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央视《焦点访谈》专题 > 正文

焦点访谈:石油缘 爱国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7日22:12 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9月7日播出了《石油缘 爱国情》,以下为节目内容。

  主持人 敬一丹:

  这是我们今天节目的主人公。他是我们中国说起石油就不能不提到的一个人,他就是我国石油化工技术的开拓者之一,我国炼油技术的奠基人——侯祥麟。侯祥麟老先生今年
已经93岁了,作为著名的石油科学家,作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员,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他始终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解说:

  2003年5月25号,非典的肆虐刚刚平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市的一栋民宅,登门拜访著名的石油科学家侯祥麟。

  侯祥麟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请他坐这里,因为我的客人都是坐在我的右边。

  解说:

  温家宝总理给侯祥麟老人带来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问候,同时他告诉侯祥麟,中国即将启动可持续性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他希望侯老能出来主持这项工作。

  张继光 侯祥麟原秘书:

  温总理说,您已经九十多岁了,我真是于心不忍啊!但是考虑到您的威望,还不得不请您来担当此任。

  解说:

  91岁的侯祥麟接下了这个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当年,44岁的侯祥麟也曾经接受

周恩来总理的委托,与其他600名科学家一起,为我国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进行规划。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侯祥麟带领着我国第一批石油化工科研人员开发出“两弹一星”所需的一系列特殊油品,完成了航空煤油等一百多种军需油品研制,成功突破了五项当时最重要的炼油新技术,使中国的炼油能力在当时接近了世界的先进水平。

  侯祥麟经历了中国近百年的风风雨雨,也和石油结下了不解之缘。

  侯祥麟:

  我童年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五九国耻”纪念日,纪念当年日本强迫中国接受《二十一条》。

  解说:

  1912年,侯祥麟出生在广东汕头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国家的苦难、民族的危亡促使侯祥麟从小立下科技救国的志向。1938年,侯祥麟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胜利前夕,他在党组织的安排下赴美留学。

  陈秀煐 侯祥麟留美期间友人:

  学术上他很有造诣,成就很好的,他的学术水平什么都是很好的。所以就这样来讲,我们大家都对他很尊敬、很敬佩。

  解说:

  在美国期间,侯祥麟顺利获得了卡耐基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学博士学位,随后转入麻省理工学院从事研究工作。

  1949年10月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了。在海外多年的侯祥麟归心似箭。1950年5月,克服重重阻挠的侯祥麟终于踏上了回国的旅程。

  他在《我与石油有缘》这本自述文集中写到:踏上祖国的土地,激动的心情难以抑制。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北京呈现出万象更新和蓬勃向上的生机。终于可以为祖国大干一场了,心情的那种痛快和兴奋真是难以形容。

  王涛 原石油部部长:

  从国外回来,他就一直从事炼油工作。当时我们国家炼油工作还是挺落后的,侯老他对国家最大的贡献,就在这方面组织了一帮专家,亲自带头来研究。所以使得我们国家,比如说在原子弹制造、氢弹以及上天的航天器,许多润滑燃料、喷气燃料,是他的研究成功,使这些燃料能够立足于国内。

  解说:

  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炼油事业一穷二白,而国外却一直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或保密。1959年,侯祥麟出国考察,一种被简称为KC的油产品引起了他的注意。

  侯祥麟:

  我就问他们,说他们这个KC,他们叫KC,我说KC是什么东西?他们国家计委的人告诉我说这是一个塑料。我一听也就算了,明明是油他讲是塑料,我有什么办法呢?

  解说:

  所谓KC其实名叫氟油,它是原子弹研制中的一个重要原料,侯祥麟下定决心为国家攻克氟油难关。当时正值困难时期,科研人员们连饭都吃不饱,更没有钱购买研究工作所需的防护用品。

  侯祥麟:

  实验室玻璃窗都变成毛玻璃,因为氟化氢把玻璃都腐蚀了,就是有毒,所以非常艰苦。但是当时就是靠爱国主义,所以大家还是咬着牙关拼命干。

  解说:

  在侯祥麟的组织带领下,1961年研究人员攻克了氟油难关。但与此同时,从国外进口的航空煤油也出现了短缺。

  史继义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原高级工程师:

  航空煤油不供应了,那我们的喷气机怎么上天?所以这压力之大,我们现在体会不了。石油部康世恩就下令,一年之内必须解决。

  解说:

  这一年的除夕夜,侯祥麟和同为研究人员的妻子李秀珍把两个幼小的孩子锁在家中,而自己则在实验室里度过了一个不眠的夜晚。在其他科研人员广泛研究的基础上,侯祥麟提出把二硫化碳作为添加剂,加入航空煤油中。

  史继义:

  按照他的意见,用二硫化碳一试就可以了,这问题就有苗头了。

  记者:

  那时候大家开心吗?

