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专题 > 正文

中日关系北京-东京论坛开幕式实录(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3日22:50 中国日报网站

  [中国日报网站总裁 张平:]各位来宾,接下来是上午研讨会的第二部分内容。下面由日本言论NPO代表工藤泰志先生来介绍在日本方面做的舆论调查报告的情况。有请工藤泰志先生。

  [工藤泰志:]我是工藤,接下来我想就日本、中国所进行的共同调查做一个结果。这个舆论调查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首先做了一个问卷体系,然后根据这个基础,我们听取了各方的意见进行修改,也就是在日中双方达成协议之上提出的。刚才白石隆先生提到了,我们想改变目前日中之间的结构,因此我们就必须了解对于日中之间的关系,日中两国的国民是怎么看的,对此不管它的内容会怎样的严峻,我们都应该正视它,并不仅仅是日本和中国是不是喜欢对方,我们应该了解它的背景到底是什么,而且我们要进行科学的分析。今天时间的关系,我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我们就其中关于日中之间关系的部分做一个说明。

  [工藤泰志:]我们做了为期一周的分析,因为时间很紧张,很小的文字我也看不清楚,我就把这个眼镜给摘掉了。我们进行了两种调查,首先第一个是全国范围之内的调查。我们在日本国内的18岁以上的居民,这里面不包括高中生,而且在日本选取了50个地区,想通过这个来了解日本国民的民意。可以说,我们回收了一千份问卷,从7月15号到31号实施,共17天。同时我们对日本的有识之士进行了调查,对于日本的一千个有识之士,给他们发送了调查问卷,其中回收了344份答卷。对此的内容我们进行了分析。所谓的有识之士,具体分布在哪些领域,包括国家

公务员,地方公务员,还有企业的一些领导层、领导中层管理人员、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所占的比例非常之高,而且学历基本上都是在大学毕业以上。可以说,他们是在日本的社会各界活跃,而且尤其是担任日本社会重任的男性知识分子。

  [工藤泰志:]日本人对于中国是怎么理解的,首先要了解,这不仅仅是喜欢不喜欢,而是在中国你有没有朋友,其中有多少人到过中国?我们想反映这方面的内容。我们通过这种调查发现一个结果,就是中国和日本之间虽然地理很接近,历史很悠久,但是几乎所有的日本人对于中国的存在都不太了解,也就是说认为中国是遥远的存在。85%的被调查者没有到过中国,也就是只有15%到过中国。绝大多数来过中国的也是来旅行的,有关中国的知识、信息,基本上通过日本的报纸、杂志、电视等等获得,而且以此作为自己判断的依据。

  [工藤泰志:]与之相比,有识之士调查的结果是很不一样的。大概有70%的有识之士来过中国,其中的70%又是由于工作关系访问中国的。此外,在有识之士之中60%左右的人士在中国有朋友。有识之士对于中国的理解和普通国民不一样,他们有更深切的感受。

  此外,日本人对于中国的信息是从哪儿得到的呢?大部分都是通过日本的媒体,可以说90%关于中国的信息都是通过媒体获得的。与之相比,有识之士就不一样了。刚才我提到了绝大多数的普通国民都是通过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的影响非常之大。但是有识之士中,他们回答了通过媒体获得中国的信息当然是很多的,但是除了电视之外,他们还有很多的是通过日本的报纸、杂志,或者是文化、个人与中国友人的交往而获得有关的信息。虽然有识之士的有效答卷数量不太多,但是他们反映了与普通国民获取中国信息的途径是不一样的。

  [工藤泰志:]另外,。普通民意,也就是普通人对于中国整体印象怎么样的呢?回答“好”、或者是“比较好”的,只有15%。与之相比,不到40%的人对于中国的印象是“不好”。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其中40%的人回答是“不知道”。也就是说,普通的民意调查里面,在中国并没有朋友或者是没有来过中国,其中有朋友来过中国的人数非常之少。在中国有朋友或者是来过中国的人当中,对中国印象“不好”的人比例有所下降,而且回答“印象不好”的人更多是男性,男性当中有40%对中国“印象不太好”,女性是35%。从年龄层来看,50岁以上的普通国民里面有更多的人对中国印象不太好。

