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外滩画报专题 > 正文

“天才”是怎样批量制造的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5月25日11:16 外滩画报

  4月份,一个“天才”父亲的“日出计划”,引起了媒体和家长们的关注。“日出计划”称,10岁以下的孩子,经 过教育99%能成为天才。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一个经不起推敲的商业“神话”

  外滩记者贺莉丹/北京报道、摄影

  只要是智力正常、身体健康、视觉无色盲,10岁以下的孩子,经过教育99%都能成为天才?

  这听起来简直匪夷所思。

  但49岁的攸武不这么看。这位北京创才智力潜能开发有限公司的老总不断向媒体和家长们作这样的宣传,尽管他本 人在成立创才公司之前,并没有获得从事教育的相关资质。

  “10年以后,(创才)要向世界各大学输送1000名天才少年。”攸武说。

  至今,攸武的创才公司已有200名会员,这些“会员”都是9个月大到10岁的孩子,其中包括著名宇航员杨利伟 的儿子。

  攸武把他这项实施了几年的教育计划命名为“日出计划”。

  攸武称,他的一个直接灵感来自《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卡尔·威特婴儿时期反应相当迟钝,显得极为痴呆。 在父亲老卡尔·威特的教育下,八九岁时已能熟练运用6种语言,并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 岁考中德国莱比锡大学,未满14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但攸武的“天才”教育方式遭到了许多研究早期教育专家们的强烈质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62岁 的赵忠心教授用“古怪荒谬”来形容攸武的“日出计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非常激动:“循序渐进是教育原则,这个所 谓的培训天才的计划把整个教育体系都否定了。”

  “老卡尔·威特培养出了神童小卡尔·威特,那他为什么不多培养出几个来?”他反问道。

  “天才”培养从大学知识起步

  攸武的“依据”是爱因斯坦的那句名言:“孩子生来就是天才,但往往在他们求知的岁月中错误的教育方法扼杀了他 们的天才。”

  攸武对天才的培养方式是,让10岁以下的孩子直接接受本科生或研究生的一对一的教育。前期先由音乐老师和生物 老师对孩子进行思维开发,大约两年后引入高等数学,同时根据学员的情况加上英语和美术课程。

  攸武在北京招聘了一批在读研究生和音乐系本科生,周末赶到孩子们家中,从第二节课起,就被要求像对待自己的同 学一样讲专业术语。

  但培养天才的承诺仅限于“宇宙级会员”,即1至6岁的孩子,其具体指标是,“10岁时孩子的综合智力水平达到 10项指标并超越大学生。”

  这10项指标包括有:对知识的理解速度、想象思维能力超过大学生;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生物学、微生物学、化学 、物理学、天文学、地理学、植物学、考古学等等)的数据库信息量超越大学生;精通乐理并具备创作钢琴曲能力;英语思维 、艺术思维:能讲一口流利的美语(生活用语)等。

  而家长们将为此付出上万元甚至十多万元的年培训费用。

  攸武告诉记者,除了《卡尔·威特的教育》外,《早期教育与天才》和《哈佛天才》也给了他创办教育公司的“灵感 ”。不过,他也承认,自己的方法尚无理论依据。“现在在北京办这个班,整个亚洲在质疑,我的想法可能在国外比较受欢迎 。”

  儿子是第一个试验品

  根据攸武所述,他的“日出计划”首先在自己儿子吉米(化名)身上实施,吉米今年15岁。

  吉米4岁时,被送到收费昂贵的广东省育才幼儿园学习。攸武说,他以为已经给了儿子最好的教育,但吉米告诉父亲 :“别的小孩子在家里什么都学,而我什么都没学,什么老师都没有。”

  “我被触动了,教育家们都说送到幼儿园就可以了,我当时很信专家。专家拿出了什么成果?”攸武说,他在图书馆 翻阅了大量国外教育孩子的书籍,看了美国关于大脑研究的成果,最后发现500个专家有500个说法,很多都自相矛盾。 后来他看了《哈佛天才》、翻阅了爱因斯坦早期的教育经验,发现早期有音乐教育对爱因斯坦的成长很重要,“5岁的时候爱 因斯坦的父亲送了他一个指南针,这决定了爱因斯坦以后成为一个科学家。”

  于是攸武也要给儿子买个礼物,当然,这个礼物不是指南针,而是电子琴。请来的第一个老师说吉米没有音乐细胞; 第二个老师则说吉米像个猴子一样,到处跑;于是,攸武让第三个老师去孩子的房间弹琴,而儿子只要玩玩具就好了。攸武说 ,这样两年下来,他发现孩子对音乐有了反应。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吉米6岁时,攸武请数学系的研究生教吉米高等数学,吉米总是钻在桌子底下玩。攸武的理论是: “孩子一心可以万用,好像孩子没有听,但过几天会反问你。”