  史继义:

  当然开心了。他很慎重,他也没有说很高兴怎么样的,都没有,再试,就是再验证。

  解说:

  对航空煤油的试验时间最初定为5个小时,侯祥麟要求加到50个小时,后来又加到200个小时,最终航空煤油的研制获得了成功。

  刘济瀛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燃料研究室原副主任:

  我觉得他对民族的责任心和国家的责任感很强。他经常跟我们讲,他说,我们不要低着头过天安门。

  解说:

  对于党和人民给予的重任,侯祥麟看得比

泰山还重,可对名利,他却看得云淡风轻。

  航空煤油研制成功后,侯祥麟要向上级汇报研究过程。在组织材料时,他甚至忘了这项技术是他最早提出来的。

  史继义:

  他甚至给我来过电话,他说,这个航空煤油里面加二硫化碳是谁提出来的?我说,不是你提出来的吗?所以他也没有把这个事情当成一个很了不起的事情,没有。

  解说:

  侯祥麟在他的自述中写到:“我的后半生与国家新兴的石油化工事业紧密相连,我在自己的岗位上亲身参与了国家在变革中的重大历程,直到新的世纪来临。”

  2003年,91岁的侯祥麟接受了温家宝总理的委托,与中国工程院的其他科研人员一起,开始为数十年后的中国规划油气资源的蓝图。曾经有人劝他不要做得太累,挂个名就可以了,但侯祥麟谢绝了别人的好意。

  侯祥麟:

  挂名,我从来不做挂名的事。我要干我就得负责,不负责我就别干。

  徐承恩 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的文章一个字一个字抠的,数据是一个数一个数要的,要有根有据,要有说服力。

  解说:

  课题组预定在2004年6月25日向国务院做最后的陈述报告。可就在此之前,侯祥麟的妻子李秀珍突然病重。

  徐承恩:

  怕影响我们情绪,他没有露出来,我们从他身上看不出来有丝毫影响。

  解说:

  侯祥麟和妻子感情深厚,在共同走过的49年里,他们曾经一起为共和国的石油化工事业呕心沥血,也曾经一起沐浴金色的晚年。6月24号是侯祥麟老人最后一次到

医院看望自己的爱人。

  张继光:

  拉着老伴儿的手,深情地望着老伴儿,但是这时候,他老伴儿已经深度昏迷了,也不能说话了。

  袁晴棠 中国工程院院士:

  那时候我心里简直是沉重得不行,我最为担心的就是侯老能不能承受得住这样的打击。

  解说:

  2004年6月25号,中国油气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报告会如期召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领导同志认真听取了科学家们的汇报。作为课题组长,侯祥麟做了精彩的发言。就在这一天的下午,侯祥麟的夫人李秀珍与世长辞,噩耗最终由他的秘书张继光转告给他。

  张继光:

  当时侯部长听完这句话以后愣了,随后侯部长痛哭流涕。

  解说:

  送走了与自己相濡以沫达半个多世纪的老伴儿,很多人为侯祥麟担心。但是半个多月后,这位坚强的老人又从悲伤中重新站了起来。

  汪燮卿 中国工程院院士:

  让他去疗养一段,他自己就写了一个材料,给我们写了一封信:“我会遵从各位的嘱托,保重身体,继续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尽自己绵薄之力。”

  解说:

  如今,93岁的侯祥麟依然孜孜不倦地工作。

  这位世纪老人在自述中这样写到:“站在新世纪的起点,我庆幸自己仍然拥有比较健康的状态,目力、听力和脑力尚好,还能继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人生的风风雨雨都已成为过去,我的心境一片明朗和宁静。”

  主持人:

  侯祥麟老先生曾经说过:“我知道我所经历的人生道路,也是相当多的中国知识分子走过的路,我的一生无不打上深刻的时代烙印。”

  侯祥麟把他的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祖国的科技进步事业,为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殚精竭虑,对科学研究严谨务实、成就卓著。在这位老科学家的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共产党人可贵的精神境界。

  相关专题:央视《焦点访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