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松花江全流域踏访专题 > 正文

松花江北源嫩江清水变浊流(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3日11:32 生活报
松花江北源嫩江清水变浊流(组图)

发源地伊勒呼里山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松花江北源嫩江清水变浊流(组图)

英格吐河脏水漫滩


松花江北源嫩江清水变浊流(组图)

源头净水


松花江北源嫩江清水变浊流(组图)

佳木斯江段


  清清的嫩江从高高的兴安岭涌下,造就了肥沃的松嫩平原,也养育了数以千万计的流域人民。一路奔腾间,江水无私地包容着越来越多的侵扰,当她疲惫地涌到三岔口拥抱松花江时,纯净的水质也跌到了三类水。

  当我们星夜兼程4200多公里,完成对松花江北源嫩江的踏访,心情越来越沉重。甚至面对南源更为不堪的水质时,我们也不知道该不该庆幸。毕竟,从天蓝水清到浊流涌动,
我们对嫩江的感受也经历了从美梦到恶梦的过程。

  溯源头 清且涟漪

  嫩江的源头,南瓮河。在苍松翠柏间,在壮阔的林原湿地旁,南瓮河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胡守才告诉记者:“南瓮河里的水可以直接饮用,保证你不会拉肚子,和纯净水差不多,自然调节的水质可能还更好。”

  站在伊勒呼里山南麓,透过正在融化的冰层,看到冰层下面清澈的河水,还有水中游过的小鱼,就像置身在一幅风景画中。我们了解到,在大兴安岭地区采取取缔嫩江源头采金、砍伐林木、保护天然林等一系列工作后,嫩江源头的生态得到全面保护,这也保证了源头水质的绝佳。尤其是当南瓮河建立自然保护区后,嫩江源头的生态更是多样化发展,已经成了包罗万象的生物基因宝库。

  东北农业大学水利学院的博士生导师马永胜教授激动地说,南瓮河自然保护区要是扩大到整个嫩江源头,上游的水质将会更好,这片林原湿地是嫩江也是松花江的宝贵财富。

  正是因为有这么纯净的源头江水,一路向南时,尽管嫩江沿岸城市和人口不断增多,但水质却并没有出现急剧恶化的情况。源源而下的嫩江,用自己的身体接纳着、净化着涌入的污水,一直到三岔口,其水质都能保持在三类水质标准。

  奔中游 污染抬头

  与源头的天蓝水清形成强烈对比,一旦人居增多,嫩江水就开始面对恶梦。

  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东麓的山岭、山坡、山谷中,我们看到了大面积的耕地,这些耕地毁了森林,毁了草原,毁了湿地。在嫩江县嫩江右岸,林木被砍伐光,湿地植被和水面被破坏。

  我们了解到,当自然植被被人为破坏后,耕地的土层将不能像植被那样去涵养水源,而顺坡开荒的耕地在数年后就会被雨水冲走,再汇流到嫩江中。泥沙成了嫩江上游遭受污染的主要原因,这样,嫩江的水质也就不可能达到饮用标准了。

  耕地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造成的农田回归水,也不同程度地污染了水质。据有关专家介绍,当地力下降后,农民会更多地使用化肥和农药,甚至会更大范围地毁林开荒、毁湿开荒,这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更加严重的水土流失。这是嫩江面临的潜在威胁,并且在一些区域已经开始露出苗头。

  生活污染在嫩江中上游也愈演愈烈。在嫩江县的西泡子,浑浊的生活污水在形同虚设的氧化塘中未能净化就排入了嫩江;在讷河市,一条大排污渠夹着大量的固体生活废物和垃圾直接排入了讷莫尔河;在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镇外的嫩江支流甘河的河床旁,堆积的大量生活垃圾……城镇制造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未经处理和净化排入嫩江及其支流,河水遭受的污染可想而知。

  汇江处 水多隐忧

  当嫩江水流过讷河市时,这条大河也进入下游。我们一路看到,由于讷河、齐齐哈尔、大庆、吉林松源等嫩江下游的沿岸城市工业发达了许多,也导致排放入嫩江及其支流的工业废水多了起来。这些污染如同毒液,对江水的影响几乎是致命的。

  在嫩江支流讷莫尔河流域,我们暗访到一家由当地政府招商引资来的生产明胶的企业,每天都往河水中排放大量含强酸、强碱的剩余物,这些白水甚至形成了一条十余里长的河。小河的左岸是大片的湿地,右岸是大片的稻田,被河水侵蚀过的地方生机全无。

  在齐齐哈尔富拉尔基区,林立的大工厂成天排放出的工业废水直接进入嫩江。在大庆地区,我们看到林立的油田“磕头机”,周边的土壤一片油渍,地下是越来越大的漏斗,两岸是逐渐逼近的黄沙。就在原来水草丰茂的扎龙保护区,如今却是一种严重“渴水”的局面。紧挨嫩江水的泰来县,大小河流水库已大多断流。

  在二松与嫩江汇合形成松花江干流处,可以清楚地看到江中心有一道明显的水线。面对水质比嫩江更混浊的二松水,我们不由苦叹:松花江干流形成伊始,水质竟然就已经在三类水标准以下了。

  相关专题:松花江全流域踏访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端 午 节
快乐端午精彩图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