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时代人物周报专题 > 正文

郑和 600年前的海洋冒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16:43 时代人物周报

  -本报记者刘辉 公元1405年7月11日,江苏太仓的刘家港千帆叠影。在用香烛和三牲祭拜过航海者的守护 神天妃后,郑和奉明成祖之命携王景弘率27800人起锚远航。600年后,7月11日这一天第一次成为中国的“航海日 ”。

  明成祖朱棣即位之初就策划了这一流传千古的大航海行动。新皇帝为何如此急迫地与海外取得联系?

  对此,历史上的解释版本很多:可能是为了找寻可能逃往海外的建文帝;或者是通过外贸所得,来填补因为连年内战 造成的国库空虚;或者是将天朝恩威普诸海外,让四海之内共享太平之福;或者如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尚胜教授所说,是 刚从侄儿手中篡权的新皇帝要告知诸邦国他已是新的真命天子,以让诸国来朝。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600年前郑和的这次下西洋后来被认为对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郑和可能根本想象不 到他在人类史上的意义竟然是这样的。对于当时的他来说,忠于皇命,恪守臣职,才是航海任务的本职,除此而外,不会另有 他想的。

  成祖赐姓

  永乐年间的某个早朝,新皇帝朱棣环顾众官员,问:到底该派谁下西洋以宣天威?

  有官员力荐郑和,称其面部粗如橘皮表明他身经沧桑;印堂太窄显示其精力专注;剑眉虎额反映他具有军事统领能力 ;口阔如海表示口若悬河;眼光烁如激流显示其精力充沛。这些足以证明郑和可胜此任。

  皇帝显然认同这位官员的观点,毕竟自己亲自赐姓“郑”的郑和已经跟随了他15年,皇帝对其还是了解的。

  在洪武十四年(1381)的一场战斗中,一位名叫马和的11岁男孩被明军俘虏。两年后来到明都南京,后又随傅 友德部队调往北平,镇守边关。洪武二十三年,马和被同在北平军营的四皇子燕王朱棣选为内侍。

  在陪同四皇子镇守边关的岁月里,马和与皇子之间培养出了友谊。自成为燕王内侍以来,马和一直追随主人征战沙场 ,并因此习得用兵之术。在收服北方草原地带蒙古人的战役及后来的靖难之役中,他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马和在战斗中表 现出的忠诚和勇敢也让燕王朱棣甚为欣赏。军旅的生涯,给郑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几次重要的意外的而且完胜的“战役”,提 供了不可或缺的经验。

  永乐二年正月初一,朱棣亲笔写了斗大的一个“郑”字赐予马和,以嘉奖其在北平近郊的郑村战斗中所立的战功。至 于是怎样的战功,史书并没有记载。从此马和改名郑和。

  郑和的家谱记载其“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 有智略,知兵习战”,俨然一个威风凛凛的统兵将领。

  首航古里

  永乐元年的造船工匠们显得异乎寻常地繁忙,朝廷一条接一条的命令让他们焦虑不已。自三月以来,皇帝先后下令让 沿海沿江各省建造337艘供远洋航行的帆船,同时改造188艘平底运粮船以适应外海航行所需。船工们从此开始了持续的 忙碌,倾4年之功,建造或修复了1681艘以上的船只。

  这一浩大的工程动用了大半个帝国的力量,全国各地为造船选调了无数的能工巧匠,同时也不得不为造船所需的大量 木材而四处伐木。

  工匠们想象不到,他们的繁忙,造就了人类史上首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航海史录,放眼当时天下,也惟有天朝有 此财力。

  或许明成祖应该感谢父亲朱元璋给他留下了这样殷实的经济基础。小农出身的明太祖很重视发展农业,经过30多年 的休养生息,仓库里的粮食多得都腐烂了。即使经历了靖难之役,整个明帝国的底子还是很厚实的。

  郑和下西洋的大船里就满载着天朝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宝物,整个船队是一个包括马船、淡水供给船、战船等等的 特混编队。郑和对其进行了编组,各组之间依靠鲜明的记号加以区别。

  船队中的大船长44丈,其它的技术参数据说也跟“4”有关,专家的说法是,“四”代表了“地”,即“四隅”, 同时这与儒家的“四维”——礼、义、廉、耻观念相符。大船的船首画上了“龙睛”用以监视诡谲的大洋。

  宝船队沿着中国海岸南下,此行的目的地是印度西海岸的古里(今科泽科德),那是印度最重要的港口之一,是各国 进行贸易的好地方。

  航行至福州时,船队进行了补给,等到东北季风来临后,顺风南下。在水罗盘的引领下,郑和带领船队驶过台湾海峡 ,避开暗礁和岛屿,穿越南中国海。

  在越南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等地分别停泊后,宝船队绕过印度最南端,来到西海岸的“西洋大国”古里。

  古里的人们很讲信用,有专人负责同宝船队的贸易。令明朝的使臣们惊讶的是,当地人计算交易额完全用手脚二十指 进行,而结果则与珠算丝毫不差。这种惊讶,本身就是航海之行带来的文明交流的结果。双方讲定好价钱后,郑和换来了印度 人的宝石、珍珠、珊瑚及胡椒等。

