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外滩画报专题 > 正文

从郑和到哥伦布:海上贸易事业从未中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3日17:26 外滩画报

  郑和的航海使这个以“纳贡”为名义的贸易体系运转得更为完备。在郑和结束航海80年之后,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加入到这场全球贸易的“旋转木马”中。

  2005年7月,纪念明朝宦官郑和的文字出现在各种媒体上。人们说,郑和率领了一支世界领先的船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都没有船队与之比拟;郑和开展了“和平外交”,使印度洋沿岸诸多邦国臣服华夏;甚至有人假设,如果郑和征服了世界……

  繁杂的历史回忆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困惑:庞大的明朝海军最终归于何方?与哥伦布航海相比,郑和远航有何意义?直到今天,我们该怎样评价郑和、纪念郑和?

  在600年后的今天,中国正在日益成为制造业和全球贸易的热门地区。回忆600年前那辉煌的大航海时代,我们从中获取的不仅仅是一点情绪上的躁动,更多的应是理性的遐想。

  三保大人郑和,与哥伦布不一样的人

  1492年5月,哥伦布终于与西班牙伊萨贝拉女王签订了一份协议书,开始了梦想已久的西航探险。他带着三份皇家文书到达港口城市帕洛斯,要求当地所有的人特别是木材商人、木匠、杂货商、面包师等都奉命以合理的价格供其采购一切物资。王室的优惠条件是,对所采购的一切物品全部免税。

  哥伦布得到了约合14000美元的经费,传说女王用皇冠上的珠宝为他换了一部分经费。但历史学家认为此说并不可靠,大部分费用应该来自皇家警卫队的库房。哥伦布自己筹措了大约1500美元。这些总费用还不包括职员和水手的工资,后来的文件显示,哥伦布首次西航招募的88名船员,工资是由政府支付,每月大约1500美元。

  哥伦布是一个热衷航海的意大利商人,他并不会免费为皇家效力。在签订这份协议书之前,他曾试图说服葡萄牙国王,但后者认为他要价太高。在后来与西班牙女王签署的协议中,哥伦布被任命为新发现的一切海岛和陆地的“统帅”、“总督”,可获得新土地出产金银、香料利润的十分之一,可获取新土地贸易利润的八分之一。

  这个要价的确不低。

  早在1415年,西欧著名航海家亨利王子征服了直布罗陀海峡西岸城市,1420年,葡萄牙人占据了非洲海岸边的马德拉群岛。此后,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两个国家相继尝到了发现新土地的甜头——葡萄牙人在马德拉群岛发现了大量的木材和蔗糖,这让他们逐渐变成西欧的富裕国家。

  从13世纪商业主义在西欧复苏以来,商人在各国获得了很高的地位。在商业利益的促动下,西欧航海家纷纷在非洲西岸探索,他们幻想开辟通向东方的新贸易线路。

  这个时候的欧亚大陆已经交通隔绝。在蒙古帝国分裂后,整个中亚及中东地区被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族诸汗国占据。对欧洲各国来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咄咄逼人,1362年他们进攻巴尔干半岛,1384年控制了整个保加利亚,1453年攻陷了君士坦丁堡,到1492年,“西欧的大部分人士对前途都感到非常悲观失望”。

  他们并不知道,在本世纪开始的第五个年头——1405年的7月11日,在中国皇帝的命令下,内官监太监郑和带领一支庞大的船队,从东向西,历时28年进行了7次远航,顺利地打开了东半球海上交往的通道。在欧亚大陆的南部边缘,数十个物产丰富的小邦国正在与中国人展开频繁的朝贡贸易。

  统一的明帝国与分裂的欧洲面临着大致相同的大陆局势:在长城以北,是残存的蒙古北元;中亚地区,是强悍的诸突厥族汗国。明成祖朱棣曾试图恢复丝绸之路,但遭到盘踞中亚的贴木尔汗国拒绝。他决定委派郑和率领船队到南洋、西洋各国宣示天朝威仪、开辟海上朝贡线路。

  作为朝廷出使大臣的三保太监郑和,率领着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87年后哥伦布第一次远航时仅仅招募了88人,郑和一次就带了27800多人。

  由于身负帝国政府的命令,郑和组建船队并不像哥伦布那么费力。在江苏,政府设立了规模庞大的官营作坊,所有工匠一律编制专门的档案。出洋所招募的水手全部列入军籍。政府还规定,出洋船只所需的松木楠木,均由军队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采购;出使西洋所需钱物,由国家财政统一划拨。

  强大的舰队与朝贡贸易

  在郑和远航之前,中国远洋贸易早已开始。尤其在南宋时期,由于北部遭遇强敌,南宋朝廷积极鼓励海上贸易,据历史学家分析,南宋高宗时在远洋贸易上的税收曾占政府财政收入中现钱的20%。北宋时政府开设杭州、明州、泉州、板桥、华亭等九个港口。南宋政府甚至在海南岛也建立了一个港口。

  元朝奉行更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一些阿拉伯海员和商人甚至最终定居在中国。

  所谓朝贡贸易,是自汉代开始中国对周边国家采用的贸易形式,由各国使团携带货物进贡朝廷,朝廷再赐以相应财物。其中不少民间商人以使团名义前来,使团也携带私货,与民间进行交换。在唐朝,中国对西域中亚的朝贡贸易达到鼎盛规模。

