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央视《对话》专题 > 正文

央视《对话》:台商讲述在大陆的20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14:16 央视《对话》

  央视《对话》7月17日播出节目《台商在大陆》,以下为节目内容。

  嘉宾:

    叶惠德 上海国福龙凤食品控股有限公司 董事长

  黄丽香 上海宝隆纸业有限公司 董事长

  林柏丰 台玻长江玻璃有限公司 董事长

  王其鑫 中达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总经理

  何世忠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经济局局长

  李芳政 上海大唐食品有限公司 总经理

  蔡世明 上海永然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总经理

  李丽娟 上海永然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杨惠珊 琉璃工房艺术总监

  张 毅 琉璃工房创意总监

  沈建萍 江苏太仓市城厢镇党委副书记

  主持人:好,谢谢大家。各位好,这里是

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经济频道为大家制作播出的《对话》节目。我的手中是一幅局部的中国地图,大家可能非常熟悉,这一部分是大陆,这里是台湾,大陆和台湾只有一道浅浅的海峡相隔,从大陆的福建省的厦门市到台湾的金门岛之间的最近距离只有两千米。尽管是近在咫尺,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和亲民党主席宋楚渝先生,还是用了整整56年的时间才完成了这样一个历史性的跨越。其实早在他们的寻根之旅开始之前的20年,就有一大批人来到了大陆,他们在这里开始了他们的创业历程,也开始了他们的扎根之旅。他们用自己的一次又一次的努力来跨越着这一道浅浅的海峡。如今这个队伍已经越来越庞大了,仅在上海和周边地区就有近30万的台商朋友,他们成为了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20年的时间过去了,他们经历了一些什么,他们在想着什么,他们又在期待着什么。今天我们的《对话》栏目来到了上海,而且特别有幸邀请了在上海、苏州和昆山工作和生活台商朋友一起在我们的演播厅和大家来分享这20年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感悟。让我们用掌声欢迎所有到场的嘉宾,谢谢大家。

  主持人:在现场这么多的台商朋友当中,我不知道谁自己觉得,自己有可能是最早来到大陆的,有没有谁?

  叶惠德:我是1991年。

  主持人:您是1991年。这有一个参照物了,有没有比您更早的?有吗?您比他更早。

  黄丽香:我是1988年

  主持人:真是非常早,对。已经过去了这么长时间现在还能不能想得起,当初是什么样的一种激动让自己要来到这里。

  黄丽香:我跟其他人不太一样,我会想来到这里并不是因为,刚开始不是因为经济的因素

  而是我从小应该说在我这个年纪,我们在台湾有一句话,我这样讲会暴露我的年龄所以我不说。在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如果说是都会读到这样的一首诗,在小小的年纪就读过这么样一首诗叫做“青海青,黄河黄,还有白浪滔滔的金沙江”,大家都在点头,有吧。我们是同龄人是吗?

  主持人:同龄人非常多。

  黄丽香:也就是因为对这首诗的感动,让我对大陆有一种憧憬,我一直在,从小那种心里就一直在描绘着那种美丽的山河。那时候就会想,如果有朝一日我能够来到,那时候我们叫铁幕,能够踏破铁幕,踏进这个土地的话,那该有多好。所以我是怀着一种梦想跟憧憬过来的。

  主持人:那你还记得当时坐着飞机要来到大陆的那一刻,从飞机上有没有往下看?

  黄丽香:有。

  主持人:看到了什么?

  黄丽香:那时候是因为是冬天嘛,那么的话,五六点的话天已经暗了,我记得下飞机的时候大概是六点,在上海的上空的时候往下望的时候是一片漆黑。我不瞒您讲,那个时候我蛮激动的,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很激动。

  主持人:什么样的一种心情?

  黄丽香:怎么说呢?现在讲的话头皮还是会发麻,有一种感觉就是很心酸的感觉,然后很不由自主地眼泪就流下来,不是哭,而是很不由自主地流下来。应该说是从心里面的那种心酸,就好像就是说,对一个很久很久没有见面的亲人,离别了很久,对他很熟悉,可是又很陌生。那一刹那,就是那么一刹那,感觉很心酸从心里发出来的,就是这种感受。

  主持人:其他几位来到大陆的时候第一印象是什么样的?

