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观察与思考专题 > 正文

都市里的异度空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16:39 观察与思考

  上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去。纽约,在那个战后复苏的时代里,曾经因为战争而倍感压抑的人们开始寻找心灵禁锢许久的突破口。

  在曼哈顿的苏荷区,一批迫于生计却极富创造力的年轻艺术家们,终于在城市内外的“废墟”中找到了属于他们的那一片精神领地与栖息方式—他们将一些被遗弃的小型厂房和仓库打造成充满超现实主义风格的个性工作室,在那里释放着颓废、叛逆与绝世才华。

  到70年代,美国的中产阶层被这种另类与现代文明和谐共生的景象深深吸引了,于是它不再受到冷落与排挤,甚至被引入主流城市生活。

  90年代后,随着城市新贵和它的亲密接触,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的不断抬升,这种旧工业和后现代主义完美嫁接的艺术模式以全新的面貌走向世界—柏林的西莫大街、伦敦的EAST—END……都开始有了它的身影。

  人们把它称为“LOFT”,创意街区。

  LOFT49的前世今生

  在杭州,除了举世闻名的西湖,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也像一颗闪耀的明珠点缀着这个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名城。

  始建于公元前5世纪,全长1801公里的京杭大运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她和西湖一样,都是杭州文明史的浓缩。位于杭州城北的杭印路49号,几十年来一直静静地矗立在这古老的运河边上。古运河那源远流长的沧桑岁月,既孕育了它昨天的辉煌与衰落,又见证了它今天的崛起与风华。因此,当声名鹊起的浙江首个“LOFT”在这里诞生之后,便注定与运河结下了不可分割的一世情缘。

  目前占地52.4亩的杭印路49号,原为创建于1958年的杭州化纤厂,是中国大陆首批建造的4家化纤厂之一。当年,它的周围云集了像杭州第一棉纺厂、杭州毛纺厂、红蕾丝织厂等十多家大型厂区。在提倡重点发展工业的年代里,它有过无数骄人的成绩并真实记录了杭州轻纺工业的历史。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昔日的化纤厂已变身为“蓝孔雀化学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厂址也搬到了杭州市北郊的104京杭国道。曾经红极一时的杭印路49号人去楼空,若大的工厂只剩下几幢空旷萧瑟的厂房。而在城市发展建设规划中,这幢具有纪念意义的工业时代的建筑更一度被列为拆毁的范畴。

  美人虽已迟暮,但只要在她的身体里注入新的血液,必将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2003年,一个叫杜雨波的年轻人改变了杭印路49号的命运,他的到来,让老旧的杭印路49号开始有了新的活力。沉寂多年的杭印路49号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杜雨波,美国DI设计公司中国区总经理。作为优秀的海归族成员之一,在美国生活十年的他决定回国创业,非常渴望能在杭州拥有一幢像纽约苏荷区那样的个性办公楼。经过半年多的寻觅,他终于选中了杭印路49号里一幢4层高小楼—一个原工厂晴纶车间3000多平方米的场地。

  没有雅致明净的办公环境、没有赏心悦目的绿色植物,亦没有任何都市色彩的装饰痕迹。异常开阔的空间内,有的只是巨大的轴流通风机、沉重的红色大铁门、锈迹斑斑的铁楼梯和裸露在空间的黑色管道。杜雨波就在这里成立了他的公司。

  “我们不是搞纯艺术的,也不是单纯办工厂的。我们是销售概念的公司,如果一定要与这里的环境相匹配的话,那我们开的就是‘创意工厂’。”杜雨波如是说。

  就这样,浙江第一个LOFT创意社区诞生了,并迅速成为杭州著名的艺术聚集地。同时,它也将创意产业在浙江,从一个遥远的概念开始,形成为日渐清晰的轮廓。

  在杜雨波的“感召”下,杭州一些思想前卫行为先锋的著名人士陆续进驻杭印路49号。短短半年时间,迅速聚集了如室内设计师孙云的“内建筑”、摄影师潘杰的“光彩空间”、陶艺大师戴雨淳的“雨窑陶艺”、中国美院著名画家常青的画廊等一些优秀的艺术机构。

  今天,不断汲取着古运河灵气的LOFT49已完成了艺术空间带给城市旧工业区新生命的实践,然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古运河所传来的文化气息。创始人杜雨波曾经充满感情地说:“世界上像运河这样的地方有几个?又有哪条河能像运河一样孕育了一代工业,记录着文明的发展?能将欧美形成的LOFT文化移植到运河边,能在运河边无拘无束地汲取创作灵感,我们真的很幸运。”

  工业遗韵大行其道

  “把过时的建筑推倒重来,只是涉及到钱的问题;而能否将它再利用,则上升到了文明的层面。”建筑界曾经有过这样的声音,而LOFT49正是这句话最完美的注解。在LOFT49,无论是工业时代留下的建筑,还是建筑里面搁置的陈旧机器,都向今天的人们展示着难以言状的前世遗韵。

