人对文字是很敏感的,电影可以被解读为娱乐,也可以解读作一种文学或者艺术,从后者的角度说,华语电影有它自身的结构或者语言体系来支撑,华语电影是很有机会的,尽管对国外的观众来说,可能看华语电影,更多是源自对这个国家的神秘感。 《外滩》:接下来会有什么打算?现在是你“最好的时光”吗? 张震:近期会在台湾拍摄一部类型片,有些惊悚、悬疑和动作的成分,这是我第一次拍这种类型的电影,我平时还蛮喜欢看惊悚片的,我也想再尝试一下喜剧作品。现在我就像《最好的时光》里第三段角色里的状态,不是回忆和追求,而是掌握现在的每一分钟,多积累演戏的经验。 “小张”的爱情说不定有一点变态 拍《春光乍泄》时张震19 岁,没有剧本,王家卫告诉他:你就是一个来自台北西门町的人。自那部电影,张震成为华语电影中台湾电影那漂泊寻根的代表人物。如果说《春光乍泄》里的“小张”可以有相仿年龄的台湾青年来演绎,那到了《2046》和《爱神》,张震已经不可替代。 《外滩》:和梁朝伟、张曼玉、巩俐不同,你从来没有看过1960年代,你如何把握这个角色的内心世界? 张震:其实我在《爱神》剧组待了一个月,我考虑把这个角色演得稳重一些,所以特别选择一些细节来切入角色,比如抽烟的姿势、抽完烟放在哪里……把很多细节融入角色中。首先要对剧中的这段爱情有所理解,我当时的想法是,“小张”(张震饰)对“华小姐”(巩俐饰)的感情就是“执着”。但是电影上映以后,我去戏院看了四五次,每次看都换一种角度看待“小张”对“华小姐”的感情,现在我觉得“小张”的爱情说不定有一点变态(笑)——换个视角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我现在的年纪是比较尴尬的,马上就要29岁了,这个阶段在角色挑选上有一定的限制,就是我可以演稍微成熟一点的角色,但是演年纪小的,有时会有点“回不去了”的感觉,所以这次演25-35岁的年龄跨度,我就要从声音和造型上做一些改变,特别是演年轻时的一段,我觉得这是对我演技的考验。 《外滩》:据说影片中的“手”那段戏拍了8个小时,那是影片中最为“情欲”的一段,拍摄时有什么困难吗? 张震:其实还好,只是要拍情欲场面我会有些尴尬,好在那场戏本身就是要一种尴尬的感觉在,所以还很符合角色当时的心情。主要是拍摄技术上有一些困难,因为要表现小张的反应,就在裤子里塞袜子。拍到巩俐用手那段,不能用胶布否则会穿帮,所以我就把衬衫拉下来遮一下,对于演戏来说怎么做都是成立的,我不会有太大的压力。 《外滩》:王家卫最近接受美国杂志访问表示,最好的演员应该是角色的惟一选择,而且角色里必须有演员本身不可替代的内在,你认为你身上什么气质和这个裁缝最接近?最后一个镜头是你表情的大特写,令人印象深刻,你想表达的是什么? 张震:我觉得执着是我和剧中人物气质最接近的。最后一个表情细细体味下来是很好玩的,这是一种很没有答案的表情,导演拍之前就这样要求我,说要没有特定的感情在表情里,可以理解为小张是很难过的心情,也可以表示华小姐对他来说已经是过去的事情,这个结尾是开放性的,留一些空间给观众自己去想象。 用几乎不“演”的方式 张震出演田壮壮执导的《吴清源》,是他拍第一部内地导演的电影。田壮壮说:“张震和吴老师(吴清源)很有缘分的。年轻时的吴老师由于战无不胜,表情也是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很傲气,随着世事历尽,开始变得平和——这和张震的气质很像。而且吴师母(吴清源妻子)看见张震也认为他和吴老师年轻时很像。”采访时,张震开口闭口“壮壮、壮壮”,看来他不仅和吴大师有缘,和田导也很有缘。 《外滩》:田壮壮导演怎么找到你来演吴清源的? 张震:我和壮壮是在拍《吴清源》的半年前认识的,第一次见面我就感觉和壮壮很投缘,有种特别熟悉亲切的感觉。我本身是个很慢热的人,像这样一开始就很聊得来的情况比较少。后来他又找我来演这部戏,在开拍前,我也跟着剧组一起去日本勘景。拍戏时,壮壮会让演员先按自己的想法去演,然后他再说出他想要的,他对场景对美的看法都很独特。壮壮非常喜欢下围棋,对拍好《吴清源》有种特殊的使命感,他对围棋有很强烈、专一和坚持的感情在里面。 《外滩》:你曾说吴清源是从影以来最“吃重”的角色,为什么? 张震:整部戏拍了有两个半月到三个月的时间,杀青的时候,我觉得有点舍不得离开剧组了,当时我都有点茫然,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这种留恋,我想更多是对角色本身的依恋。这是我很融入的一个角色,开始的时候,我看了吴老师的自传很多次,根据文字自己设计了一些动作和表情,后来壮壮觉得我的表现还是太多设计了,他希望很自然的表达。特别是戏里有很多要和日本演员一起合作的部分,日本文化要求表演比较夸张的,我就要用几乎不“演”的方式体现这种文化落差,这也正好符合吴老师当时身处的环境。 《外滩》:田导说你和吴清源年轻时的气质很像,你见过吴清源,印象怎样? 张震:壮壮说我和吴老师有点神似,吴老师到我们剧组来过三四次,但我们接触的时间不是很长,吴老师下棋的时候就像神一样,他今年已经91岁高龄了,可是脑子非常清楚,他平时基本不出门只是在家看看书和报纸,然后就是每天研究棋谱,生活很简单但有意境,但是他会突然和你谈到飞碟啊什么的,好像外面发生的事他都会知道,是个很神奇的人。我为了拍戏学过一阵子围棋,但水平很不好,只是摆棋子的样子要学得很像。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