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特区重新布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1日14:01 中国新闻周刊 | |
在深圳特区成立25周年之际,中央开始对改革试验区重新布局 ★ 本刊记者/杨中旭 8月26日,深圳特区成立25周年。“深圳向何处去”再次成为官学两界关注的话题。 据本刊了解,今年6月2日刚刚当选的深圳市长许宗衡,当月即来到北京,就深圳申请“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一事,继续向掌握“十一五规划”大权的国家发改委展开斡旋。深圳申请的核心内容,除了要求对体制改革拥有“先行权”外,还包括“深港一体化”设想。 在向 国家发改委申请“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报名时间表中,深圳排名第一。但是,最早获得批准的却是上海。6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上海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8月23日,天津滨海新区管委会主任皮黔生透露,该区的“先行先试”已经开始。 消息人士说,在国家发改委正在制定的“ 十一五规划”中,类似的新区或许有8个之多。除了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深圳,还包括东北、中部、西南等地区的其他5个城市或地区。此前有媒体评论说,深圳、浦东、滨海3个体制改革先行区域,将给中国经济的3个领头羊——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注入新的活力。现在看来,设想可能更为宏大,“试验区”由南方4特区,扩展至沿海一线,进而深入中国腹地。而另一方面,改革重心也发生了变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石小敏说,“此前深圳是以开放拉动改革,现在走体制创新之路,浦东、滨海,莫不如此”。 深圳求变 80年代,在仍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中国,当时的深圳成为一块“飞地”,它可以试行一些带有“市场性质”的新事物。同期成为特区的,还包括厦门、珠海和汕头。但25年之后,在改革方面活跃至今的只剩下了深圳。 25年来能一直为全国所瞩目,是因为深圳诸多的“中国首创”。上世纪80年代,深圳率先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尽管当时曾遭到诸多非议,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深圳口号”渐入人心。 邓小平南巡之后,深圳改革开始“系统升级”。随着华为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崛起,此时之深圳,已非过往10年靠“三来一补”挣钱的深圳。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国内数以千计的开发区受到冲击,而深圳无恙。此后,“产业升级换代”开始成为很多地方领导的常用词汇。 “在这方面深圳功不可没,它的确起到了特区应有的作用”,石小敏说。 同时,深圳还在口岸体制改革、自销行政审批权、财政采购制度和执法队伍统一等体制创新方面走在全国的前面。 然而,深圳的优势并非终身制的。在濒临香港的地理优势以及政策优势开始递减之时,为长远计,深圳开始试行更深层次的体制变革。其中,政府的“行政三分”变革最受关注,但后来却被广泛认为是“叠床架屋”。 “实际上,‘行政三分’改革的深层次背景,是深圳担心 ‘被抛弃’”。一位深圳媒体的资深编辑说,因此他们急切地推动体制创新。 2002年底,一篇名为《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网文在当地乃至全国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时任深圳市长的 于幼军还专门与文章作者展开了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对话。当时的背景是,深市与沪市在主板之争中已显下风,2000年深市停止新股发行,央行大区分行选址广州、深圳争取平行地位未果。一些银行和公司准备将总部迁往上海。深圳背靠香港、面向全国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地位受到削弱。 随后,深圳提出“率先进入WTO”的口号,又在2003年和2004年,连续被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泛珠9+2”所消化。 最近几年一些举措出手不顺,深圳开始修订原来的规划。去年春天,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宣布深圳推迟现代化的脚步,目标从2005年延长至2010年。这被认为是深圳经济从追求数量转而追求质量的一个标志。伴随着这个转变,深圳积极申请“先行权”。 相关专题:中国新闻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