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方周末专题 > 正文

神秘部队的激情司令杨业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5日11:24 南方周末

  他曾率领一支神秘的导弹部队,他清廉得近乎倔强。病逝后,他被誉为我军新型指挥员的杰出代表神秘部队的激情司令 ——杨业功

  □本报记者师欣

  他很倔强,他不会让身边的每个人都喜欢,但是他却赢得了每个人的敬重。“他”是
杨业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某基地司令员,他是一位共和国军队的将军。

  2004年7月2日因患十二指肠腺瘤癌病逝,享年59岁。一年后,8月12日,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京接见杨业功先进事迹报告团时指出,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典范,是我军新型指挥员的杰出代表。

  “据了解,杨业功是建国以来我军宣传的职务、规格最高,力度最大的典型人物。”一位军队的宣传干部告诉记者。

  历数几十年来,解放军涌现出的英模代表——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苏宁,李向群……他们的共通性,都是普通的战士或军官。这一次与众不同,中央媒体公开报道文章——《一个导弹司令和一个大国的标志》,已为其做出最准确的注脚。

  “时代需要英雄;人活着需要一点精神。”

  杨业功是一位个头不高、面容平和的司令,他领导着一支神秘的部队。

  岳飞早期写过一首词《满江红》:“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杨司令不止一次地苦练书法“锐旅雄师” 四个字,并对部下表达,“希望有一天,自己能像岳飞一样,在祖国人民需要的时候,精忠报国。”

  置身于和平年代,这份军人铮铮豪情听起来有些突兀。但是,对一个直接参与组建了全军第一个新型导弹旅的司令来说,却发自肺腑。

  平静湖面之下,不代表没有波涛汹涌。作为军人,“永远没有和平时期,只有战争准备时期。”跟随杨司令转战大江南北20多年的基地参谋长高津深谙司令之教导,他说:“杨司令这个典型,一旦脱离了时代背景就无法产生。在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和精神,放到我们这个背景来看,再自然不过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海湾战争之后,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迅猛发展。党中央、中央军委审时度势,及时制定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赋予了第二炮兵新的历史任务。其中一点就是组建新型导弹部队。任务逐级部署下去,从零开始到培养出完全具备作战能力的新型军队,杨业功肩上被压了重担。时间紧,要求高,部队组建,装备试验,战场建设完全都是同步进行。

  猪圈当饭台,鸡窝当连部,新型导弹旅要一边组建营区,一边训练演习。“杨司令工作异常繁忙,他的能力和素质也得到了充分展现。”

  而务实和对细节的关注使每个阵地的位置都准确无误印在杨业功的脑海里。一次会议上,幻灯片放出一幅军事地图,杨司令即刻做出纠正,“××阵地在路南,而不是路北。”

  “以一个什么状态理解我们的任务。”高津从杨司令那里感受得很深刻。“作为指挥员,他对理想信念的追求显得更执著,更强烈。”

  什么理想信念?“当然是朝着打得赢的目标努力!”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党中央、中央军委命令二炮向东海、南海预定海域进行导弹发射训练。杨司令奉命负责阵地勘选、发射方案拟定和现场组织指挥,他是这次重大任务的一线指挥员。最后出色地完成了6发6中的好成绩。这期间,出现了突发故障,他果断决定启用备份发射架接替,而没有延误时间,避免了失误。“没有我们细而又细、卓有成效的军事准备,就没有今天的和平之旅。”高津补充道。

  杨司令作为基地一把手,为第一个导弹旅作出过什么贡献,带来什么理念?记者和网友们曾经多次询问高津。

  “其实中国需要雄韬伟略的战略家,更需要不折不扣的执行者。”高津回答巧妙而实在,“杨司令对军委总部和二炮指示精神、决策意图,是身体力行地实践,只争朝夕地落实。而在具体工作中,他又发挥了个人的聪明才智。”

  “理解贯彻得更好,这才是科学发展精神。他做到了亲知,深知,真知。”

  司令最引以为豪的就是自己当兵的素养,这份素养也影响着周遭的人。基地门诊部年轻的医生张海峰,以前只是视入伍为谋生手段。2002年他随同司令执行一场发射演习,因当地海拔高,环境差,司令员出现心衰合并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张医生建议尽快入住当地医院,司令执意不肯,“这是我的部队发射,一定要去!”