  就好像在LOFT49,无论走到哪,见到的都是一幢幢朴素的四方小楼,这是上世纪主流建筑的模样—放弃了所有一切关于“美观”的企图或者奢望,没有纹饰更谈不上任何造型,那个年代的建筑只为满足最基本的空间需求,在无声中埋下了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思想,却在不经意中成了新的文明遗产。而上世纪50年代的建筑正因为从平庸中透出了光亮的内涵,所以当仁不让地成为今天人们情感的新的投射对象。这样的工业建筑不仅在提醒人们全面打造“创意产业”,更以一种另类的方式提醒人们应该怎样保护这些新中国早期的建筑遗存。

  走进LOFT49,在“DI工作室”、在 “内建筑”、在“贰号仓库服饰公司”,当你穿行在他们的办公区,看见那些被钢铁包围的、有些黑暗的空间,当你推开那一扇扇厚重的大铁门、拾着表面粗砾的楼梯一级级而上时……这些在抓革命促生产的年代里毫无文化色彩的东西,却都成了今天最强烈的视觉元素,令人产生一种无法形容的另类感觉。

  在 DI公司的四楼,记者甚至还看见墙上残存着一块当年杭州西湖区公安分局的防火告示牌。不装饰反而成了最大的装饰,在LOFT49,这样的“遗迹”几乎随处可见。

  LOFT49的一名工作人员说:“潮流中的怀旧风这些年一直没有消退,现在有那么多的人喜欢‘LOFT’这样的环境,肯定也有怀旧的情绪在里面。对现代人来说,上世纪遗留的工业元素实在是有很大的吸引力和亲切感。”

  同样在“内建筑”,记者见到了许多被审美化了的各类工业残留物,甚至连一些水泥梁柱都在刻意张扬着文明时代的“唯美个性”。锅炉、钢筋、排气管这些看上去过时、普通的东西,却成了LOFT文化里苦苦相寻的经典饰物并带给入驻者无比的精神愉悦和对工业情结的顶礼膜拜。

  当原本空置的废弃厂房经过改造后又成为一个全新的建筑作品、当有着岁月年轮的旧设备成了最别致的装饰品,在历史遗韵和发展模式之间,在实用和审美之间,新生命和旧模式展开了生动对话,看似矛盾却又和谐地并存着。

  这就是LOFT49的模样,有点抽象,有点质朴;有点遥远又有点亲切。

  将LOFT文化进行到底

  2004年岁末,尽管杭州下起了几年未见的大雪,空气里到处都是逼仄的寒意,但在西湖的瑞雪中,一场关于文化战略的研讨会却如火如荼地召开了。余秋雨、仲呈祥等文化界著名专家和学者参与了此次会议,对杭州未来的文化发展战略和举措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由此,杭州这个区域性的文化产业能量中心,它所发生的热效应全面辐射到了这个城市的每一种文化表现之中。而LOFT49,更已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它的慧泽。

  2005年4月的某一天,对于LOFT49的“新移民”们来说,是个足以让他们找到一个借口来狂欢的好日子—因为曾经在城市规划中列为拆除之列的杭印路49号,在运河文化保护开发的大背景下,同时也由于LOFT49的文化地位已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那个令人触目惊心的红色“拆”字,终于被彻彻底底地抹去了。

  据记者了解,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LOFT文化艺术产业基地规划方案,LOFT49不仅是创意产业的大本营,在未来的蓝图中,更将是杭州风光独好的一个LOFT公园。

  杜雨波是个文化商人,美国生活多年的经历让他清楚地知道,文化和文化产业对一个现代城市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为什么我们会选择杭州?因为这座城市的‘大脑’很智慧—领导阶层对于文化以及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和强调,为杭州的人文环境营造了很好的气氛。这使得杭州不仅传承着白居易、苏东坡留下的文化底蕴,还和谐地发展着阿里巴巴、动漫基础的前卫气息。”

  走进LOFT49,这里没有都市的喧嚣浮躁,有的只是平和的空气在流动。我们看到了“禾谷造型”的雕塑师在静静地创作塑像,也看到了“明清源古家私”中,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屏风、香案在与老厂房静静地对话……而它们的不远处,正是向前奔流的运河。

  一位设计师告诉记者:“杭州的山水人文决定了她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文化名城。而LOFT49,旧工业与现代文化完美嫁接,在这样的环境中,就连生活的最细节处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得文化起来。”

  “‘文化’是一个‘大文化’概念,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文化。”这是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金庚初就“文化大省”的定义而作的解释。LOFT49在浙江积极建设文化大省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而当大文化产业政策的春风吹来时,昔日衰落的一方水土又重新被激活,并焕发出最眩目的光彩。

  《福布斯》杂志曾将杭州送上“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单的第一宝座。杭州,这个被马可·波罗誉为“世界上最华贵之天城”的城市,如今已成了名副其实的“投资天堂”。资本为这个城市注入了活力与自信,在发展“大杭州”的雄心之下,“大文化”也与之和谐共存。

  今天的LOFT49,不应该只是杭印路上文化产业的一座“孤岛”,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身的它,不仅要将LOFT文化进行到底,更应以不断提高的社会影响力和本身的魅力值将它弘扬成杭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园区,并最终成为一个有着鲜明特色的产业群。观察记者 马小真

  相关专题:观察与思考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