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济南时报:让地大物博退出教科书意义有多大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03:36 舜网-济南时报

  作者:曹林

  在近日上海市政协召开的一次关于“节约型社会”的讨论会上,政协委员沈思呼吁“地大物博”应退出教科书。他说,“中小学教材一说到中国就是‘地大物博’,我看早就该改成‘地大物不博’。”他表示:中国现在资源非常紧缺,必须从娃娃抓起,让他们从小就养成珍惜资源、节约利用的理念(8月25日新华社)。

  让“地大物博”退出教科书真的能带来沈委员所说的那些社会效益吗?

  先看看,教材中“地大物博”的国情描述有没有产生浪费资源的不良暗示,笔者认为这完全是一种假想。我们要注意这样一个现实,一般语境中,“地大物博”是与“人口众多”连在一起说的。“人口众多”已经暗含了“人均资源拥有量很斜的意味,相信孩子读书时不会只看前半句的。

  我国一直在把计划生育当作基本国策——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呢?因为“人口众多”已造成“资源紧张”,从孩童到成人,这应该已形成共识。可以说,“计划生育”的理念和实践对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远比“地大物博”产生的虚荣和暗示要强得多。

  再看,把“地大物博”从教材中删除似乎隐含着这样一种判断,即现实中的浪费很大程度上是由“地大物博”的教材暗示造成的——这也是一种臆断,环顾现实可以知道,对资源使用最大的破坏,绝不是来自平民,而是源于一些有权者的失误决策,一些有钱人的铺张炫耀……在“限制

小排量汽车”的公共政策下,在一个个失误的浩大工程下,再博的物也会败光!

  我们的教科书中缺少关于“诚信”的说教吗?一点不缺,可为何社会的信任度如此之低,欺诈如此横行?我们的教科书中缺少“廉洁”的教育吗?也不缺,可腐败还是像癌症一样蔓延在官场!如果社会缺少一个节约资源的整体性制度,即使将教材写满“地大物不博”,也没有任何用处。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