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新京报:把知识产权还给亚民工研究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6日19:57 新京报

  作者:展江

  如果说权力导致腐败,那么这里所说的权力,在今天已经不仅仅限于行政、司法和商业权力了。高校教授们,从过去的清贫而受尊敬,到后来的不太清贫而仍然受尊敬,再到今天总体上既不清贫也不那么受尊敬,一定是事出有因的。

  不太久以前,本人还以为所谓“教育腐败”和“学术腐败”,在号称“净土”和“象牙塔”的大中学校中,只是个别和局部现象,至少与不掌握招生录取权力的部门、没有行政职衔的高校教师关系不大。可是近期的所见所闻,却让我不得不改变了看法,这种现象已经相当多了。其中与学术风气败坏有关的一个突出表征,就是一些研究生导师不但将其数量可观的弟子作为廉价或无偿劳动力使用,而且在科研活动最终作品的署名上,将付出资料收集整理和撰稿工作的研究生排除,进而事实上独占科研成果。

  我所了解的情况至少有以下两种:其一,众人辛劳,一人占有。研究生导师中不乏名教授,与研究生合作从事科研也是正道。但导师们或是因为事务繁忙,或是因为不谙外文,或是因为知识陈旧,一些人让研究生扛起了其科研学术任务的重担,这方面的怨声已多次见诸媒体。按照惯例,如果合作者少,最终成果往往是由导师作为第一署名人;如果合作者多,往往是由导师作为主编,并在前言、后记中具体交代成果由何人完成。这样做倒也顺理成章,个人的劳动大体得到了尊重,权利也得到了确认。可是近来我看到,有的书在前言、后记中也交代了承担了大量工作的合作者,但署名却是惟一的。而据了解,有的厚书主要由多名学生完成,署名只有一人不必说,而且后记中只将研究生称为资料整理者和部分初稿写作者。

  其二,你写论文,我去宣读。我从一名博士研究生那里得知,有的导师拿研究生当学术秘书用,为自己参加日见增多的会议准备论文,导师则以名学者的身份到会,以领导干部作报告的派头在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自己不著一字的论文上只有此君的大名,然后结集出版,在互联网上流传……

  你看导师那宣读论文时风光无限的神情,恐怕不会想到其研究生新添一怕:“老板”开会,我们受累:“老板”风光,我们颓唐。可以想见的是,与第一种情况一样,在年度科研工作量考核中,这些成果多半自然而然地归入了导师的名下。

  高校教师是半独立职业者,通常不可以用企业考核员工的办法来要求他们,学校规章制度即便有,也是宜粗不宜细。其实,这其中包含了对担负塑造人的心灵之责的教师的一种尊敬和信任。但是毋庸讳言,如果说权力导致腐败,那么这里所说的权力,在今天已经不仅仅限于行政、司法和商业权力了。高校教授们,从过去的清贫而受尊敬,到后来的不太清贫而仍然受尊敬,再到今天总体上既不清贫也不那么受尊敬,一定是事出有因的。依我之见,就是学术变成了一种权力,而这种同样不受制约的权力正在加快腐蚀我们的速度。

  这几年,关于弱势群体的报道和讨论日见增多,反映了公众对社会不公的更大关注,“民工讨薪”甚至“新闻民工”的概念成为常用词汇。放眼全国,在校研究生队伍已有近百万之众,他们既无薪酬,也无资源。研究生之于上述导师是不折不扣的弱者,在某种意义上权益更无保证。

  如果说民工工作辛苦,待遇低下:“新闻民工”指一些被聘用的记者不能享有编制内同仁的福利,但是民工至少可以讨薪(当然酿成了不少悲剧),“新闻民工”可以按稿计酬,而为上述导师服务的研究生似乎连这样的维权机会和能力也没有,因为他们出于尊师的传统和其他现实考虑,眼睁睁地看着名利归了“老板”,只能哑巴吃黄连,不敢怒不敢言;另一方面,对这些导师实行“良心管理”的校方,也难以用教学和科研条例以外的规章去约束导师。此类导师(已有“学界大佬”和“学术寡头”之谓)的“无法无天”,可能正在造就一种新的弱势群体———无偿从事脑力劳动的“亚民工”。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