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都市报:教育部何不先下一道罪己诏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5日10:09 燕赵都市报 | |||||||||
作者:郭松民 看了教育部的新节目单“决定今年下半年开始启动在大中小学中开展廉洁教育试点工作”(7月14日《新京报》)的消息之后,我不禁哑然失笑:这一“决定”既掩饰了“腐败习气已侵入低年龄阶段”的真正原因,又向社会展示了自己反腐败的正面形象,可谓一箭双雕。只可惜在射出这“一箭”时先把自己再次拉到了“为什么腐败习气会侵入校园”的聚光灯下
教育部的说辞是:一是“青少年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二是“某些消极腐朽的思想观念和侵害公众利益的腐败现象对他们的影响”。第一个原因是老生常谈,由于它始终无法解释整天浸润其中的“西方青少年学生”何以能够刀枪不入,天然具有免疫力,不值一驳;第二个原因倒是点到了问题的实质,可缺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主语,没有说明是“谁”的“消极腐朽的思想观念和侵害公众利益的腐败现象”。而在我看来,包括家长在内的任何人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都不可能比教育系统更大。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许多代表委员就“炮轰”教育部:在“教育产业化”的口号下,10年来教育系统通过提高学费、“卖考分”等方式,聚敛了大量财富,跨越式地达到并越过了“小康”阶段。尤其是重点中小学制度,使得学校方面可以很方便地以“择校费”的名义大肆敛财。这种制度化的腐败首先使青少年学生学会了虚伪,让他们明白了怎样做可以以社会公益之名行一己私利之实。而且这种“侵害公众利益的腐败现象”对学生当中的大多数人是有切肤之痛的,想不受影响都不容易。 如果说“乱收费”还可以用“决策失误”来掩饰的话,那么老师师德的普遍下降,教育部就更难辞其咎了:在一些学校里,老师上课不用心,下课办培训班,收受家长的礼物,暗示甚至明示家长请客、办事,等等,否则,孩子就会受到“另类照顾”。这些情况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如果教育部对此闻所未闻,或是知道了但没有能力制止,那就只能说是昏庸无能。 不过,尽管说了这么多刺耳的话,我还是相信教育部关于“反腐也要从娃娃抓起”的想法是正确的。但中国德育的规律从来就是“身教胜于言教”,教育部如果真的想让这次“廉洁教育”收到实效,就不能摆出一副“一贯正确”的样子上来就要教育天真无邪的孩子们,而是应该先下一道“罪己诏”,深刻检讨一下自己近年来在这个领域的错误、失误,然后再制订出一套切实可行,便于公众监督的措施。我坚信,只要教育部以及教育系统的官员能够廉洁,并且不出现只顾部门利益的制度化的腐败,则老师的廉洁问题也就好解决了。而教育官员和老师在廉洁方面如果都不存在问题,学生的“腐败习气”问题的也就会迎刃而解了,甚至连“试点”都大可不必了———不知教育部以为然否?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