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观点专题 > 正文

南方日报:老师吃学生弃饼 教育价值几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2日09:13 南方日报

  作者:滕朝阳

  今年教师节前后,有一则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西北师大附中有一位姓张的老教师,为教育学生爱惜粮食,竟将学生扔入垃圾桶中的饼子捡起来,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吃掉。这件事情,不仅在张老师所在的学校激起了反响,经媒体传播后,也“震撼”了更多的学生。

  应当说,对上述这种“教育”事件很难做出简单的是非判断。学生丢掉饼子,造成粮食浪费,其行为肯定是不对的。老师纠正学生这一浪费行为,无疑也是值得肯定的(对学生的奢侈浪费现象熟视无睹的老师并不鲜见)。但是,如何纠正学生的浪费行为,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更有效,却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这个问题现在引起极大的争议,显然也在于此。张老师采取的是吃掉弃饼的教育方式,这种示范方式很有些“悲壮”色彩,也很能“震撼”人心,或许还能收效一时,但在我看来,决不是一种最适宜、最有效的方式。

  且不说从垃圾桶里捡东西吃可能危害身体健康,也不说当众吃掉弃饼可能给学生特别是当事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问题在于,“张老师式”的教育方式是可持续的吗?“张老师式”的教育方式是可复制的吗?如果是可持续的,即意味着张老师还要把学生浪费的更多的粮食装进自己的肚子,但在另一方面,学生食堂每天都有大量的剩菜剩饭等待处理;如果是可复制的,即意味着其他老师也要像张老师这般行事,但在另一方面,其他老师对这一教育方式很可能持保留意见。因此,只要从基本的常识和基本的人性出发,人们就会发现,“张老师式”的教育方式于他本人而言是不可持续的,于老师这一群体而言也是不可复制的。不可持续也不可复制的教育方式,其可行性、其价值就都是可疑的,而其之所以在现实中出现,则更多地源于冲动而非理性的结果。

  从报道中得知,张老师是一个既厉行节约又能以身作则的人。我想,一名老师如此“身教”,就能对学生的节约意识发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把垃圾桶的弃饼捡来吃掉,这样一种“激进”的教育方式虽也不失为“身教”之一种,但在本质上乃是主动替造成浪费之人承担后果。在这个意义上,谁该对弃饼负责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谁该对浪费负责的问题。现代公民教育,不应是教人去“代人受过”(“代人受过”未必能使有过之人良心发现),而是使受教育者形成自担行为后果的责任意识,亦即“自食其果”。设若每一位公民都有节约意识,都能身体力行节约,都能承担浪费之责,即便有人愿吃“弃饼”,然而,有谁又愿意“弃饼”呢?

  相关专题:媒体观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