  当夜发射成功后,凌晨12点左右,司令开始讲话。在一片茫茫戈壁滩上,风很大,很冷,所有战士都站在那里。“ 司令个子不高,但显得雄赳赳气昂昂,声音非常洪亮,根本看不出他生病。”张医生说,“在那个场景下,一切私心杂念都没有了,只有热血沸腾。我从他身上感受到现代人所没有的激情和豪气。”那天,司令整整讲了40分钟。

  张海峰跟随司令4年,“两句话可以总结一切感受,”小伙子充满敬重地说道,“时代需要英雄;人活着需要一点精神。”

  为官之本:廉洁则名

  “哪怕是收下部下一分钱,腰杆子就不硬了。哪个贪官能打胜仗?”

  喜爱古诗词的杨司令,改写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惟吾德馨。”

  他为官之道,在基地则是有目共睹。

  2003年,杨业功在病床上完成了他最后的述职报告,公开了家底:“我家四口人都拿工资,我的月收入3000 多元,家庭月收入6000多元,总存款年年上升,已经达到30万元,属于较高收入水平的小康家庭。乘车、医疗公家保障,吃饭、住房自己掏钱,不喜欢别人送,钱够用就行,多了是个累赘。”

  高津参谋长后来谈起此事时很平静,“一看这个就符合杨司令真实坦荡的为人。”英雄在常人眼中都有其不寻常、特立独行的一面。基地都知道杨司令的规矩——禁酒,减菜,少陪同。“哪怕是收下部下一分钱,腰杆子就不硬了。哪个贪官能打胜仗?”

  自律不仅对外,也体现在对内上。

  杨司令家风淳朴,从他儿子身上便可以感受到。司令的独生子杨波涛丝毫看不出半点高干子弟的迹象,言谈之中,感觉他非常低调,甚至显得内向而羞涩。在他记忆里,和父亲的交流非常有限。父子俩碰到一起,常常就是那几句话:“干得怎么样啊?”“挺好。”“记着要尊重领导,好好工作。”

  杨波涛也是一名军人,就在杨业功所领导基地下属的基层部队工作。有一年春节前,司令刚好下基层慰问,其中最后一站就是到儿子所在地。“春节火车票不好买,你顺便把儿子捎回来。”老伴嘱咐他。

  等司令回到家,饭菜摆好了,老伴却不见儿子的踪影,很生气。杨司令的解释是:“本来是去基层慰问,带儿子回来,别人怎么看?岂不成了专接儿子嘛。这个也用,那个也用,公车都变成了私车。”

  儿媳妇佟欣是基地医院的医生,她告诉记者,自己嫁到杨家前,就听外面传言:司令家买卫生纸都要开发票。结婚后却发现恰恰相反。“我们是在众人眼光关注下完全暴露的家庭,爸爸把家产公布很正常,这个家对外人没有秘密可言。爸爸常说,清清白白做好工作,你们私下不要打着我的旗号办事。”

  杨司令的家乡在湖北应城的农村,家境贫寒,下有二弟一妹。“其中就我三叔没有工作。”杨波涛告诉记者,他的三叔曾经在基地招待所学习烹饪,杨司令想让他学门手艺后回家开个小铺。后来,三叔不想走,希望留下来。司令坚决不同意,当时他还在北京阅兵时,兄弟两个人就在电话里吵得很凶,弟弟最终还是回了农村。

  前些年,司令的高中母校举办校庆,向他募捐,原以为他当司令,可以从公款中拿出这笔钱。司令的回复是:“部队是有钱,但我一分钱也不能挪用。”最终还是以个人名义捐出了1万元。

  “只有把自己形象看得很重的人,才会更珍惜晚节,司令完全是自然而然地去做。这是他为人做事最基本准则,而不是有意约束自己。”高津强调,“由于长期处于和平年代,杨司令保持了很好的个人品质。贫困农民的孩子很多,是有的领导变质,但他却没有忘本。”

  张海峰医生大学毕业刚分到部队时,对基地印象是——“纪律严明,生活单调,首长不好接近。”他初次和杨业功司令见面,就有了一番“较量”。当时,张医生不知道司令刚刚安装了心脏起搏器,司令让小张听听,张医生在心脏二间半听到一种奇怪的杂音。“听出啥?”首长问。“没有。”再听一遍,首长再问,张医生还是没敢讲真话。司令自己拿过听诊器,听后大笑,说道:“这是起搏器导线穿过二间半,碰撞后发出的咔咔声。”张医生顿时化解了紧张,“原来首长不像脑海中那种只会在战场上摸爬滚打,知识丰富,很生活化和平易近人。”

  因为司令身体不好,每次外出执行任务,组织上都安排张医生陪同,他既要拎自己的皮箱,还要拎着医药器材。“有时候,司令就会帮我拎。要知道他和我父亲同年,又是领导我的最高首长啊!”