  到了宋朝,朝贡与贸易呈现了各自发展的趋势,外国商人来华并不一定为了朝贡,也可专门从事民间贸易。

  在明初,朱元璋一方面禁止中国人出海,另一方面希望将远洋贸易垄断在政府手中。明成祖即位后,多次派船队下南洋各国宣示,召唤各国来朝。

  据史料记载,在郑和下西洋之后,先后有多达300多个使团来朝,带来大量的香料、珠宝、珍禽异兽。加上航道开拓、民间贸易逐渐繁荣,中国沿海形成了规模庞大的海上贸易网络。

  著名的全球化研究专家、德国人贡德·弗兰克在其1998年名著《重视东方——全球经济的亚洲时代》一书中对1400年以后中国与东南亚诸国、日本、印度与中东的贸易往来进行了考察。他认为郑和下西洋后来虽然戛然而止,但中国东南的海上贸易从来没有停止过。即使在海禁时期,非法贸易的交易量甚至超过了正规的“纳贡”。尤其到1567年,由于福建商人的要求,政府对海上贸易解除禁令,这更大大促进了明中叶以后中国蓬勃的海上贸易事业。

  明政府迁都北京后,逐步与中亚诸国修好关系,陆上商路可直通波斯。在中国西南,云南直通缅甸、孟加拉的商道非常活跃。贡德·弗兰克认为,从1400年到1800年,全球贸易以中国和印度形成两大中心。从货币流向上分析,这两个国家可以被视为世界白银流向的“秘窖”。

  这样一个宏大的以“纳贡”为名义的贸易体系之所以成立,建立在这样一种逻辑上:由于中国具有当时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最先进的生产力,在瓷器和丝绸等手工业品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长期保持对外贸易的吸引力。

  郑和的航海使这个贸易体系运转得更为完备。在郑和结束航海80年之后,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加入到这场全球贸易的“旋转木马”中。1514年,葡萄牙商人达到广州口岸;1524—1547年,他们将宁波外的双屿岛建成了规模庞大的走私基地;后来盘踞澳门,逐步将澳门建成了东亚最重要的港口。

  15世纪的转折:中国为何突然而去?

  但是,如此丰功伟绩,《明史》中却只有寥寥千字。而中国的主流史学界一直认为,郑和下西洋仅仅是为了炫耀大国之威,海上探险得不偿失。

  美国人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名著《全球通史》中说“中国这些非凡的远航探险到1433年由于皇帝的命令而突然停止。为什么要使它们停止正如为什么会使它们首先开始那样,至今仍是个谜。但值得注意的是,倘若在欧洲,这种停止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中国的皇帝的确能发布一道道对整个国家有约束力的命令;欧洲绝无这样的皇帝,只有一些相互对抗的民族君主国,它们在海外冒险事业方面互相竞争着……”

  当明朝人放弃了海上探险之后,葡萄牙人1487年绕过了好望角,开始抵达郑和曾经到达的非洲东部。1502年,达·伽马率领15艘战船炮轰印度南端的港口古里开始建立霸权,可悲的是,此前两年,明政府下令,民间擅自制作多过两桅的帆船就应问斩。1525年葡萄牙人占据宁波外海营建了庞大的走私基地,明政府却在此时下令毁灭了所有远航船只。

  一些人将明政府的政策转向归结为儒家文臣体系(以内阁为首)与宦官的斗争。在明朝这个由专制君主与官僚相互掣肘的帝国管理体系中,太监大概是最能体现皇帝个人喜好的角色。郑和是明朝内宫二十四监之一内官监的太监,在宫中位置仅次于司礼监的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而在司礼监,曾先后出现过刘瑾、冯保、魏忠贤等权臣。

  支持航海的明成祖朱棣死后,郑和航海走入末路。1433年,在郑和最后一次出使西洋后,帝国政府彻底结束这项耗费巨资的活动。

  后来在1477年明正德年间,身兼东厂总管的太监汪直为取悦当朝皇帝,试图重新启动远航。但在内阁的抵制之下,这种努力最终也破灭了。

  这种政治体系内部的权力斗争似乎不能完全解释国策的变化,因为内阁反对远航的确具有很实际的理由。在明朝初期,由于修筑长城、迁移首都、疏通大运河,加上远洋航海,四大工程劳民伤财对国家财政造成巨大的压力。

  最为关键的是,明政府在贸易上的专制主义取向无法使自身从远洋航海中获得利益。一些历史学家分析说,明政府将朝贡与贸易不加区分,试图一律垄断在政府手中。国外使团带来的货物,政府高价收购且限制民间进行交换,这种政策已失去了宋元时期形成的自由贸易风气。

  政府不但垄断着远洋航海,而且还垄断手工业制造。在专制王朝的官营作坊体制下,远航船队固然规模庞大,却并没有促进造船业蓬勃发展,相反,江苏的船舶工匠常集体逃亡。长三角地区也由于供养远航而导致赋税沉重,地方经济受到很大影响。

  最终,明帝国设在皇宫里的内阁重归“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集权主义老路,彻底放弃了面对海洋的发展道路。

  与此同时,西欧各国却在哥伦布航海精神的号召之下,纷纷开展远洋贸易和殖民活动。在郑和去世的100多年后,按照商业精神组建的各种股份公司、私人公司散布在世界各地,它们垄断了新大陆、非洲、印度、东南亚与东亚地区的贸易,最终帮助西方人主宰了海洋,控制了全球贸易和生产分工。

  郑和的子孙,最终失去了海洋,也失去了与世界进一步发展贸易、交流的历史性契机。外滩主笔 邢林池/文

  相关专题:外滩画报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