  [工藤泰志:]与之相比,我们再看一下有识之士的回答结果。对于中国印象不好的人,与普通民意调查相比少了。日本和中国之间的交流对于自己对对方国家的印象有很大的影响。我们有一个问题是“中国的政治体系或者是思想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你最在意的是哪一部分?”刚才赵主任曾经提到了,而且有点生气,这实际上也是我们下一次要求加以解决的问题。就是共产主义,这是相当于社会主义,更多的人认为中国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我们下一次要修改这个问题。还有很多人认为中国是军国主义、霸王主义和国家主义。与之相比,与中国有所交往的人,在这个范围里面关于三个课题与他们的回答比例是略高于普通人。这一点,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工藤泰志:]对于中国现在面临什么样的问题,也就是中国面临的课题是什么?普通民意所反应的结果和有识之士反应的结果都一样,就是收入差距的扩大,也就是,中国经济急速的增长带来的一些扭曲现象。对于这个扭曲的现象,大家都比较担心。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有识之士都是达成了共识。

  [工藤泰志:]还有一点,就是最近中日关系的恶化。无论是民意调查,还是有识之士的舆论调查,都反映了这一点。尤其是在有识之士里面,对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扭曲现象”,更为担心。我们在有识之士的回收文件中有很多是企业界的回答,所以我想这一点反映了他们的想法。

  [工藤泰志:]另外对于如何看待中国的国民性问题,普通民意调查、有识之士舆论调查都反映说,有强烈的自我主张、集体主义、勤奋、善于学习,而且又很精明。同时还有一点“中国人不值得信任”超过了“中国值得信任”的比例。

  [工藤泰志:]接下来介绍一下关于中日关系的看法。最近包括靖国神社问题在内的日本方面的问题,以及中国产生的“反  日  游   行”,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认为“中日关系非常好的”只有2.8%,这一点非常严重。日本的国民当中,有80%都认为“中日关系非常不好”或者是“不太好”。此外这种倾向在普通民意调查里面,来过中国的人也好,或者是他有朋友在中国的,认为对中日关系不好的认识比例更高。也就是说,在我们有识之士调查里面也反应了同样的倾向,可以说有识之士对于目前的中日关系抱有更大的危机感。

  [工藤泰志:]那么作出这样回答的人,他们认为责任在哪边呢?在普通民意调查里面,更多的人回答说“不知道到底责任在哪边”,比例达到是40%。日本普通国民对于这一点感到很迷惑。第二点,有39%的人觉得“中国的责任更大”。认为“日方有责任”的是15%左右。

  [工藤泰志:]关于中日关系恶化的责任,他们从哪里得到信息作出这样的判断呢?我们也作出了追踪分析。认为“责任在中国”的人,从媒体信息来看,主要是互联网,然后是电视,这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另外,在日本利用互联网来主动获得中国信息的人非常之少。认为“中日关系不好”的人很多。我们对普通民意和有识之士进行的调查,更多人认为是对历史认识的问题。有大概50%的人,认为对于中国发生的“反  日  游   行”,中国政府是不是采取了附和态度。刚才中方做了介绍,他们对于这种“反 日 游  行”做了很多工作,采取了措施,但是这一点没有得到很好的认识。

  [工藤泰志:]另外一点就是领土的纠纷。从倾向来看,有识之士与普通民意的倾向一样。

  [工藤泰志:]下面,有关中日之间的关系到底重要不重要呢?这个问题在资料里面没有。“中日之间的关系重要,或者是比较重要”,把这两者加起来的话,能够达到日本普通民众的80%,而且在更多普通民意里面,是50—60岁的人认为中日关系非常重要,他们更多的是访问过中国,以及在中国有朋友的人。这个比例所占整体的比例更高。刚才我已经提到了有识之士的调查,也反映了同样的倾向。尤其是在有识之士的反应里面,他们认为中日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对于中国情况了解的人,他们认为中日关系是最为重要的,而且非常担心目前的中日关系。这个在普通民意调查里面也反映了同样的倾向。

  [工藤泰志:]那么中日之间的关系到底有多重要呢?关于这一点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追加提问。普通民意里面,他们认为“与韩国和东盟国家同等重要”的人是40%。其次是与“美国关系同等重要”或者是“仅次于美国重要”或是比“其他国家重要”,我们把这几个加起来,认为中日关系重要的超过了半数以上。