  “他的简朴永远超乎你的现象。”张海峰感慨道,每次跟着司令到大城市出差,有的规格很高,“我都想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但是他没有司令总是降低接待标准。”张医生告诉记者,“我常问他,攒下的钱有什么用?我省一分钱,部队就可以多买一份装备。”

  为人之趣:君子九思

  “杨司令知识非常丰富,对人也非常好。”张海峰形容其就是个“儒将”。

  据介绍,杨司令对工作极端认真的同时,又喜欢开玩笑。“他的严肃和幽默往往没有过渡。”高津回忆道。在基地,司令喊人名常常使用压缩法,人家三个字的名,司令只喊前两个字。结果出现了重名,司令就自创,给人家起个新名。

  有一年元旦前夕,他患颈椎病,身子不能动,被抬到医院。护士询问基本信息,问到年龄时,司令躺着床上嘟囔:今天四十几,明天四十几。老伴埋怨他,都啥时候还开玩笑。

  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后岁月,等前来探望的人都离开病房,剩下一家四口的时候,司令就给家人们讲笑话。全家4个人,常年分散在4个地方工作,团聚的时光很少。只有司令生病住院时,一家人才踏实地朝夕相处了几个月。妻子杨玉珍至今思念丈夫,想到的都是一家四口过春节的情景,“放炮吃团圆饭,最开心。”

  这对结婚32年的夫妻,在漫长的时光中,聚少离多。当年惟一的儿子波涛出生时,司令都没有赶回来,转年回到家,儿子已经会笑了。结婚7年后,妻子才带着儿子随军,但是杨司令经常出差不在家。1999年他参加50年国庆阅兵仪式时,就长达半年没回来。

  “老杨直到走前,从没做过一顿饭。”妻子杨玉珍说道,“但是他心却很细。”看到妻子从锅里端盘子,手烫,司令转天就买回一个八爪钩子;每次出差开会回来,他总是顺势先到菜市场买回一篮子的蔬菜。

  “随军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给他缝过领章。”老伴说到此,眼圈即刻红起来。过去在部队军服换装之前,一直要自己绣领章。“他嫌我缝得不好,都是自己缝”。

  除了工作,杨司令平日里最喜欢写书法、读书。他给自己起了一个斋名——九思斋,意为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杨司令有句口头禅是——“没文化”,有时候他批评部下做得不好的时候,也是如此表达。他送给调离基地,提升到兄弟单位当主管的战友杨立顺的礼物,是一幅对联:立志读遍天下书,顺势做好人间事。57岁那年,杨司令又在周围一片诧异之下,选择上军事科学院的在职研究生,专业是作战指挥。

  平日里,每天中午饭后,休息之前,他总是抓紧时间练习毛笔字。“在写书法上,爸爸毅力很强。”儿子杨波涛说道,“学习任何技能,他都能达到比普通人高一层次的阶段。”

  学习电脑就是最好的例子。五十多岁,司令开始学习电脑,从五笔字型

输入法开始。他独创了五笔字型口诀,重新编排之后,既简单又好记,现在基地不少人都在使用这种方法。

  基本操作学会后,他又开始研究图片扫描制作。司令的母亲过80岁大寿,他专门制作了一幅具有纪念意义的合成图片,背景就是基地院子里的一片竹子。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杨业功自己制作的 “学习书法必备”(第5版32开)的本子,又诧异又惊叹。惊叹于本子手工制作的细致,诧异于一个导弹司令的心境。

  司令把用剩的活页纸裁好后,正反面都打印有书法常用句联诗文,排版格式非常整齐。其中既有摘抄,也有个人创作,包括诗词、歌曲,现在基地的“军歌”就是司令自己创作的。生活与工作往往相辅相成,正因为有了工作上近乎苛刻的认真,才有生活中这份细致的执著。

  “其实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对我父亲充满敬佩。住院以后,几乎每天都有人来看望他,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体会到他身上巨大的人格魅力。”杨业功的儿子这么评价他。

  这是怎样的魅力?跟随司令四年,年轻的军医张海峰回答:“他把军人的使命当成毕生的追求,他全部心思都放在对理想的追随上,这份理想就是作为导弹司令,历史赋予他的使命。我希望这能给现代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激起一份涟漪。”

  “这个人的确是一本书,可惜我刚翻开扉页,书就彻底翻过去啦,我感到非常遗憾。”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