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与冉庄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1日14:18 新世纪周刊 | ||||||||
-本刊记者/沈沉时光倒退40年,在大众传媒尚不发达的时候,电影部分地承担了传播的作用。在那个文化生活极 其匮乏的年代,几乎每一部电影都成为了经典。正如贫困时代的粗茶淡饭,中国电影哺育了一代人。只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 才能真正体味到电影对每一个人的重要。 电影的地缘性
在中国红色电影的历史上,有许多电影是与真实地方紧密结合的典范。如《铁道游击队》之与枣庄和微山湖、《小兵 张嘎》之与白洋淀,而《地道战》这部电影与冉庄之间的关系更是超过了任何一部电影对地方的影响力,在冉庄的采访中记者 深切地感到了这一点。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地道战》曾被作为“人民战争”教学片。从1966年至1970年,全国只放映三部电 影,即《地道战》、《南征北战》和《地雷战》。因此,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观众对这三部电影都有亲切感,后来人们把这 三部电影统称为“老三战”,其与“八出戏”一起成为一个特定时代的专用名词。 冉庄的地道曾牵动我孩提时代的神经,在电影上认识冉庄有20年了,20年后我才有幸触摸到它。这是北方一个常 见的村子,它的平凡一如我们见过的所有村庄。黄白的土路,安静素朴的农家小院。而在村里村外,无处不在的是电影留下的 痕迹。 沿街小摊上摆的是各式模型枪和各种版本的《地道战》,青砖墙上各种抗日标语依稀可辨。随处可见的是“高家庄饭 店”、“高老忠食堂”,电影中的高家庄已经成为了冉庄的别称。在十字街头熟悉的老槐树和古钟前——影片中高老忠英勇牺 牲的地方,不时有游客头扎毛巾,腰里别上两颗手榴弹,拉着敲钟的绳子演上一出“高老忠就义”。 据说电影导演任旭东回忆,影片中之所以取名为高家庄,是因为取材于正定高平村的地道战。而在选择外景拍摄地时 ,才发现冉庄仍保留了一段地道,所以才将外景地移至冉庄。但冉庄人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冉庄就是影片中的高家庄,而 电影中的马家河子与黑风口也能在今天的冉庄周围找到原型。 经典台词 电影的经典程度往往取决于经典演员和经典台词,在《地道战》这样一部几乎没有著名演员的电影中,台词就成为了 一切,而这部创造了世界电影观看人数吉尼斯纪录影片的台词更是令人耳熟能详。 其实在冉庄参观整个地道战遗址的过程也是一个重温电影的过程。每到一处,除了正常的讲解之外,讲解员几乎无一 例外地要告诉游客,在这里电影中的情节是怎样的。进入地道,自然想起的是“各小队注意,你们各自为战......不许 放空枪!”路过水井,自然是“水是宝贵的......”。对于记者这样曾经数十遍看过影片的人来说,影片中的台词几乎 可以脱口而出。 走进十字街口旁的关帝庙,自然想起的是片中真假武工队那场经典戏,正是在这里,只吃鸡蛋不吃窝头的敌人暴露了 自己,最后上演了关门打狗的那一幕。来此的游人也大都要喊上一句“八路军,武工队!”以示回忆。 当然,除了正面的形象外,影片中反面角色同样也是令人过目不忘。从人性的深处而言,观众对于反面的印象反而更 深,汤司令的一句“高,实在是高。”在网友有关中国电影经典台词的评选中始终名列前茅,而山田的一句“悄悄地进村,打 枪的不要”同样流传甚广。 经典依旧 很难说究竟是电影造就了冉庄,还是冉庄造就了电影。地道战纪念馆的韩智慧主任认为首先是冉庄的战争形式最终推 动了电影的出炉,可以说没有以冉庄为首的地道战,就没有这部电影; 其次,电影也深刻地影响了冉庄,《地道战》拍摄于1965年,尽管冉庄的地道战遗址早在1961年就成为全国 首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但直到影片上映,冉庄才真正开始全国闻名。 