  [工藤泰志:]此外我想做一个声明,因为日美之间有一个同盟,这个关系非常密切。“日美关系和日中关系你是怎么看的?”在普通民意调查当中,“以日美关系为基础,进一步发展日中关系”的占到了60%。在有识之士调查里面,还有一个新的倾向,最多的回答是认为“中日关系与日美关系同等重要”达到41.9%。也就是说,在有识之士里面,日本和中国的关系可以说在全球范围之内是非常重要的,更多的人是重视这种关系的,这是有识之士调查反映的结果。

  [工藤泰志:]另外对于这些人他们所考虑的影响日中关系发展的障碍、历史认识问题是什么呢?如何去克服这一问题?在有识之士回答里面,我们看到通过经济、文化的交流能够解决历史认识问题,这是一个很强烈的倾向。另外在普通的民意调查里面,有很多人认为,历史问题的解决是非常困难的。可以说,持有这种看法的人在日本是很多的。

  [工藤泰志:]我们还进行了一个追加提问,就是是否知道中日过去的共同宣言以及日中和平友好条约。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知道这两个政治文件。这两个政治文件中,对战争给中国国民带来的重大损失和灾害,日本深感责任和表示由衷的反省的内容,有80%的有识之士表示理解。也就是说,在日本有识之士里面,对于历史问题,友好协会的陈会长也提到了,有很多的人是有这方面认识的。

  [工藤泰志:]此外就一些具体的问题,我也想做一个介绍。就靖国神社的问题以及在中国所发生的“反  日  游   行”,以及日本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问题。日本在国际社会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进行了提问。小泉首相到现在还没有参拜靖国神社,当然我不希望他参拜。在民意调查里面,30%的人认为这是日本的内政问题。但是作为一个首相应该停止参拜,或者是把战犯的牌位移出去以后可以进行参拜,或者是建立一个没有封建色彩的设施,如果把这些因素加起来的话,已经超过了认为应该去参拜靖国神社的比例。

  [工藤泰志:]有识之士对日中关系更为关注,所以对这个问题更为关心。回答最多的是,应该对中国受到战争损害的国民加以照顾,不去参拜,或者建立新的追悼设施,大约有50%的人对于目前参拜靖国神社问题采取否定态度。也就是说,以普通民意来看,意见还是有分歧的。但是政府方面也有一些表态,可以说在有识之士里面这种要求继续参拜的人比例很少。

  [工藤泰志:]下一个是关于中国的“反  日  游   行”的问题,普通民意调查里面60%的人认为不应该让日中关系进一步恶化,应该采取相应的行动,付诸努力。在这里面大概有不到60%的人认为游行扩大的原因是“中方政府采取的措施不利”。也就是说,中国政府所采取各种各样的努力在日本国内没有得到广泛的宣传。在有识之士的调查里面,关于“靖国神社问题”我们的普通民意调查里面是多数选项,但是在有识之士里面是单选的;在“反  日  游   行”里面,大概有50%的人认为中国政府采取的措施不利。

  [工藤泰志:]下一个是关于日本入常问题,日本国民的一半左右都支持入常。在此基础之上,对于中国到底支持不支持?如果不支持的话,应该通过一些交流能够消除误解,在这个方面付出努力,有这样想法的人占到40%左右。另外,有21%的认为中国不支持日本入常也是自己的原因。也就是说,在普通民意调查里面,有60%的人对于中国反对日本入常理解或者是知道其中存在原因。其中在有识之士的调查里面也反映同样的倾向,也就是说双方应该增进理解。而且这个倾向性比普通民意调查里面所占的比例更多。

  [工藤泰志:]在有识之士里面,我们有一个问题是“日本为什么要入常呢?”,很多的人认为“日本根据目前的国际地位进入常任理事会与中国一起作为亚洲国家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更多人的想法。还有一个问题,“日本在亚洲地区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在普通民意调查里面,大概有50%的回答是“作为一个和平的国家发挥自己的作用”,其次是“在联合国框架之内发挥作用”,再次是“在获得邻国的理解基础之上,在政治、文化、安全、保障方面发挥作用。

  [工藤泰志:]作为有识之士他们的答复也是这样,多数认为“日本应该作为一个和平国家发挥作用”。有识之士与普通民意有一些不一样的倾向,就是在亚洲日本今后应该成为一个有魅力的国家,日本要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国家。大概有不到30%的有识之士提出了这种看法。