  王其鑫:我记得我和董事长的心情是非常像的,因为我们从小对于大陆都抱有一种既陌生又感到神秘又憧憬的一种感情。我记得我是1984年我到美国去念书的时候,就带着一种非常好奇的心理到图书馆里面去看《光明日报》和《人民日报》,当时虽然简体字看不懂,但是每天去慢慢摸索就看懂了。那么后来也认识了几位大陆到美国和我们同校的这些同学,他们有时候也会很热情地招待我们,我记得有一位武汉来的,他后来是

武汉大学文学院的院长。他跟我说,你将来有机会应该回祖国大陆看看,我当时就笑一笑,心里想,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各位知道,在1984年那个时候还没有开放,同时两岸还是处于比较紧张的状态。但是没想到,在只不过过了七八年真的是没有想到,我就踏上了大陆的土地。那个时候就有一种非常感动的感觉。好像我们的多少年的想象竟然终于成真了。这个想象和现实之间有没有什么差距,应该说在当时来讲的话,我觉得有一种亲切的感觉,大体上来讲跟我们过去,因为当时资讯已经比较发达了,差距并不大。

  主持人:差距并不大,林先生,您感觉会有差距吗?第一次踏上大陆的土地的时候跟自己想象当中的大陆有没有什么不一样。

  林柏丰:有差别的。

  主持人:有差别。

  林柏丰:当时我们来是因为我是做玻璃行业,所以是跟建材有关。我们预测到,也看到大陆建材的建筑业的蓬勃发展,我们这里设厂以后,来了以后感到公路的建设跟卫生条件的建设,过去是比较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最近几年来感到上海,特别是几个大都市的进步都可以跟国际一流的城市能够相对比。

  主持人:叶先生呢?您是1991年来的。

  叶惠德:是,我是不会像他们这么有感情地过来,我是有目的来的,我是有准备来的。

  主持人:您跟大家都不一样。

  叶惠德:是,因为29年前,我跟我太太两个人这个时候刚好在做水饺,我们是没有请员工,晚上做水饺,白天卖水饺。6万块钱台币,等于是1万五千块人民币起家,然后一路都成长得很快,到了1990年,台湾的市场不能成长了,我为了要发展企业,所以我到中国大陆这边来考察。当时我是这么想的,大陆有13亿人口,一年只要一个人吃一个就好了,就是13亿个。那一个水饺在台湾大概可以卖一块钱,就营业额13亿。食品行业在台湾要做超过10亿的也不多,所以这个市场这么大,为什么不来。所以因此我就过来了。

  主持人:每个人每天买你一只水饺就要卖出13亿只水饺。

  叶惠德:是啊,那就不得了,而且非常大的一个数字,再加一个龙凤汤圆那更不得了。

  主持人:水饺配汤圆,您都帮我们想好了。

  叶惠德:其实还有包子,还有贡丸汤,这个市场真的太大,太美了。所以我坦白讲,我是有目的来的。

  主持人:您是带着这种目的来,但是实际上有没有做一些心理准备,因为毕竟两岸也隔绝了蛮长的时间,没有做很好的交流。

  叶惠德:是,没有错。所以我就亲自过来,利用工作空档大概一个月过来三五天,我第一站到厦门,感觉很好。讲话的是一样的,包括那个房子的那个什么亭子角,就是那个走廊也是一样的。吃的东西是一样。

  主持人:厦门是我的老家,听你这么评价,我非常高兴。

  叶惠德:是啊,接着我去天津、北京,然后最后绕到上海来,那我就落脚在上海。为什么落脚上海有理由的,因为第一个,上海以前就是一个国际大都市,第二个,上海人在讲话的很好沟通,你讲什么,他知道,第三个,尤其是最重要,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

  常常看到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发展是硬道理。我说领导都这么讲了,我们来还有什么错。所以我记得我当时决定在这边投资,我写的计划是说五年里面达到营业额四千万人民币,可是我第一年就超过四千万了,所以跟我想像的差很多,第一年就赚钱了。

 [1] [2] [3] [下一页]

  相关专题:央视《对话》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