此外,她还认为,冉庄在通过电影为全国人民所熟知之后,有效地保护和开发了地道战这一特殊遗址,并从旅游和文 化多方面对地道战加以提升。现在冉庄还特意根据电影修了和影片中一样的石桥及石磨碾子,镇外新开发的野战景区则完全来 自电影,如抓获山田的砖窑,黑风口的炮楼。 经典永远是经典,如今那场战争已过去了60年,而电影也过去了40年,但至今并未褪色。现在再重温老电影《地 道战》,看着演员前辈的演技,口号似的台词对白,革命烈士雕像般的动作就想发笑。 可又有点笑不出来,因为一个时代一个观念,也许我们现在觉得很时髦、很拉风的动作语言过了若干年后,小辈们看 了也会觉得好笑。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只有那些经得住时间洗礼的东西,在若干年后才能依旧震撼人心。 艺术升华的游击队员 经典抗日影片中曾经有不少脍炙人口的游击队员形象,虽然在今天看来,他们被塑造得多少显得有些“高大全”,但 也正是这些倒下去都会“地动山摇”的英雄人物,成为了几代人的精神偶像。 《地道站》:智勇双全高传宝 在《地道战》中,有一个抗战影片少见的写意镜头:头包白毛巾,裤管卷起的民兵队长高传宝走到门后,双手拉开木 门,阳光哗然而入,他的身影在阳光中渐渐拉长,“太阳出来照四方”的歌声响起…… 从1966年公映,《地道站》在3年间印制拷贝2800多部,创下当时影片发行之最。而迎着阳光伫立的高传宝 ,也成为人们心目中最经典的英雄形象。 在高传宝的身上,凝聚了一切英雄人物应有的勇敢与智慧。他能通过桌子上的窝窝头和鸡蛋壳,识破化装成武工队混 入的敌人;当战争受到挫折时,他能从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中得到启发,把原来只能藏身的地道改造成既能藏身又能打仗的 地道,让我们看到“关起门来打狗”的精彩情节,从而把整个故事推上高潮。 《平原游击队》:双枪李向阳 挥着两把手枪的游击队长李向阳,用今天的话来说真是倍儿帅,以至于很多人对他的崇敬之情如江河之水,至今仍然 滔滔不绝。 演员刘佩琦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如此描绘他对李向阳“一见倾心”的情形。“小时候看《平原游击队》,第一次见 到李向阳,那个崇拜啊,他不是别着两个枪盒子吗,我出电影院的时候,双手就和他在电影里一样了,走在路上,看谁都觉得 像日本鬼子,东看看西看看,就不看地,结果在自己家门口的那个胡同口就掉进了一个下水道里。” 葛优当年也是李向阳的小“粉丝”,据说“李向阳伯伯”第一次上他们家时,把个小葛优乐得屁颠儿屁颠儿的。 《小兵张嘎》:小游击队员的传奇 2004年,重拍的电视剧版《小兵张嘎》一经播出,马上招来“臭鸡蛋”无数,其中一大“罪状”就是:那个眼睛 不够大的孩子怎么会是我们的嘎子呢? 有着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虎头虎脑的安吉斯,把小兵张嘎演绎得非常生动。他一身“嘎气”,倔头犟脑,聪慧勇敢 ,有几分调皮,又有几分任性,那种可爱是很难复制的。 著名演员于蓝曾说过,“影响了三代中国人的电影里,《小兵张嘎》当数第一。”而扮演嘎子的安吉斯虽然只演过这 么一部影片,但却成为中国人心中最难忘的童星。 《铁道游击队》:美丽的芳林嫂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铁道游击队》让人们 记住了这首动人的歌谣,及大队长刘洪、政委李正等英雄人物,而秦怡扮演的芳林嫂,也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据说,《铁道游击队》的小说问世后,很多人都想知道芳林嫂是谁,并且去寻觅芳林嫂的人物原型。由此可见这个女 性形象的深入人心。虽然在电影中,芳林嫂不是最主要的角色,但她的诚挚与坚强,还有那双美丽动人的大眼睛,都让人们无 法忘怀。 相关专题:新世纪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