  [工藤泰志:]关于日本对华援助问题,为什么日本要向中国提供援助,在普通民意调查里面他们是不理解的,是不明白的,很茫然。日本为什么要向中国提供援助呢?他们的回答包括对于“日中之间关系的积极态度”,“对于过去战争作出的赔偿”,“为了支持中国经济的发展”,“促进日本企业的投资和贸易”,他们的回答都不一样。有30%不到的人,他们认为可以减少“援助金额”。很多人认为应该停止“援助金额”。有60%的人对于日本向中国提供援助有疑问。

  [工藤泰志:]最后的问题是“今后日中关系怎么办?”。有很多普通民意的回答是“不知道”。我们现在看不到一个明确的要改善的潮流或者是倾向。所以日本国民不能作出判断,大概是占到60%。还有30%的人认为日中关系会变好,这就是比较乐观的看法。在有识之士里面,他们所表达的看法非常严峻,有60%的人认为“日中之间的关系会取得一些具体的合作,但是两国的问题是很难得以解决的”。

  [工藤泰志:]此外对于今后的关系,刚才我也做了一些说明。就是在重视日美关系前提下,使日中关系变得更好,为此付出努力,这在普通民意调查和有识之士调查里面成为了主流。而且有80%左右的人对于日中之间的首脑会谈以及我们这次所开展的日中之间的民间交流,觉得非常重要。在有识之士的回答说首脑会谈很重要,但是它有一个前提,要取决于首脑个人的人格。

  [工藤泰志:]另外,大家都认为民间多角度、多方位的交流非常重要,而且不只是重要,民间交流的潮流会对政府之间的关系发生影响。大概有80%的人都是这样的回答。在政府交流的方面迟缓,民间交流所面临的课题,日本的有识之士充满了期待。此外各位如果有问题的话,今天有一个对媒体的吹风会,如果各位媒体有问题的话可以提出来。谢谢大家!

  [中国日报网站总裁 张平:]下面有请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李玉向大家通报一下中方所做的民意调查。这次调查和日方一样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在北京的高校,一部分是通过委托零点公司在中国六大城市举行的普通民意调查。有请李玉老师。

  [李玉:]各位学者、各位专家,我今天很荣幸能够就中方进行的舆论调查做报告。在做汇报之前,我有几件事情想说明一下。正如张平总裁说的,我们这个调查报告是由中国日报、北京大学和言论NPO共同组织的。第二点,这个报告的执笔人是我,还有国际关系学院的樊教授。第三点,报告当中我们是以数据为依据,但是执笔是我们两个人。

  [李玉:]首先我会介绍调查的基本情况,第二是介绍调查的主要结果和结论。下面我汇报第一个问题,就是调查的基本结果。首先是调查的范围,我们一共有两个调查,一个是全国六个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沈阳、成都,这里面包括了年龄、职业、收入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主体18到60岁,70%以上受过高中教育,月收入是500—3000元。在北京的院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学大家、人民大学等,共收到问卷是1130份。调查的内容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基本问题,主要涉及到对日本的总体印象,对中日关系的总体评价。第二个问题是热点问题,主要是近年来引发的一些问题,比如说日本问题、钓鱼岛问题、靖国神社参拜的问题。第三个是知识性的问题,就是对于日本了解的渠道和对日本知识的了解。

  [李玉:]下面我讲一下调查的主要结果。我们总体的结论是“民间舆论印象恶化”。主要有两层意思,第一,日本在中国民众中的形象恶化;第二,日本对中日关系不抱乐观态度。

  [李玉:]第一个是对日的总体印象,大概有两点,一是对日的好感度,市民的调查当中62.9%对于日本的印象不好,好的印象是11.6%;学生当中不好印象是58%,好印象是5.3%。我在讲到这个例子的时候,跟以前的调查做一个比较,使我们对这个印象更深。我现在举这几个例子,跟我们现在的调查不完全相同,但是大体的内容一致,所以我们做了一个参考。

