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2005全国网络媒体江苏教育网上行专题 > 正文

南京:名校办民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快速扩张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05日14:58 中国江苏网

  (一)

  南京的基础教育一向比较发达。近几年来,全市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90%以上;高中毕业生升入大学的比例也保持在80%左右。但是,与全国许多大中城市一样,“择校”问题一直困扰着教育主管部门。导致择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经济水平提高,对教育的需求上升到新的层次,普遍不能
满足于有学上,更要追求上好学。二是独生子女家庭成为全市家庭的基本模式,家长对子女受教育的期望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三是校际之间客观存在着差距。

  应该承认,市民为了子女能够接受优质的基础教育而采取择校行为,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接受什么的基础教育,直接决定着将来接受什么样的高等教育,乃至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要能够满足老百姓不断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唯一的途径就是把优质教育资源放大,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上名校、上好学。

  如何让优质教育这块蛋糕做得更大,从而让更多的学生上名校呢?这个命题成了政府及其市教育主管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2000年起,南京市教育局对此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后认为,在政府短期内无法大量投入、办好每一所学校需要一个漫长过程的情况下,必须通过盘活现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存量,以达到增加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的目的。全市虽然已有一些纯民办中小学,但相当一部分办学不能尽如人意。因为任何民办学校从其开办、成长到成熟、赢得社会公认、提高美誉度都是一个必须经历的阶段。如果依托“名校办民校”,则可以利用名校的优势,孵化一个新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民校”,就能够缩短优质“民校”的成长期,尽快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基于这样的判断和理性分析,“名校办民校”的构思一下子浮出了水面。

  (二)

  思路明确了,如何去操作?在全省乃至全国尚无太多成功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南京市开始了“过河摸石头”。

  在迈出第一步前,市教育主管部门确定这样的基调:“名校办民校”不得损害原有公办学校的质量,公办学校的服务范围不得缩小或变相挤占公办学校的资源,原先学生、家长应该享受的优质公办教育只能增加,不能削弱。同时,不能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在这样的“框框”下,市教育主管部门对“名校办民校”运作方式等进行了全新的构思——投入新机制,管理新理念,教学新模式。

  ——在筹资和投入方面,民校所需的启动资金全部由民间投资,不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和公办学校的经济压力。“名校”的品牌作为无形资产入股。

  ——在学校管理方面,成立校董会,建立管理章程,实行董事会管理制。特别要克服公办学校“能进不能出”的用人痼疾,全部采取人事代理制和聘用合同制,真正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薪酬能高能低的灵活机制。

  ——在教学方面,在遵循新课改目标的前提下,融合原有公办名校的传承与现在民办机制的优势,创建特色,打造品牌,全面满足社会的教育需求。

  2002年,在南京老百姓心目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三所“老牌”优质公办学校同时迈步走向“名校办民校”的前沿方阵。

  ——南京外国语学校看好仙林大学城的地位优势,在东郊征地355亩,采取股份合作的方式,兴建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其中学校品牌这个无形资产占25%的股份。学校规划建设10万平米的校舍面积,分别招收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目前,一期工程已经竣工,去年首次招收的1486名中小学生全部入住新校园。学校全部建成后班级数将达80个,容纳3300余名学生读书。

  ——南师大附中将分校选址于江宁开发区内,学校品牌占股28%。分校征地530亩,校舍面积将达24万平米,首批已有765人中学生前来就读,有不少来自全省各地的学生。建成后的江宁分校班级数达120个,将容纳5000余名学生读书。

  ——金陵中学则也以25%的无形资产入股,将分校的触角延伸到开发中的河西地区。分校占地231亩,建筑面积10万平米,首次于去年招收767个初、高中新生。该校建成后,班级数达60个,学生数约3000人。

  南外——东郊,附中——江宁,金中——河西。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名字,却赋予了南京教育新的生机和活力,形成了“名校办民校”三足鼎立的区位优势和教育优势,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扩张。

  不仅如此,全市其他知名中小学也办起了“民校”。市一中接管民办“南京国际实验学校”,中华中学创办了“民办崇文中学”,省教院附中成立了集初中、高中四个分校为一体的“省教院附中教育集团”,南京夫子庙小学创立了“南京夫子庙小学分校”。

  现在来断言“名校办民校”成功,也许为时过早。但是,我们在南京看到的这些事实却是不争的,即一批名校所办的民校迅速崛起,大大缓解了老百姓择校的需求;全市优质教育资源至少从眼前看,翻番扩张。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却没有多投入一分钱。从我们调查了解的情况看,老百姓对“名校办民校”基本是满意的。记者在金陵中学河西分校校园网的“会客厅”上,看到一行行令人动容的文字。其中一位家长这样写道,“花园式的学校,科学的管理方法,踏踏实实的教职员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以校为家的人们,爱生如子的人们。孩子在贵校我们称心,我们放心!”“谢谢你们,辛勤耕耘在河西、默默奉献给河西的人们!”在校园网上,类似这样的留言随处可见。原金陵中学校长、现金陵中学河西分校校长岳燕宁动情地说:“我在公办学校工作了30年,在民办学校干了2年,从来没有遇到过像我们河西分校的老师这么刻苦,这么敬业,这么有责任。我被老师们的敬业精神感动了!”

  从不放心把孩子送进民办学校到给予肯定和称赞;从担心生源不足到招生咨询的火爆;从嫌弃学校太“乡下”到放假不舍得离开校园。学生、家长、学校都迈过了艰难的历程。

  (三)

  像所有新生事物的诞生一样,“名校办民样”在受到关注、肯定的同时,也受到一些质疑和批评。比如:这是“校中校”的翻版;是挖“国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墙角,假“公”济“民(民办)”;是对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破坏……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了有关教育专家。专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1、“名校”所办“民校”应保持独立性。法律并没有取消“名校”投资(含品牌、管理等技术要素的投入)资格。名校办民校,如果双方产权明晰,依照市场法则运作,就不应禁止。“校中校”的弊端就在于产权不明晰,运用公共教育资源,赚取个体利益。事实上,“名校”所办的“民校”校园独立、法人独立、资金帐户独立,是真正意义的“三独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主管部门必须“依法监管”。名校办民校,双方都必须承担法律规定的职责、权利、风险。教育主管部门、物价部门等依法监管,不能以“血统”来衡量是非。

  3、名校办民校,最容易遭致诟病的是公平竞争问题。“名校”所办“民校”,由于其特有的“光环效应”,很容易争得市场份额。而纯粹的民办学校,则需要经过惨淡经营才能打拼出一方天地。从情感上说,纯民办校的“不公平”指责,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市场不应歧视竞争的弱者,同样也不应该歧视竞争的强者。在允许社会多元投资办学的政策导向下,限制公办名校在不损害公众合法的、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参与市场竞争,于法无据,也不近人情。政府主管部门是市场的“守夜人”,它的职能是不让优质的公共教育资源流失,并尽可能促进其增值,不应当制止公办名校去做有利社会、有利百姓,同时也有利自身的事。看来,“名校办民校”,不在于能不能办,而在于以什么样的动机,什么样的思路去办。

  发展是硬道理。这是记者走访中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的确,无论是公办、民办,还是公、民混合办学,如果其结果都能够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都能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要,都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那么,这些办学体制改革的探索就应当得到鼓励和支持。

  “名校办民校”,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最终要看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名校办民校”因其“系出名门”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它要经受的市场考验与纯粹的民办学校一样很严峻,要走的路很长。

  来源:中国江苏网

  相关专题:2005全国网络媒体江苏教育网上行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周 杰 伦
无与伦比时代先锋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