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察与思考专题 > 正文

国内业界关注“过度依赖境外投资”现象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7日15:38 观察与思考

  -朱立毅 姜 帆

  我国决心改变作为“组装车间”和“加工基地”的处境,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并摆脱对外资的过度依赖,用自主创新作为后盾,成为国际竞争中的主角。

  “我国企业以廉价的劳动力,消耗着大量的能源,承受着巨大的污染,”中国科技
大学讯飞信息有限公司总裁刘庆峰说,“而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只需签署一纸技术合同,就胜过‘千军万马’,抽走我国企业一大半的血汗钱。”

  刘庆峰的警告并非耸人听闻,在家电生产领域特别是DVD行业,这样的情况尤为明显:虽然我国的DVD产量占全球的70%以上,但由于没有掌握核心专利技术,一些企业被提取高额的专利费用之后,又不得不以降价作为主要竞争策略,目前这一行业已日渐萎缩。

  作为拥有全球最大汽车市场的国家,我国汽车业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一些轿车制造厂几乎成了外国公司的组装厂,国产洋品牌轿车占据着90%以上的市场份额。由于缺乏自主开发能力,目前我国的汽车出口数量只占生产总量的1%左右,根本无法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研发经费人均支出仅为美国的1.2%、日本的1.1%。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其销售收入的比例,多年来一直在0.7%以下徘徊,而主要发达国家已达2.5%到4%。

  缺少自主研发,我国的许多企业只能对外引进技术,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成为许多企业的通病。根据有关的统计资料,2002年我国“引进”技术费用与消化吸收费用再创新费用之比是100:7,远远低于日本、韩国的100:1000的水平。

  前不久,《经济日报》发表编辑部文章说,多年来,一些企业未能妥善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关系……以致出现了无休无止的“引进、引进、再引进”,有的甚至陷入“引进—落伍—再引进—更落伍”的恶性循环。

  不可否认,对外开放政策确实使13亿人口的中国受益匪浅,吸引外资政策不仅缓解了就业压力和资金短缺难题,遍布各地的外资企业也成为这个文明古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不过,在尝到甜头之后,我国的一些地方便把招商引资作为“法宝”,一些政府甚至将其列为对基层官员的考核指标。在浙江北部的一个地区,县政府甚至将各种外资来源定向分派给县里的各个部门,如民政局负责吸引韩资、农业局负责吸引美资等等。

  为了吸引外资,一些地区频出“怪招”:投资500万元以上者可享受“超国民待遇”,拥有交通违规免于处罚等特权;以极低的土地出让价吸引外资,有时甚至是“零地价”……

  由于大量投资过多地集中在加工制造环节,一些企业不仅盈利少,得不到主动权,而且这也使我国在能源、原材料和交通运输等基础行业的供给更为紧张。

  “既然过度依赖外资带来了这么多的负面效应,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地方政府对外资青睐有加呢?”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系的一位教授指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少地方政府安于现状,专注于数字硬指标,自然就忽视了自主发展的软目标,即重视引进、轻视消化、吸收和创新。”

  不久前,商务部、国土资源部和建议部联合发出文件,希望提高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区的发展水平,这类引进外资的窗口能“以外资带动内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形成若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对外开放的龙头上海,当地政府从今年起已不再规定引进外资的具体增长指标,而着重考核招商引资带来的能耗、土地资源消耗、技术含量,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今年年初,浙江出台“禁令”,规定今后在党政干部参与引进资金项目过程中,一律不得向党政干部发放任何形式的招商引资奖金等物质性奖励,以防止官员在引进资金中的盲目性。

  不过,引进外资带给我国自主创新的并非全是负面影响。在台商最为密集的江苏昆山,那里的民营企业震雄集团为了给外来的高新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取得了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不断提高发展水平、更新技术设备,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铜导体制造企业。

  “尽管提高研发能力,在我们的产品中增加自主知识产权,目前还存在融资、人才和法制环境上的困难,”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陆宗元说,“但利用外资‘借船出海’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

  相关专题:观察与思考


新浪强力推荐:【滚动新闻实时看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