  [李玉:]第二点,我这个调查选择的年代是,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初期是一个阶段,从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就是从1996到2000年是一个时期,2000年以后是一个时期。1980年有53%认为是好的,1995年对于日本的友好是52%,1996年印象好的是46%,印象不好的是53%。到1999年的时候印象不好的人已经超过了印象好的人。从2001年以后是18.8%,从2002年以后,对日本印象好的基本上下滑到10点多。

  [李玉:]我们一共提出了20个问题,让大家作出3项选择。市民的选择是南京大屠杀是第一位,第二位是家用电器;学生当中第一位是南京大屠杀,第二位是家用电器。尽管日本的电器、樱花以及富士山是代表日本经济的文化和符号,也是中国人知道的,但是和历史相比,历史问题很难去掉。

  [李玉:]1992年曾经做过一个调查,绝大多数人认为日本是富裕的国家,认为他们是勤奋、有智慧的。1999,我们又一次调查,谈到日本问题,首先谈到的就是大屠杀,也就是说不好的印象占到了60%。从2001年3月份的调查来看,包括南京大屠杀,侵略中国已经占到了第一位。这也是一个变化的趋势。

  [李玉:]

我再说一下对中日关系的总体评价。第一个层面是对中日关系现状的判断,根据我们这一次的调查,六个城市的评价认为中日关系好的是10%,不好的是54.9%。对于中日关系前景的调查,71.6%的学生认为中日关系前景并不太乐观。6.9%持有悲壮态度。这样一个结果,1988年的时候,认为中日关系好的人还是51%,到了1999年,认为中日关系好的是37%,不好的是59%。2001年以后,认为中日关系好的是一路下滑。这个下滑的趋势很明显。

  [李玉:]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的问题?为什么会对日本的印象这样不好?主要是由于历史问题所引起的。大家知道,90年代初期以后,历史问题渐渐成为中日关系当中的一个症结。我来通过调查举几个例子,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历史问题接近80%,领土争端54.9%,经济摩擦30%。大学生的调查,历史问题94.5%,领土争端85.4%,国民情绪42%。历史问题是占据第一位。

  [李玉:]对于历史问题能不能解决,怎样解决?认为只有随着两国关系的发展才能解决的,市民大约是占51%左右。第二种看法,如果历史问题不解决,两国的关系就没有办法发展,难以解决的,市民是51%。学生当中认为历史问题没有办法解决,占了46.5%。

  [李玉:]下一个是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认为在参拜问题上应考虑受害者感情的,市民占了34.9%,大学生占了51%;认为不应该参拜的,市民占了33.8%,大学生占了15.3%;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战犯灵位移走以后可以参拜的,市民占了24%;还有一种看法就是日本的内政中国不必发表意见,市民当中占了8.4%。关于日本入常的问题,市民当中54.3%的人认为中国政府应该反对,学生反对的是71%;认为应该有条件支持的是,学生占了25.9%。

  [李玉:]80年代,对日本的总体印象基本上是正面的,日本中日关系良好的居多数,9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后围绕历史问题、领土争端的问题,中日关系恶化。这次调查恰恰印证的中日关系的现状,同时这样的现状必然产生了这样的结果。

  [李玉:]第二个大问题,就是理性认识的存在。尽管调查显示中国民众对日本的印象相当的负面,对中日关系没有抱乐观的态度,这并不支持中国民众对日的看法情绪化和非理性化的看法。舆论调查表明,中国许多看法还是相当的理性。首先是中日关系重要性的认识。有一半人认为中日关系至少仅次于对美国的关系。其中90.8%的认为高于其他国家的认识。

  [李玉:]下面一个就是关于中日经济关系,65%的市民和69%的学生认为经济关系是双方的收益。关于抵制日货的问题,我们主要是通过中国民众对日本产品接受的态度进行分析,在市民调查当中,非常不接受或者是不太接受日本产品的人占了13.5%,比较接受或者是非常接受日本产品占了64%,这说明市民当中大部分还是接受日本产品。学生的调查当中,非常不接受的是8.3%。关于地区合作,有95%的市民和74%学生支持两国在环境、卫生、安全等地区的合作。

  [李玉:]关于钓鱼岛领土争端问题,大学生中,第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对方不挑衅可以共同开发的,占了35.8%;认为应该根据国际法加以解决的,占了35.3%;最后一种看法,认为应该采取主动登岛等措施的占了24.6%。关于涉 日 游 行,市民的调查结果,第一种认为责任是在日方,占了30.1%;认为游行不得已但不支持对日本和企业采取极端行为的,占了20.9%;第三种虽然认为责任在日方但游行不妥的,占了19.7%。

