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题 > 正文

国魂 无畏的人民(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5日08:37 重庆时报
国魂无畏的人民(图)

  抗战胜利前夕,传来了雪峰山大捷的消息,为了庆祝胜利,在重庆,一个男孩指挥着他的同伴高唱《义勇军进行曲》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国魂无畏的人民(图)

    这就是一种对敌人进行孤立、围困的战术。通过切断敌人补给、联络,逼迫其投降或撤出。1942年10月,抗日军民对日军占据的山西沁源城进行了围困战。填水井、抢粮食、埋地雷……切断了敌人的生存条件。1945年3月,长达两年半的围困之后,敌人不攻自破。



国魂无畏的人民(图)

  破坏敌人的交通补给线、后方补给系统、指挥通信系统和重要兵器等目标是破袭战的主要特点。打得敌人交通瘫痪、补给中断、指挥失灵,不得不抽出大量部队防守战略指挥、交通要地,牵制了大量日军。电影《铁道游击队》中的飞虎队就是运用这种战法。


国魂无畏的人民(图)

  无论是平原还是山区,地雷战都被普遍运用,而且取材方便。废铁、废瓶和石头、瓦罐等都可以制成各式各样的铁雷、磁雷、石雷、瓦雷。把它们埋在村口、路口、门庭院落,让敌人防不胜防。著名的电影《地雷战》就取材于发生在山东胶东半岛的海阳县的抗战方式。


  《重整河山待后生》: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

  回首抗战,英雄的称号不仅单单赋予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战士,那些在前线,在大后方,在中国的各个角落为了抗战不屈战斗的平凡的人们,同样值得我们缅怀。

  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领导下,全国人民结成联合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达到近代以来空前的团结,这是一场真正意义的“全民抗战”。

  每一个父亲、妻子、师长,把自己的儿子、丈夫、学生送上了抗战杀敌的最前方;每一座城市,每一个村庄,每一片河湾,都是中国人民奋勇杀敌、抗击侵略的战场;每一根木棒,每一条绳索,每一块石头,都成为中国人民向日寇追偿血债的武器。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数的中国人用自己的方式愤慨,呐喊,奋起反抗,与日本帝国主义展开殊死的搏斗。看:我们英勇的人民,用土枪土炮、用大刀长矛与敌人斗智斗勇,地道战、地雷战,炸得敌人晕头转向;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打得敌人魂飞魄散;万山丛中,青纱帐里,鬼子闻风丧胆,在大后方,救护伤员,宣传抗日……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完整和民族尊严。

  我们的人民是不屈的人民,正如周恩来所说:无数平民在抗战中的努力,不管他的事迹有多么微小,人物有多么普通,只要他为抗战作出了牺牲,都应该得到尊重和纪念。

  一场全民的战争

  抗日战争中,根据中共中央制定的敌后战场游击战的基本战略战术,抗日根据地军民发挥无比智慧,在广袤大地上,充分利用丰富的山川、平原、河流等各种地理条件,创造性地开展了各种形势的游击战,如地雷战、麻雀战、地道战、围困战、破袭战等等,陷敌人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是一场全民的战争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

  围困战

  这就是一种对敌人进行孤立、围困的战术。通过切断敌人补给、联络,逼迫其投降或撤出。1942年10月,抗日军民对日军占据的山西沁源城进行了围困战。填水井、抢粮食、埋地雷……切断了敌人的生存条件。1945年3月,长达两年半的围困之后,敌人不攻自破。

  破袭战

  破坏敌人的交通补给线、后方补给系统、指挥通信系统和重要兵器等目标是破袭战的主要特点。打得敌人交通瘫痪、补给中断、指挥失灵,不得不抽出大量部队防守战略指挥、交通要地,牵制了大量日军。电影《铁道游击队》中的飞虎队就是运用这种战法。

  麻雀战

  这种战法的特点是三五成群,忽聚忽散;出没无常,时隐时现;灵活巧妙,隐蔽突然。目的是消耗和疲惫敌人。民兵利用熟悉的地形像麻雀一样,漫天飞翔,时聚时散,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明处的敌人人地生疏,只能被动挨打,无可奈何。

