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察与思考专题 > 正文

对“知识失业”和“啃老族”的忧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8日14:28 观察与思考

  在我国劳动力素质整体有待提高的今天,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刚毕业就已经开始步入失业大军的行列,出现“知识失业”现象。很多大学毕业生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职位,处于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闲散在家中成为现在所谓的“啃老族”。这显然是对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徐红梅

  不容忽视的现象

  我们先来看这么两个消息,一个消息是山东有一家软件公司打出这样的招聘广告“本科生每月600元,不包食宿;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每月800元。”而另一个消息是在河南省举办的一场大中专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有些用人单位给前来应聘的本科生开出的月薪也是600元。

  看到这样的消息,我们不禁担忧:随着大学生就业的日益困难,“知识失业”现象正在愈演愈烈,还有多少家庭会有继续投资教育的积极性?而我们的人力资源和教育投资将会造成多少浪费?中国的教育将何去何从?也许有人会说“文凭并不代表能力,难道有了个本科文凭就该拿高工资吗?”但是我们谁都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每一张文凭的后面,无不凝聚着一个家庭巨大的资本投入以及充满着对孩子未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的热烈向往,而当这种倾力付出在实现回报时成为泡影,这种打击无论是对一个家庭还是对大学生本人来说都是无法想象的。

  在我国劳动力素质整体有待提高的今天,一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刚毕业就开始步入失业大军的行列,出现“知识失业”现象(所谓“知识失业”是指受过较高教育的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

  截止到2004年底,南京市共有158名硕士到劳动市场登记失业,享受政府发放的失业保险待遇。据南京劳动保障部门统计,目前仍有20名硕士每月靠领取失业救济金生活,他们当中最大的50岁,最小的28岁,男女人数各占一半。在上海,也有约30名硕士生依照有关规定领取失业救济金。很多大学毕业生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职位,处于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闲散在家中成为靠父母养活的“待业青年”,即所谓的“啃老族”。

  劳动部《2003-2004年:中国就业报告》披露,目前城镇新增劳动力中只有40%~50%能够实现就业,新成长失业青年增幅为63.2%。据广东省社会和劳动保障厅调查显示,2004年第三季度全省城镇新成长失业青年为13.56万,数量已经超过下岗人员。在需要就业的人群中,16~34岁年龄段约为50.15万,占总量的83.98%。

  根据浙江省劳动保障统计资料显示,2002-2004三年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中,16-25岁的青年占了总失业人数的26-27%,说明青年失业人员已经占了失业人员将近三成,这部分人的生活来源主要依赖其父母。三年间,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失业人数占了总失业人数的7-8%并向上攀升,说明“知识失业”现象在浙江省也早已出现并继续呈现上升态势。

  “知识失业”极大地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由于就业难,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或选择读研读博,或选择留学海外,继续增加教育投入。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的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考研人数再创新高,超过了170万人。选择杭州为报考点的考生达到12000多人,比2003年增加5000人,增幅超过70%。表面上看暂时缓解了当期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但是几年后当大批研究生、博士生纷纷毕业时,就会形成一种“就业挤压现象”—研究生干本科生的工作、本科生干专科生的工作,就业压力将依然存在,而这最终将造成更大的人力资源和教育投资浪费。

  我们的教育成本有多大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安琪做了一项关于育儿成本的调查,她将研究对象的年龄设置到了“30岁”。 在对上海市746户家庭中调查显示,不在读的未婚子女,85%仍需要父母支出部分乃至全部生活费。

  我们来看浙江省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投入的“教育资金”:2004年省城调队对全省24年市县4079户城镇居民教育费用开支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9年时间里,在不考虑物价涨跌影响的情况下,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投入共计14.3万元,如再加上择校费平均5452元,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共需投入14.85万元,这其中还不包括参加各种培训班的累计支出和生活费。

  由此可见,自大学生不包分配后,教育投资已经成为个人或家庭的大宗投资行为。高昂的教育投入对工薪家庭来说早已不是一个小数目,对贫困家庭来说更是一个巨大负担。如果毕业因找不到工作而继续读研读博或出国留学,投资成本将会更高。一旦失业,这种损失的巨大可想而知,危害将会是全方位的。一旦人们对教育投资回报丧失信心并形成一种社会共识,对投资教育的积极性就会减退。而在国家还不可能对除义务教育外提供免费教育的今天,这将会影响一大群人,甚至一代人受教育的程度,最终造成国民素质下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到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竞争力的提升。这正是“知识失业”与“啃老族”这种现象严重性之所在,及可能带来的可悲之处。

  现象值得反思

  在“民工荒”呼声一片的情况下,这一现象耐人寻味:为什么在大量工作岗位招不到人的情况下,学有所成的青年人却就不了业?是因为企业需要的技能很复杂?还是因为这些“新失业群体”职业技能培训缺位?或是因为他们的就业观念真的很难转变?

  很显然,这些青年所受的教育显然要比进城务工的青年农民多一些,而且那些闹“民工荒”的企业,技能肯定也不会太复杂,市场化就业的观念早已经深入人心,那么为什么在“民工荒”的背景下却出现如此之多的“啃老族”呢?显然与城镇青年不肯屈就有关,本文开头所发生的无疑对这个问题的症结所在作了很好的诠释,试想当一个家庭投入14.85万元后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月薪只能拿到600元时,付出与收获严重不成比例,对于争强好胜的青年人来说,这不仅很没面子,从内心里讲也很对不起家长,所以他宁肯一次次去赶各种各样的招聘会,期待下一次更好的就业机会,也不肯因此屈就。若非如此,相信每一个已经步入成家立业年龄阶段的年轻人,断断不会甘心做“啃老族”的。

  为此最近有人提出,希望政府出台大学生最低工资标准以保障其权益。国内某知名网站也就这个问题进行了网上民意调查。在参加投票的1756人中,35.8%的公众表示赞同出台这样一个标准。且不谈政府有没有必要或可能出台这种政策,单看有如此高比例的公众表示赞同,这已经说明了一个问题,“知识失业”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无论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出发,还是仅仅从解决青年人就业的角度出发,都不能再听任这种现象继续下去。

  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今天,“民工荒”问题已经给了我们一个警示。而“知识失业”现象和“啃老族”问题的不断扩大还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社会的安全隐患。这两种现象将会使青年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青年是思想最为活跃、精力最为充沛的人群,在他们刚刚准备步入社会的关键时刻就受到失业的打击,容易引起他们对社会的不满,一些人还可能因此做出过激行为,这既不利于社会安定,又可能会毁了一些原本很有前途能为国家贡献才智的人的前程。

  如2003年浙江省嘉兴就发生了一起因大学生报考公务员引发的恶性事件。据浙江省司法厅统计数据,近几年来,浙江省每年刑满释放和劳教期满解教的归正人员约有1.8万人左右,其中35周岁以下的青年就占近70%。归正青年回归社会后,由于世俗的偏见,很难重新找到就业岗位,加上年纪轻,思想情绪不稳定,自控能力比较差,很容易再次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目前,重新犯罪率在5%左右,其中归正青年重新犯罪就占了8成。近些年来由青年失业引发的各类刑事案件各地都有不少报道,非常值得警示。

  事实上,“知识失业”和“啃老族”已经成为一个不能忽视的社会问题。对一些经济并不宽裕的家庭而言,子女的失业问题已经成为部分中老年人沉重的家庭负担和新的心理焦虑。 -

  相关专题:观察与思考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