  [李玉:]关于北京到上海之间的高速铁路应该选择哪个国家的技术?56.5%认为应该选择法国和德国的技术。为什么要选择德法的技术呢?63.1%的人认为技术设备是否安全先进是第一位考虑,而考虑到情感因素的只占28.8%。通过以上我们对第二个问题理性的认识,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第一,中国民众对于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性一直抱有肯定的态度,同时两国在地区的合作反映了存在于中国民众中的从长远和未来考虑的大局观。第二,中国民众对于中日关系的看法一直是以正面为主,绝大多数认为经济交流会带来双赢,这种思想反应了民众的物质利益观。

  [李玉:]通过对使用日本产品的调查现实,民众对抵押日货的调查并不热烈。同时民众对极端反 日 行 为并不支持或是有条件支持,对主动登岛措施行为支持的只占少数。因此我们注意到这样一点,我们注意到消极负面非理性因素的同时,更要看到积极正面的理性认识,要看到这种积极的因素将给中是关系带来希望和正面的影响。为此我们要努力发挥理性思维的作用,用它来引导和化解情绪化和非理性因素,从而有效推进两国民间交流的扩大,进而推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李玉:]第三个结果,就是信息交流与相互了解。中国民众在信息的获得和日本人的交流方面,我们应该注意到下面几点:第一就是中国人了解日本,或者是中日关系的信息从什么方面得到?一共问了七项,回答是七项。第一项主要是依靠中国的新闻媒体,市民占了90.4%,大学生占了95.9%;第二个是依靠中国的教科书、书籍和影视作品,市民当中占了54%,大学生占了71.7%;依靠他人介绍,市民占了50.9%,大学生占了40.7%。与日本人有过直接交流的占了8%,不曾结识过日本人的有53.3%。市民调查的结果是不曾结识日本的占了58.6%,有一般朋友关系的占了3.2%,有密切日本朋友的占了1.5%。也就是说市民当中的82.6%,学生当中的53.3不曾接触过日本人。市民当中没有去过日本的占了98.6%,学生当中没有去过日本的占了98%,去过日本的只占2%。

  [李玉:]下面我们看一下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六个城市的调查,对各类日本人都知道很少的占了35.2%,对中国城市居民知道最多人是歌星、

  影星、体育明星,其次是政府人员或者是作品的作者。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是,小说影视动画片的人物占了38.2%,歌星、影星占了16%。对于“当前日本的主要社会思潮是民族主义、国家主义还是军国主义”这个问题,学生当中认为民族主义的是77.3%。市民当中认为民族主义的是49%,国家主义的是34%。我们通过调查可以发现,76.8%的市民和81%的学生认为民间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当中60.2%的人通过互联网了解日本,市民当中有83.7%的人通过电视了解日本。

  [李玉:]通过以上这些调查,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说,中国民众由于了解的渠道有限,加上与日本人的直接接触很少,所以对日本的了解是初步和有限的。这不利于对日本的初步了解和深入理解。应该说两国民众的相互了解十分重要,因为只有相互了解的不断深入,才能使相互认识更加全面和客观。而扩大交流和加强信息沟通则是加强相互了解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努力扩大信息交流渠道,推进媒体报道的深入全面和客观,并切实有效地推动民间的交流,使两国民众有更多的交流,进一步加深了解和理解。这将有利于相互关系的恶化,促进中日关系的改善。

  [李玉:]我做一个简单的结论,第一,中日关系的现状——两国相互舆论的恶化。第二,中日关系的希望——理性认识的存在。第三,中日关系改善的途径——加强交流,增进了解。谢谢大家!