  地雷战

  无论是平原还是山区,地雷战都被普遍运用,而且取材方便。废铁、废瓶和石头、瓦罐等都可以制成各式各样的铁雷、磁雷、石雷、瓦雷。把它们埋在村口、路口、门庭院落,让敌人防不胜防。著名的电影《地雷战》就取材于发生在山东胶东半岛的海阳县的抗战方式。

  伏击战

  在敌军将要经过的路线上布下埋伏,当敌钻进“口袋”后,集中兵力、火力猛烈攻击,迅速将其歼灭。抗战期间,我军刘伯承指挥的七亘村重叠伏击战是当中最精彩的一例。1937年,我军129师在3天内两次在七亘村同一地点伏击敌军,敌军死伤400多人。

  水雷战

  鲜为人知的水雷战实际上是破袭战的一种。抗战后,中国海军舰艇丧失殆尽。他们组成布雷游击队,在长江上炸敌人的军舰。抗战8年,仅在湖口到江阴段就取得炸沉日军大型军舰3艘、中型军舰8艘和其他各类军用船只,共计114艘。

  追寻“抗战模范青年”

  “为国牺牲,尽力宣传拼热血;扶棺痛哭,惟期捷报慰忠魂。”1938年3月24日,《新华日报》刊登大篇幅文章悼念一位累倒在抗战宣传舞台的志士———周德佑。这位热血青年抛弃优裕的家庭生活投身抗战宣传第一线,为抗战的宣传竭尽了自己的全力,最后因劳累过度倒在了抗日宣传的舞台上,失去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被邓颖超誉为“抗战模范青年”。根据1938年的《新华日报》这一报道,记者开始寻找67年前“抗战模范青年”的点点滴滴,我们试图重新找到这个家庭的亲人,为大家还原在抗战的大浪潮中,一个平凡人为抗战所牺牲的故事。“我从心底不愿做亡国奴”

  几经周折,记者打听到周德佑的姐姐还健在,她叫周小燕,在抗战中被称为“中国之莺”,现在是上海音乐学院的著名教授,周小燕作为《

长城谣》的首唱者,不久前曾登上长城,在全中国人面前再次唱响了这首她19岁时唱过的歌。记者联系到了周小燕,当记者提起67年前的《新华日报》时,周小燕在电话里不禁声音哽咽:“因为我想起了当初唱《长城谣》的时候,中国是个啥样子,我从心底里不愿做亡国奴,包括我弟弟在内的多少烈士,多么想看看现在的中国啊!可是,他们没有机会看到了,而我一个做贡献最少的人,却看到了……”痛苦回忆的闸门再次打开,周老失声痛哭。老人已不堪再次经历这段痛苦回忆,出于对这位8旬老人的尊重和保护,记者放弃了对周老的进一步访问。在上海音乐学院的帮助下,记者又找到了周德佑的2位妹妹:上海音乐学院退休教师76岁的周徵佑老人和73岁的周彬佑老人。通过她们的述说,周德佑短暂壮烈的一生、他那平凡而伟大的家庭,再度展现在后人面前。未满18岁秘密入党

  年逾古稀的姐妹俩首先回忆起自己的家庭,周徵佑老人说:“当时我们都还太小,彬佑只有6岁,而我也才8岁。我哥哥周德佑,是一位将生命献给抗日战争的热血青年。我哥哥在上海沪江中学读书时就参加了党的一些地下活动,当时的他还不满18岁,后来有人告诉我们,在那时哥哥就已是共产党员了,当时家里人谁都没想到。回到武汉后,在光未然(黄河大合唱的作者)的支持下,哥哥和几位好友组建了拓荒剧团,积极宣传抗日。不久,剧团被改为抗日演剧七队,决心到抗日第一线演出。

  父亲当时是汉口上海商业储蓄

银行行长,利用其资本家的身份为抗战剧团提供很多帮助。我还清楚地记得,在抗战期间武汉和重庆的家中总是人来人往的,后来才知道这其中大多是共产党员。”“我要听从国家的召唤”

