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与北京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7日11:24 新世纪周刊 | ||||||||
文/郑宽涛 郑和为明代北京的建设做出重要贡献。郑和下西洋时期,北京成为全世界最开放、最繁荣的都市之一。郑和晚年曾在 北京居住,他的一生与北京关系密切。 立功赐姓
朱元璋死后,立皇孙朱允为帝,年号建文。朱棣对此耿耿于怀,后朱允开始下令削除各地藩王的爵位,以巩固皇权。 于是,朱棣先发制人,于建文元年(1399年)8月起兵夺权。这一年郑和已是28岁,他跟随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冲闯拼杀 ,屡立功勋。特别是在北平东南二十里的郑村坝(今北京大兴县)一战中。 此役中,朱棣以8万人马对抗建文帝50万大军,双方力量悬殊过大。正当朱棣焦躁之时,郑和请令率百余骑兵迅速 冲进对方帅营。建文帝方面主帅李景隆不知燕军虚实吓得阵脚大乱,赶紧败退,朱棣随后率靖难大军助势掩杀,李景隆五十万 大军全线崩溃。而郑村坝战役的胜利,也为靖难军转而乘胜南下,成功攻克南京奠定了坚实基础。 朱棣夺取政权后第二年(1404年)正月初一,在南京奖赏“靖难”功臣。念及郑和在郑村坝战役的表现和忠勇, 御笔亲写斗大的“郑”字,赐给郑和为姓。从此,马和改姓于郑和,同时郑和升任四品内宫监太监。 繁荣北京 明成祖南京登基后,为加强抵御蒙古的军事需要以及对北平多年经营的深厚感情,决定迁都北京,回到他的“龙兴之 地”。而郑和当时就负责宫殿、陵墓、塔寺的营建和皇室陈设、珍宝的采办。 郑和在下西洋途中还负有“入海取宝”的任务,他在东南亚原始森林中发现一种色红常紫、坚硬异常、分量奇重的木 材。郑和以瓷器丝绸大量换取运回国内,这种木材就是今天名贵的紫檀木。由于此木坚固耐用,水泡火烧都不会损毁,成为明 代北京宫廷家具的主要材料。 另外,郑和还从西洋带回青花色料“苏泥”、“勃青”注入我国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制造中,至今北京故宫博物馆院内 珍藏的宣德青花海龙纹扁瓶就是国宝之一。 除此之外,郑和还把亚非各国的雕刻技术广泛吸收并融入北京新都的建设中。如北京皇史箴广智殿后有一座飞虹桥, 以白石砌成。石上雕有狮、龙、鱼、虾、海兽、水波汹涌、活泼如生,系郑和从西洋学习建成,至今仍留有飞龙桥胡同的地名 (“龙”是“虹”音讹)。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北京商业的发展,北京都城内商店林立,东西洋货物云集,刺激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早期产生。郑和 带回的食品、布料、香料、木料等成为当时北京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扩大了当时人们眼界,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 万邦来朝 明成祖为了做好接待外宾工作,在北京设立四夷馆,统属管理海外各国外交事务,并培养大量翻译通事,方便语言交 流。皇宫附近设有设施齐全,豪华舒适的国宾馆——会同馆,向外国使者提供饮食起居。每逢节令,明城祖还会邀请使节入宫 观礼,赴宴、以视“四海一家”。 在明政府热情的接待下,许多外国使节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温暖,对中国更生爱慕、敬仰之情。永乐二十年(14 23年)9月,西洋琐里、古里、忽鲁漠斯、锡兰、阿丹等亚非十六国,同时派遣使节1200多人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这 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盛事,当这批使节云集北京新建成紫禁城大殿时,北京城内响起洪亮的歌声:“万邦千国皆归正,齐声歌太 平”。 这种壮观场面的出现,是以郑和下西洋为核心的和平外交活动和明成祖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的成果分不开的。北京也因 此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开放,最繁荣的城市之一。 万世敬仰 郑和下西洋的事迹一直深刻影响着后世中国人民。明代中后期北京地区就出现很多相关题材的戏剧和评话,不但百姓 喜爱,而且官吏、皇帝也乐于欣赏。 明熹宗就爱看三保太监下西洋等木偶戏,明代北京宫中流传有《奉天命三保下西洋》的剧本演出,场面宏大,水陆道 具俱全,再现当年郑和下西洋的盛况。 清代北京官修《明史·宦官传》排在第一位是郑和,并将郑和列为明清宦官的楷模。明清两代太监,包括李莲英在内 对郑和都十分崇拜,每年清明节到郑和墓前祭拜,他们都想与郑和一样扬名立世。 (作者系郑和第二十世孙,现居南京)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