  [中国日报网站总裁 张平:]

谢谢李玉老师做的中日关系中方的舆论报告。下面中日双方各出一个代表对本次的舆论报告进行评论。首先请日本经济研究中心会长、日本经济新闻社评论顾问小岛明先生对日方的报告做评论。

  [小岛明:]大家好!听了刚才二位先生的报告,我也是非常严肃地看待这个问题。中日两国相互都是非常重要的,而现在这个调查的现实对大家来说都是不小的打击,但是对于今后的课题、面临的问题和使命,通过两国的调查,大家都有了同样的认识。应该说,媒体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今天在座的各位当中也有很多年轻的从事媒体的人员,今天大家都会得到一个认识,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大家得到了这样一个共识。而且,对双方来说也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小岛明:]最近的中日关系,并不仅仅是日本与中国,而且整个亚洲和世界都非常担心这种关系的发展。就像刚才大家所提到的,日中经济在亚洲所在的份额越来越大,占到了70%。21世纪的亚洲,如果日中关系没有很好的改善的话,亚洲的未来是很值得担心的。日本与中国的关系已经不仅仅是两国之间的关系,它会对整个地区关系带来影响,而且在全球化的环境当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所以我们应该在这样一个认识的前提之下,考虑日中之间的关系该如何建立的问题。[小岛明:]日中之间应该各自明确自己的责任,发挥自己的作用。两国之间的对立紧张关系,将会使我们丧失在亚洲21世纪面临的很多机遇。在冷战结束以后,中国也受到很多国家的批评,但日本是最早与中国保持关系的国家。在1992年,日本天皇访问了中国,对中国造成的伤害,我们表示抱歉。在1995年,村山富市首相也发表了讲话。

  [小岛明:]大家知道,小泉首相每年都参拜靖国神社,受到中国的严厉批评,这件事情在国内也遭到了批评。历任议会议长等都指出这种行为严重损伤了两国关系,希望停止这样的参拜。但是今年小泉是没有去参拜的,在8月15号还发表了谈话,谈话内容的基调也是跟村山富市讲话同样的,对于殖民统治方面给亚洲带来的灾难也表示了深深的反省,并且特别点到了中国。

  [小岛明:]日本国内的舆论就现在的日中不良关系方面已经起到了作用,并且使这个关系朝着一个修复的方向发展,我们期待着它的发展。刚才在报告当中提到了舆论调查,不光是日本的,还有中国的,对于现在的不好关系,包括游行的问题,有很多人指责是在各自国家,政府自己。现在的这种现状是非常不令人满意的,而且很多人都认为,这个关系必须要改善。应该说,任何一个国家追求自己国家的利益都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个利益应该是长期利益,并且是可持续的利益,才是真正的国家利益;而且应该是与其他国家能够共同分享的利益,才可能是一个真正长期的国家利益。

  [小岛明:]从这个角度出发,刚才工藤先生也谈到,在能源、环保等领域我们存在着很大的合作潜力。在舆论调查当中也反映了这一点。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产油国。但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演变为纯石油进口国。在日本、韩国基本上没有石油资源,是进口大国。印尼是大的产油国,胆去年也是变成了纯石油进口国。对于亚洲地区来说,整个石油资源非常严峻,必须要依赖于中东的石油。中国以及日本,外汇储备很高,购买力很强。但是,以石油为中心的能源,如果不能确保的话,对于中国、日本,或者是对于亚洲整体,对于整个全球来说都是非常危险的一个因素。

  [小岛明:]即使中国能够买到高价石油,但是按照现在的经济增长方式来说,经济、社会以及政治方面都会带来严峻的环境保护问题等等,我们都对此表示非常担心。各国非常期待着中国能够有一个稳定的、长期的发展。所以,为了确保可持续增长的发展,中国、日本以及亚洲各国在能源、环保方面进行合作。

  [小岛明:]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曾经面临了非常严峻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环境污染等等这样一些社会问题,并且发展成为了政治问题。之后通过努力,推出了很多改善环境的措施、产品。应该说,日本曾经经历过的苦涩经历、教训,我们非常希望能够与中国进行共享,或者是与亚洲进行共享。这一点非常重要。日本与中国必须避免仅仅为了短期的国家利益而引发战争的情况。

  [小岛明:]日本与中国在经济领域,比起其他任何国家来说都是有着更为密切的合作关系。在产业界大家这是一个共同的看法。不管感情上怎么说,怎么去想,这种合作的可能性还是非常非常大的。而且未来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能源、环境领域,尤为突出。希望以中日两国为中心,探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前景。应该说,这是21世纪非常积极的一种探讨。

