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潇湘晨报:曾依之死源于我们对她的放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5日16:58 潇湘晨报

  作者:杨耕身

  曾依,曾依,“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这可真是吊诡啊!连日以来,曾依这个名字,就像一个悲怆的隐喻,最终将我们的情绪导向了崩溃与坍塌。当22日晚,这名年仅15岁的小女孩在北京永远地合上眼睛,她的梦,她的美丽,她的生命,也就永远地折断了翅膀,终止了短暂的飞行。透过仍嫌单薄的新闻报道,我们现在仅能看到的,是她在孤独中“绕
树三匝”的痕迹。她最终没有找到可以栖落的那一枝。

  家庭没有成为这样的“一枝”。不幸的家庭也是相似的。从扒机少年,到形形色色的问题少年,哪一个孩子的背后,不存在类似的家庭问题?尽管我们无从知道,在得知女儿去世的消息之后,曾母在悲痛欲绝中念叨着“妈妈对不起你……”之时,到底暗含着一些怎样的“对不起”;而当曾父后悔地说出“到现在为止,孩子怎么想的,我们还是不知道”之时,我们也同样茫然。但当作为至亲之人的父母都难以接近一个孩子的孤独之时,当亲情之力都无法抗衡一个小女孩的瘦身意志之时,当她最终弃家而走之时,我们的确需要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到底应当具有怎样的使命与责任?——尽管我们已不忍心,再往已经失去女儿的曾父曾母身上加诸任何责备。

  教育也没有成为这样的“一枝”。包括曾依在内的大多数孩子的事实,让我们已经毫不怀疑,教育从来没有试图为培养孩子们健全的人格和心智而准备得更充分。正如曾依的班主任老师所说,曾依曾经是班上成绩最好的学生,平时喜欢看书,听音乐,二胡演奏过了十级,班上搞活动都是她牵头。但今天看来,这些都有什么意义?它既没能抵挡住大众娱乐文化的轻轻一击,更没能让她在面对“瘦身幻像”之时有丝毫的招架之功。而更重要的是,为什么一个在老师眼中如此优秀的孩子,却同时有着如此脆弱的心志?难道,这仅仅是教育者看法的偏差?

  我们的社会,更没能成为可以令曾依栖落的“一枝”。“我要好好努力,争取做一个健康的好女孩……”这是曾依写在7月25日的日记,日记在离家出走的那天戛然而止。当然,也是在她步入所谓“社会”之时戛然而止。“社会”不仅让她难以继续经营她在日记里的小小的天地,也让她做一个“健康的好女孩”的愿望永远停留在纸上:曾依13日从姑姑家出走即被人贩子拐骗控制。她被带到了北京,被逼在火车站跪地乞讨。到了晚上,她就铺个席子睡在天桥底下。她连续4天没有吃东西。

  在曾依死去的地方,我们固然可以从家庭、教育的两根软弱的枝条去寻找原因,但并不能回答为什么社会对于一个小女孩必然意味着“陷阱”这样的问题。在人海当中,一个形销骨立、四顾茫然的小女孩,为何没有引起正义职业者、而只是引起了人贩子的注意?在人来人往的大都市里,一个被人公然地劫持或控制的小女孩,一个睡在天桥底下、奄奄一息的小乞丐,为何这么久都无人察觉,也得不到救助?

  曾依之死,非死于追星,非死于瘦身,亦非死于离家出走,而是死于一连串的救济乏力——救济或者拯救,不独是在曾依流向社会之后;当她将自己锁进孤独,锁进神经性厌食症以及抑郁症之时,家庭或教育及时的警醒和疏导,都是一种珍贵的救济。但在她撒手的地方,我们甚至没有看到一根可以救命的稻草。在“绕树三匝,无枝可依”之后,曾依对生命的放弃,源于我们对她的放弃。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