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松花江全流域踏访专题 > 正文

松花江水面临双重威胁(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3日11:31 生活报
松花江水面临双重威胁(组图)

宾县江段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松花江水面临双重威胁(组图)

桦树林子江段


松花江水面临双重威胁(组图)

坎都河畔


松花江水面临双重威胁(组图)

嫩江源头风光


  松花江全流域踏访团出发前,随行水资源专家马永胜博导和刘东博士告诉踏访团,松花江水资源面临着水质污染和水量减少的双重威胁。

  天池水清澈又甘甜

  松花江哈尔滨段缺水,主要是指水质型缺水。所谓水质型缺水,指的是松花江哈尔
滨段江水太脏,不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相关适用要求。从长白山天池到哈尔滨,松花江江水是怎么变脏的?

  春天里的长白山天池,还覆盖着厚厚的冰盖。记者在上面逗留了20多分钟,感到十分寒冷。灌了一瓶水,拿出来一看,一点儿杂质都没有,像矿泉水一样。由于植被保护良好,长白山天池几乎没有污染,水质可以达到地表一类水标准。

  天池水奔涌约50公里后,形成了二道白河,此河也是松花江南源第二松花江的正源。此时的二道白河因数万居民邻河而居,使得河水浑浊度增加,水质变差,污染物以固体物质为主,水质基本可以达到地表二类水标准。记者在二道白河上的情人桥取水样时,感到河水冰手,水质接近透明。

  头道松花江富营养化

  从流经抚松县境内的头道松花江开始,松花江水质因水量减少,取到瓶中的出现了很多气泡。随行专家据此判断,水质在逐步变差,污染物包括固体物质、有机物质、有毒物质等,水质基本可以达到地表三类水标准。

  在靖宇县境内松花江支流珠子河,水质同样较差。据当地人介绍,在珠子河支流八宝栏子河上游,有多家洗石场和采砂场。靖宇县内的河段堤防建设很齐整,但部分河岸成了垃圾场。

  那尔轰河水质基本达到地表三类水标准。那尔轰镇人口较少,地处山区,当地人习惯在河岸低处、地势平缓的区域建房居住,因此造成河道里遍布生活垃圾。

  头道松花江和二道松花江汇流后,形成了第二松花江的主流,白山湖水电站、红石湖水电站依次分布其间。这两个水电站所在地的江水水质较好,水量较大,人为活动少,江水自净能力增强,因此基本可以达到地表二类水标准。

  吉林段污染在加剧

  在吉林市区,江水单从颜色上判断,已经从清澈变得有点儿浑了。踏访团沿江进行了地毯式的调查,总结了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生活污水基本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中,造成了对第二松花江吉林段的点源污染;第二,汇入第二松花江吉林段的某些排水沟存在着沿岸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的现象,加剧了水体污染;第三,工业企业污水排放量较大,污水处理程度较低,造成了对第二松花江吉林段的点源污染;第四,郊区农民在耕作过程中,过量采用了农药、化肥等,在降雨过程中流进第二松花江,造成了对第二松花江吉林段的农业非点源污染;第五,城市化的加剧导致在降雨过程中,雨水流经城市地面,如商业区、街道、停车场等,冲刷、聚集一系列污染物,如有机污染物、病菌污染物、重金属污染物等进入水体,造成了对第二松花江吉林段的城市非点源污染。

  在踏访中,踏访团发现了黑如墨汁、红如猪血的工业污水。令人不能接受的是,这样的污水竟然是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到松花江下游江水中的。

  三支流不见清水流

  辉发河、饮马河、伊通河是第二松花江的主要支流。这三条支流,非但没有起到净化松花江的作用,相反,却也在污染松花江。

  桦甸市城边便是辉发河。踏访团在河边发现,这里的河水被人工修砌的矮坝围住了,已是一潭死水,水质十分浑浊。

  在吉林省农安县靠山镇,踏访团踏访了伊通河。伊通河河宽不足10米,而距离河边不远的地方,已被当地人开垦成耕地,深绿色的河水有股淡淡的臭味。

  据吉林省相关水质资料统计,伊通河各监测断面四类水质占33.3%,劣五类水质占66.7%。伊通河水体现状功能达不到国标《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五类标准的要求。

  松花江水流到第二松花江下游的松原市境内时,江水已经变成了淡黄色,天池水的透明在这里无处寻踪。

  除了因水脏而使得松花江水丧失饮用功能的水质型缺水之外,靠着地处上游、多山、高差等地利,人为拦截水资源造成松花江下流江水水量锐减,又成了松花江干流缺水的一大主因。

  白山、红石、丰满三大电站的总蓄水量为174.84亿立方米。从而成为人工控制河段,使天然河川径流发生了显著变化。经过水库调蓄,大幅度地削减了洪水流量,也从根本上改变了下游河川径流的季节变化。

  相关专题:松花江全流域踏访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