  在周徵佑记忆中,为了演出,哥哥和赵寻(现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把交学费的钱都充作了演出经费。没有给养,没有装备,这群文化战士拥有的只是一套军装、几把大刀,以及他们的青春和热血。

  1938年,赵寻率领演剧队离开武汉后一直向北进行抗战宣传。作为队里的核心人物哥哥周德佑这次是悄悄离家的。在1938年3月24日的《新华日报》中,刊登了周德佑当时留给父母的信。信上说:“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我要听从国家的召唤,你们不要觉得我是个不孝之子。父母的养育之恩来世再报答吧!希望上天能够让我如愿以偿。”周徵佑老人回忆,哥哥出走后,作为母亲最担心的是他的身体出问题。周德佑从小身体就不好,但儿子的爱国热情是不顾一切的。劳累过度倒在舞台上

  在外面四处演出的生活非常艰苦。

  深秋季节,鄂北山区已十分寒冷,周德佑他们穿着草鞋到山村巡回演出。演剧队没有道具,就利用老乡家的生活用具进行表演。长期的艰苦生活损害了周德佑的健康,高负荷的宣传演出:白天拉小提琴,晚上挑灯夜战写剧本,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每天只有一角四分钱的食物。

  持续的劳累和严重的饥饿没有妨碍周德佑抗战宣传的热情,他仍以最高昂的热情投入到抗日的宣传活动中,终于有一天,在演出《五月的鲜花》时,周德佑朗诵到“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掩盖着志士的鲜血”时,突然晕倒在抗日的宣传舞台上,同志们把他送回武汉时已经奄奄一息。3天后,1938年3月20日下午四时,年仅18岁的德佑在沸腾的抗战浪潮中悄然离开了人间。

  值得一提的是:周德佑作为一个普通抗日宣传队员,他的牺牲却引起了中国共产党高级领导人的注意,周恩来说:无数平民在抗战中的努力,不管他的事迹有多么微小,人物有多么普通,只要他为抗战作出了牺牲,都应该得到尊重和纪念。

  在烈士的追悼会上,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等都到灵前志哀、悼念。挽联上写着:“为国牺牲,尽力宣传拼热血;扶棺痛哭,惟期捷报慰忠魂。”本报记者郑亮

  重庆大轰炸 平民成为英雄

  这是一对耄耋夫妇的抗战回忆。妻子是护士,参加了1941年重庆“6·5”隧道大惨案的现场救护;丈夫是职员,曾冒着轰炸飞赴昆明去接运汽车。

  命运的交错让他们走到一起。而今,两位老人携手走过了61年的人生风雨。战争早已远去,记忆却永远地定格于他们的脑海深处……护士叫汪声闻,85岁,重庆中山医院退休护士。

  1936年,16岁的汪声闻考入南京中央高级护士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重庆歌乐山中央医院,担任内科护士长。1941年,汪声闻被调到卫生局担任公共卫生护士长,她的工作与广大市民的卫生护理联系在了一起。就在这一年,汪声闻目睹了人生中最悲惨的事。尸体堆中寻找幸存者

  “6月5日傍晚,空袭警报响了。我套上十字袖章就向七星岗的卫生局跑去。”汪声闻气喘嘘嘘地从南纪门爬过几千级石阶来到卫生局。正在此时,天空中又出现了飞机。无奈中汪声闻又躲了一次防空洞。第二天,卫生局长打着手电冲进防空洞:“大隧道出了问题,快出来编队!”汪声闻和另外一男一女两个护士冲向较场口隧道防空洞。三个人背着简易的救护箱,顺着山城蜿蜒的台阶心急如焚地一路小跑。“走到十八梯,我们就无法再向前进了,死人太多。”

  从大隧道中拖出的尸体已经摆满了十八梯。这些人都因在隧道中躲避日机轰炸而窒息死亡。大量的尸体从防空洞里被拖出来,被层层叠叠堆放起来。“死者因为缺氧,身上出现很多紫疳。一些人生前明显痛苦地挣扎过,衣服和身体都被抓烂了,皮肤上起了很多水泡。还有人手与手连在一起,分都分不开。”