  [小岛明:]我自己也在日本从事了40多年媒体的工作,我也是一边反省,一边对大家和对我进行总结的。对于两国之间对对方的批评,如果不是以事实为依据的话,会带来非常大的误解,并且会引起感情上的问题,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21世纪的发展,必须要避免这样的问题。如果是一个岛,每一个人都用黑线来描述它的话,那么这个岛过不了多久就变成了一个黑色的岛。赵先生曾经提到,媒体必须以比较公正、平衡的观点来报道事实。对于这一点,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理解,从我自己进行多年的反省来说,媒体正在不断地变化。

  [小岛明:]我们现在比较担心网络媒体。因为某一个个人通过网络可以发挥非常大的作用。比如说今天采访的各个媒体记者,对他们的报道,社会上可能会有很多监督,他会承担很大的责任,社会会对它进行有效的监督。但是如果一个个人,在网上故意进行这方面渲染的话就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必须要进行严格的惩罚。

  [小岛明:]应该说21世纪亚洲的增长希望非常巨大,是充满希望的世纪,这些不仅仅是单纯的两国之间的关系,这是我对整体的结论。以上是我的发言,谢谢!

  [中国日报网站总裁 张平:]按照大会的安排,最后一个发言的应该是由我来做关于中方舆论调查点评。在我做最后一个发言之前,有几个事情需要说一下。关于本次舆论调查的数据问题,很多人拿到数据的时候觉得统计方面有一些误差,这是我们统计上的误差问题,在座媒体的记者,如果想要发表我们最后统计数据的话,请跟我们进行联系。[张平:]接下来由我进行对于中日舆论调查报告的点评。我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关于本次舆论调查的作用。在中日两国进行的同步舆论调查是本次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舆论调查本身就是中日民间交流的一个重要成果,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我们相信中日间这些同步舆论调查必将成为增进中日两国之间相互了解的重要渠道。从今年的舆论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日两国人民对彼此的亲近感在进一步降低,中日关系处于低迷的局面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张平:]但是有一点,可以令所有关心中日关系的人士感到欣慰,调查结果显示多数中国人和日本人都认识到中日关系非常重要。尤其在日本,有近80%的被调查者认为,中日关系对现在和将来的日本都很重要。这个数据能给中日关系的改善带来期望,因为民众对于中日关系对本国重要性的广泛认识,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两国关系进一步走向恶化。

  [张平:]陈会长提到,中日两国要互相尊重。而实现相互尊重的前提就是在于理性。理性的思维方式依旧是中日两国大多数民众看待中日之间各种问题的主流。此外,两国的民众强调广泛开展中日民间交流的重要性。关于民间多层次多样的交流,在日方有近80%的认识显得非常重要。此影响也波及到两国政府间的关系,他们的交流可以弥补政府领域交流的缺陷和滞后,并成为解决中日关系的另一途径。上述结果一方面反映了两国关系发展的理性认识,同时也是一个进行交流的平台。

  [张平:]第二个就是媒体意识。今天所有代表都提到了媒体改善中日关系的重要性。中国日报社从事中国和国际交流的媒体,也是基于这个愿望促进中国跟世界、中国跟日本的交流,本着这个愿望我们举办了此次中日关系研讨会。我只想提一点,每当中日关系出现重大问题的时候,或者是出现重大事件的时候,中日两国间的媒体应该起到一个稳压器的作用,而不应该推波助澜。中日媒体应该为加强中日民间的交流起到积极作用。

  [张平:]第三点,我们和言论NPO合作组织达成这样一个共识,那就是中日关系现在正在处于一个非常严峻的时期,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有必要启动一个面向中日关系未来,面向亚洲关系未来的新机制。有必要在中日之间建立一个新型的磋商网络,这种网络不应该只局限于传统的政府间交流,而应该把所有致力于开拓中日关系新未来的有识之士集中在一起。我们相信,只有开展改善中日关系的新活动,才能带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我们希望为构筑中日关系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

  [张平:]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合则两者俱赢,斗则俱伤,友好合作才是符合两国根本利益的选择。中日邦交正常化恰恰是以民促官的重大成果。在两国关系面临的今天,民间交流必将为两国关系开创出一个新的道路。

  我们是本着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强大使命感走到一起来的。这将是一条曲折的道路,这是我们跟日本方面都认识到的。但同时,也是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最重要的是,我们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我们期待着今天下午和大家一块共同讨论。我的讲话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上一页] [1] [2]

  相关专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