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南方人物周刊:中日关系 需待日本善意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20:45 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赵晓

  政治上的互不信任和安全上的相互猜疑,这恐怕才是中日两国所面对的最大问题。而这种互不信任和相互猜疑的最原始起点,是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含糊态度

  最近,中日关系再次陷入多事之秋:先是日本在春节期间宣布接管钓鱼岛灯塔,紧
接着,2月19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与日本外相町村信孝、防卫厅长官大野功统在华盛顿举行美日安全磋商委员会会议,会后发表的共同声明中,赫然出现了“鼓励通过对话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字眼。

  单从字面上,看不出其中对中国有任何刺激和挑衅的意味。事实上,假若只是美国单独发表这类声明,中国方面也不会过分介意。问题在于,这是两个军事盟国之间的联合声明,特别是其中一方又是令中国深怀疑虑的日本。这表明,日本摒弃了过去在台海问题上的骑墙态度,变得直截了当和毫无顾忌,这无疑是一个十分大胆的转变。

  而早在去年12月,日本在修订后的防务计划大纲中,就首次公开把中国作为安全威胁。日本允许李登辉访问日本,更落实了中国对日台互送秋波的猜测。种种迹象表明,在中日利益之争变得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日本急于使美日军事同盟关系更加紧密。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它似乎不再害怕得罪中国,甚至不再惮于与之发生正面对抗。

  近年来,由于日本首相小泉坚持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降到了冰点。2001年10月小泉对中国的闪电式访问是中日双方领导人之间的最后一次互访,而在朱镕基总理2000年访日后,中国领导人也已有4年没有到访过日本,两国领导人互访几近停滞。这是中日邦交正常化20多年来从未有过的现象。

  而且,中日之间的问题还不止靖国神社一件。2004年7月间,中国球迷在一场足球赛后发生反日骚动,震惊东京当局。11月10日,日本军方在冲绳岛附近发现了一艘潜艇,并随即派遣飞机和舰艇进行庞大的海空搜索。而核潜艇事件发生之际,正是双方之间的东海争执日渐突出之时。在中国核潜艇进入日本领海之前,日本曾派遣勘察船在东海海域探测石油资源。而目前,双方在钓鱼岛问题上的分歧更是几乎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

  在其他国家的双边关系中,领土、领海和资源之争虽然很复杂,但相对来说比较单纯。可是,在中日之间,情况就大不一样,谈判和解决这些争端,将不只是简单的技术性操作,而是一个投入民族情感的政治行动。政治上的互不信任和安全上的相互猜疑,这恐怕才是中日两国所面对的最大问题。而这种互不信任和相互猜疑的最原始起点,是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含糊态度。

  人是有记忆的,一个民族的痛苦记忆更不可能被抹掉。德国政府和人民坦诚地反省了历史,承担了责任,而法国、以色列等纳粹受害国人民仍然念念不忘法西斯的罪行。日本没有像德国那样反省战争,中国人民有什么理由忘记那段历史?当面对一个只知道用麻醉药来背叛历史、逃避罪行的日本政府时,不好好揭它的疮疤,就会让它继续生脓包。和日本谈历史,绝不是什么纠缠不清,而是以事论事。倘若日本人真有心追求政治大国地位,那就不应该抗拒亚洲的批评,不要避开历史问题。要和日本打交道,也只有一条路:敦促日本正确面对历史。

  其实,中国对日本的宽容大度、妥协让步早有前例。日本侵华战争结束后,中国人民不计前嫌,以德报怨,抚养日本孤儿,善待日军俘虏,后来又放弃了对日本政府的赔偿要求。而日本对于中国的恩德和大度并未给以善意的回应,日本右翼分子甚至连侵略战争的基本史实都不承认了。这个教训告诉我们,不要以国内的伦理道德准则处理国际问题。对于国际问题,要本着现实主义态度,该怎样处理就怎样处理,而不应放弃应有的原则,不问是非,一厢情愿,降格以求,矫枉过正,实在不足为训。

  更值得警惕的是,日本的军事力量已经超越了防御需要,其对外安全政策也日渐突破专守防卫的界限。日本每年的军费投入平均大约5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其远洋军事力量和远程作战能力的发展尤其引人关注。至于日本的维和行动,实际上名多实少,借维和之名发展远洋军力、谋求地区霸权才更具实质意义。而日美防卫合作指针、海外派兵法、自卫队法修改案、有事法案等一系列法案的出台,已使日本的基本国策之一“专守防卫”形同虚设。

  在这种情况下,解决目前中日两国共同面临的问题,主动权仍掌握在日本方面。中日关系要想健康稳定地发展,日本领导人就应拿出更大的诚意和魄力。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