  攸武网站上对吉米的介绍是:“在2001年10月20日上午10:30,吉米10岁的时候,CCTV—1以《 超级自然科学迷》专题报道了吉米的数学能力、作曲能力和自然科学知识能力……10岁通晓世界历史、中国历史,通晓玛雅 文化、古希腊文化、希腊神话、古罗马文化,通晓世界古文字,通晓考古学……”

  吉米的老师们对这番介绍大感惊奇。在他们的眼里,吉米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学生。

  1岁11个月大的会员

  和他的母亲

  与攸武的承诺不同,很多家长并不指望孩子进入“日出计划”后就成为天才,而只是希望它成为孩子正常学校教育的 一个补充。

  4月23日上午10点,记者赶到位于海淀区的会员刘晓晓(化名)家里,目击了创才公司的雇员,来自中科院的研 究生陈萍(化名)给1岁11个月大的刘晓晓上课的全过程。根据攸武的分类,晓晓属于“宇宙级”会员。

  上课器材是一架显微镜、一盒分子切片和一大盒分子模型。晓晓坐在地上,在妈妈赵敏(化名)的协助下,拿出一张 “植物细胞减数分裂切片”。陈萍把切片放到显微镜下,让晓晓去看。

  晓晓头凑了过去,小手碰了几下显微镜,但很快就厌倦了,开始左顾右盼。

  陈萍转而问晓晓:“晓晓,喝的水在哪里?”晓晓小手握拳,做喝水状。妈妈引导孩子说:“不要让氮原子、氢原子 睡觉了,把它们叫出来,给姐姐拼个水分子的模型。”

  晓晓开始在一堆分子模型中倒腾,他显然把分子模型当作了玩具,这个游戏他已经玩过很多遍。他歪歪扭扭地拼出了 一个模型,然后把模型往小嘴里塞。

  妈妈又把晓晓抱到了电脑前,电脑显示的是一篇全英文的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论文,晓晓显然对鼠标的兴趣 大于对复杂英文字母的兴趣,他的小手胡乱地翻动着鼠标。当翻到科学家Beadle的介绍时,陈萍赶紧介绍:“晓晓,这 个爷爷发现了消化酶,晓晓手上有细菌,手上会分泌酶把细菌消灭掉。”晓晓又翻到195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George 这一页,陈萍赶紧说:“晓晓为什么长得像爸爸妈妈?是因为这个爷爷发现了基因的秘密。”晓晓动了几下鼠标,注意力又转 移到旁边的打印机上去了。

  为晓晓个人设置的《科普老师工作教学报告》显示,对晓晓的教育运用了物理学、有机化学甚至分子生物学、胚胎工 程与基因工程的教材。陈萍说,由于晓晓年龄太小,对于所讲知识并不能完全领悟。

  而对晓晓以前的上课纪录,老师的评语是:“现在会员能将器具上的水滴与水分子模型联系起来。”

  记者在4月25日跟随了晓晓一天的生活,并未发现晓晓有任何超常的情况。

  赵敏说,晓晓接受的一切教育都是她反复思索的结果。“他不会理解水分子和水的关系,但能意识到中间有某种关联 就可以了。我希望他建立一种思维,不想他这么累,在轻松的氛围下让他学习,让他快乐和自信。”

  代表性的早期教育理论及书籍

  《卡尔·威特的教育》作者【德】卡尔·威特 1818年出版

  卡尔·威特婴儿时期反应相当迟钝,显得极为痴呆。在其父老卡尔·威特的教育下,八九岁时已能熟练地运用德语、 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等6种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考中莱 比锡大学,未满14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6岁再获法学博士学位。

  《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是公认的早期教育学经典。哈佛大学图书馆至今还珍藏着100多年前版本的《卡尔·威 特》,这本书在美国曾经影响了一代人,也有很多父母按照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

  据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中国家长教育研究所所长齐大辉教授介绍,该书的核心是讲对孩子的教育要持之以恒,需要 重复,这样到了孩子能够理解该事物的时候,他由于记忆中有痕迹存在,所以智力启动得比同龄未经过教育的孩子早。

  《俗物与天才》 作者【美】赛德兹 20世纪初出版

  赛德兹博士是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他认为循规蹈矩的儿童,长大成人以后必然会成为俗物。他们的特征是很听 话,总是惟命是从,害怕批评,竭力使自己的举动不违礼俗、不犯过错;他们接受别人教给的东西,几乎从不表示怀疑;之后 ,他们把嫉妒、恐惧和挫折全都传达给了自己的孩子。

  他的儿子小塞德尔兹一生下来就很少受到束缚与压抑,后在他培养下成为一名少年天才,11岁考入哈佛大学。

  《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作者【美】斯特娜 1914年出版

  斯特娜对女儿的教育都采取游戏方式进行。她认为,教育孩子的根本在于母亲的独创性。

  在她的教育下,女儿维尼夫雷特,3岁时就能写诗歌和散文,4岁时能用世界语写剧本,5岁时便开始发表作品,并 获得好评,同时已能熟练地说8国语言。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国画专题
国之瑰宝水墨风情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