  “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看见死人是常有的事。但一次看见这么多尸体,真感觉到从未有过的恐怖。这些躺在地上的人我一个都没救活,这是一生中我经历的最悲惨的事。”64年后,谈起这段往事汪声闻依然不寒而栗。

  那天,汪声闻和同事一直忙到凌晨3点才结束工作。回到卫生所,饿极了的他们发现炊事师傅失踪了———他也死在了大隧道中。守在江边进行防疫工作

  “大隧道惨案发生的第二天,较场口、磁器街周围的店铺都没有开门。这些店铺的主人全死在防空洞里。”

  棺材数量不够,很多死人就被草绳绑在一起塞进同一口棺材。一车车的尸体被运往江边掩埋。6月天热又涨水,腐败的尸体污染了江河,汪声闻又忙碌起来。担负公共卫生职责的汪声闻和其他医务人员一起被派遣到长江边上,打着伞蹲守。当挑水人从身边经过,他们就撒一把漂白粉到水桶中,叮嘱人们要用明矾沉淀水质并烧开了再喝。

  汪声闻忙着深入城市中每个街道,给市民们宣传卫生防疫知识,注射伤寒、白喉疫苗。而在日军对重庆的大轰炸中,汪声闻自家却被炸得一贫如洗,自己读小学的亲弟弟也被炸死。

  这位女护士在敌机的淫威下却从没屈服,“忘记过去就是背叛”,她说。本报记者唐小涛

  记忆中永不磨灭的“抗日小英雄”

  自古英雄出少年。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涌现出了一批少年英雄。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他们跟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他们的

传奇事迹经过艺术家们的演绎,成了经典的歌曲、小说、电影,几十年来被人们传颂,经久不衰。

  王二小———

  活在歌声里的小英雄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郎》传唱了许多年,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故事影响了几代人。抗日战争已过去多年,那些可敬可爱的民族英雄是不应该被遗忘的。13岁的王二小就是其中的一位。你记得他的故事吗?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1942年的一天,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现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张嘎———

  银幕上的抗日小英雄

  抗日战争时期,生活在冀中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他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了。为替奶奶报仇和救出老钟叔,嘎子历经艰辛,找到了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电影《小兵张嘎》五十多年来已经使小嘎子的故事家喻户晓。你可知道,小兵张嘎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作品,张嘎子绰号燕嘎子,在冀中大名鼎鼎,令日伪军闻风丧胆。他的真名叫燕秀峰。

  海娃———

  送鸡毛信的抗日小英雄

  《鸡毛信》是一部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家喻户晓的电影。影片的主角是十二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他的任务是一边放羊,一边放哨,发现敌人,给村里人打信号。海娃的父亲是民兵中队长。有一天,父亲让他送一封有关攻打敌人炮楼的“鸡毛信”给八路军。海娃以放羊作掩护,携信上路。不料半道上遇见了日本鬼子,海娃急中生智,扑到“老头羊”身上,将信拴在羊的大尾巴里。信的事瞒过去了,但小胡子队长看中了他的羊群,连羊带人都给抓了起来。由于海娃的勇敢机智,最后还是保住了鸡毛信。鬼子被海娃引进山里,八路军全歼了敌人。

  抗日儿童团———

  最年轻的抗日组织

  抗日儿童团是广大抗日根据地在抗战中成立的儿童组织。

  尽管与敌人的斗争非常艰苦,广大抗日根据地仍处处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把儿童纳入组织的关怀。毛泽东和朱德曾多次题词勉励儿童团员。

  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产,同时也担负着“宣传抗日”“侦察敌情捉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等任务。

  在百团大战中,王家峪儿童团帮助八路军割草喂马,为前线送干粮;晋察冀边区儿童团破坏日军的交通干线近百次,牵制了敌人的进攻和扫荡,有力地支援了抗战。

  儿童团的成立不仅给孩子的生活带去了乐趣和希望,同时壮大了抗日队伍的力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接班人。

  华商网 - 重庆时报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