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潇湘晨报:为了偶像15岁的生命如此枯萎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4日19:59 潇湘晨报

  作者:晓宇

  曾依15岁的生命,停在了北京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她行将枯竭的生命,最后枯萎在茫茫人海。一个曾经青春与曾经明媚的生命,停在了15岁,再也长不大了。请原谅,我在一个15岁的生命之前加上曾经;也请所有的人原谅,一个15岁的生命没有意识地不告而别。

  这一天,一个生命几乎没有经过什么样的反抗与挣扎就静静地去了;这一天,除了心痛之外,不明白究竟是这个世界抛弃了你,还是你抛弃了这个世界。我们再也听不到一个回答,也许15岁的你终究不会回答,我们不懂,为什么一次减肥会付出死亡的代价?我们不懂,为什么你15岁并没有经历重大挫折的生命会脆弱如此?

  就在昨日凌晨,让我们感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是:一个天真与弱小的生命,她离去时只有可怜的25公斤,只有15岁,只在离家出走不到10天之后。让我们再一次穿透迷蒙的泪眼,让我们再一次穿透悲伤的黑暗,向这逝去的生命轻轻地问:孩子,这究竟是怎么了?

  一年前的曾依,“她是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在整个年级也是排名前几名的学生”,她的班主任任萍老师介绍,曾依平时在家里喜欢看书,听音乐,练二胡,并且二胡过了十级。她很喜欢孙燕姿的歌,班上搞活动都是她牵头。这样一个健康而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只因为要追求偶像“瘦瘦的、娇小无比”的形象,开始

减肥,自此患上神经性厌食症,再到郁郁寡欢,再到离家出走,心结越来越重,终至无可挽回。

  孩子啊,瘦了可以再胖,可现在,我们到何处去为你招魂?

  曾依之死,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偶像崇拜,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为伊消得人憔悴”,却是由偶像崇拜而始。在我们这个时代,由于铺天盖地的流行文化,整整一代人的精神,其实离不开商业强势包装出来的美。首先是商业价值的美的强迫式的推销,使这一代人无可选择,只能自我强迫式地接受,然后又自我强迫式地适应与模仿。像曾依这样的孩子,她们有对流行文化说不的辨别能力吗?值得悲痛的是,她们在不能辨别时就只有接受,这也正是她们内心的孤独所在。

  可以说,曾依15岁的生命是孤独的,她也死在了孤独之中,尽管这并不是她情愿的,尽管她并没有努力去改变什么。这个时代,我们自然不能视流行文化为洪水猛兽,但在流行文化覆盖所有美的价值时,我们是否告诉过我们的孩子对流行文化价值的颠覆;我们是否告诉过他们,这个世界之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美;我们是否跟他们说过,除了流行所灌输的美之外,自然是更大的美,健康是最好的美,快乐地生活与追求是最真的美。

  使我对曾依之死尤其痛心的是,她曾为喜欢的“超女”被淘汰而伤心地哭过,但却没有为自己的憔悴与活力的丧失而哭泣过,孩子,你为何就不为自己流泪?面对整整一代人,我想说的是:人的意识的自觉,首先是个体人格意识的自觉,而不是大众偶像意识的自觉。

  由自我强迫式的美的价值的认同,到自我强迫式的节食减肥,再到自我强迫式的厌食,这一切都源于自我强迫的精神迷魂。可在这一个过程中,我们还是让她从一个无助走向了另一个无助。曾依的减肥,肯定是一个失败,对她个人而言,骨瘦如柴,她也没有找到她所要的美,反而成了病态,于是,她只有选择忧郁。她不知道该向谁去说:我是孤独的。也没有谁去告诉她,该怎样幸福快乐地生活。她不承认一种病态,她也不接受一种病态,于是一听说到

医院治疗,她就选择了离家出走,她仍然是孤独的。这时候,她找不到偶像,也找不到生活中的精神依靠,就任由自己迷失了。

  在曾依之死面前,我们真正了解孤独吗?我们真正了解一代人的成长吗?也许我们担忧这一代的孩子太多,也许我们了解这一代的孩子太少。面对曾依之死,我们应该告诉所有的孩子,怎样独立地活着,又怎样从生活中不断汲取生命的力量。

  痛曾依,不是痛一个人,而是痛所有成长的孤独,痛他们怎样陷入孤独无依的境地。所有人类,都曾经是无助的孩子,而我们终究要从生活中获取力量。(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