  海盗之战

  来年春季,当船头上的彩旗飘向东北的时候,宝船队准备启航回国了。返航的船只上满载各国派往天国的贡使,行至 满剌加(马六甲)海峡时,郑和遭遇了海盗陈祖义。

  陈祖义本是广东人,在明太祖禁海期间,以海渔为生的陈祖义不得不跑到了南洋。后来他纠集一伙人占领了苏门答腊 岛的旧港。这些人只是当时逃往海外的明帝国臣民的一部分。

  拥有5000人之众的陈祖义曾派人朝贡明成祖,但他经常打劫路经此地的商船,各国商人深受其害。对于庞大的郑 和宝船队,陈祖义垂涎三尺却不敢贸然下手,遂假意投降以便乘机而动。不想被识破,郑和将计就计,用火器击败了陈祖义并 将其押解回京,斩首示众。

  更神奇的一次“战役”,发生在在第三次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的宝船队到达了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觊觎船队的 宝物,遂派兵来劫掠。郑和认为,敌人大部分兵力来抢船,城内肯定空虚,遂带领两千多名将士攻陷了锡兰山的都城,生擒了 亚烈苦奈儿及其妻子官属。在打败闻讯赶回的劫船队伍后,郑和把亚烈苦奈儿扣留在了船上并把他带回了明都,而明成祖释放 了亚烈苦奈儿。

  第二次下西洋,郑和并没有随船队去送贡使们回国,而是留在了天妃的出生地福建湄州修建天妃庙,他认为,在第一 次出洋遭遇台风时,是天妃“显灵”拯救了大家。

  据说,这段时间的郑和还在南京筹建了一所官方的翻译学校。这被认为是为以后进行更远航行所做的准备。

  天朝盛景

  “警报迅速地在东非小镇马林迪传递开来。越过了海洋,跨过了珊瑚礁,好几片怪异的暴风云出现在海面上。渔民们 急急忙忙把圆木舟拉往安全的陆地。当乌云聚拢过来时,突然间一切变清楚了,那不是乌云,而是船帆——一片接着一片的船 帆,多得数也数不清。这些船首画着蛇眼的大船,每一艘都跟许多房子加起来一样大,而且数目多得像座城市。船队迅速地移 动,穿过蓝色的一望无际的海洋,目标就是马林迪。当船只靠近时,船桅上彩色的大旗遮住了阳光,船舷上喧腾响亮的锣鼓声 震天动地……”

  美籍学者李露华在《当中国称霸海上——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一书中描述了郑和船队1415年到达东非时 的壮观情景。这样庞大的木制帆船船队在人类的航海史上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足以与同时期欧洲海军总和匹敌的郑和宝船队,此行同时送回了马林迪王国派往天国朝贡的使者。船队带来了令所有 马林迪臣民们目瞪口呆的新奇物件,以至于七、八十年后的达迦马率着几艘小船带来项链等手工产品时,年长的非洲酋长对之 丝毫不以为然:相较于天国的物品,这些东西太普通了,船队规模也太小了。

  这已经是郑和第四次下西洋了,传说在这次航行中一些船员可能留在了今天的肯尼亚。2005年6月30日,相传 是“郑和部下后裔”的肯尼亚人姆瓦玛卡·夏瑞福启程前往中国,参加江苏太仓市举行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受到被访国家的欢迎,每次归航时,随船的各国贡使多达数百人,其中不乏一些国家的国王。而 现在各国关于郑和的遗迹和传说也反映了郑和船队的影响。如泰国和马来西亚都有三宝公庙,郑和在那里被当作菩萨供奉,印 度有郑和像,非洲索马里有郑和屯,肯尼亚有郑和村等等。

  郑和下西洋的辉煌在1425年明仁宗即位后被迫中断,仁宗以海外贸易为弊政,予以罢除,郑和任南京守备。直到 宣德五年,中国朝贡贸易的明显衰落让宣宗朱瞻基开始感到忧心。在这之前,同敌国的战争中,明帝国又将安南失守。宣宗认 为,这将削弱帝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声望。为了重塑帝国声望,再造“万国来朝”的盛况,宣宗降旨让已近花甲之年的郑和率队 七下西洋。

  最后的航行

  虽然航海已经中断了五年之久,但船只是足够的。在做了两年的充分的准备后,郑和船队出发了。

  年迈的郑和熟知航行的艰辛,他似乎已经预料到这可能是自己的最后一次远航了。于是,在出发前他先后立了两块石 碑来记录自己前六次的航行。一块在刘家港,一块在福建沿海闽江口的太平港。这两个港口正是他第一次远航时先后停泊的驻 地。在石碑上,郑和详细地记述了每一次远航的成就,包括对于中国地理知识的积累、中国文化的传播、天朝恩威的宣扬等等 。

  像前几次一样,郑和献祭了天妃后,驶离南京。到江苏、福建征集宝物、增添水手后,于宣德七年初出海。

  船队顺利地第七次到达古里后,郑和将其分为数个小支队。太监洪保率队前往忽鲁谟斯国及其他阿拉伯城邦与港口, 并南下东非沿岸甚至远及肯尼亚麻林。

  而这时的郑和因健康原因留在了古里,他虚弱的身体已不能经受风浪的颠簸和旅途的劳顿。

  1433年,派往各地的支队在古里会合后启程回国。途中,郑和病逝,享年62岁。宝船队第七次远航之后的一整 年,各国纷纷派使前来,明宣宗达成了“万国来朝”的目的。只是,这个庞大帝国的航海事业在经过短暂的复兴后,随后就自 行消亡了。

  相关专题:时代人物周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