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能否成为那位自诩的“台湾高人”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9日09:34 南方都市报 | |||||||||
社论 今天开始,蜚声两岸、誉满华人世界的台湾知名人士李敖将来到北京,展开他那带有几分神秘感的“神州文化之旅”。李敖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狂傲不羁的独特性格、深厚广博的文化素养以及长期以来在两岸文化领域产生的巨大影响力,使他的大陆之行广受关注,必将成为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又一盛事。
北京之于李敖,自然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因为它意味着一段难忘的童年生活与几十年未圆的旧梦。在行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当记者提及这一切时,李敖对于人们易感的故乡情怀似乎刻意选择了淡化甚至回避。“不是怀乡,没有乡愁;不是近乡,没有情怯;不是还乡,没有衣锦;不是林黛玉,没有眼泪。”这是标准的“李敖语录”与典型的李敖性格。只不过,他那决绝说辞的外表掩饰不住浓浓的乡情与感怀,反透出几分“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味道。 不管如何,至少从文化角度来看,北京确实是李敖的精神家园。从新鲜胡同小学到北京四中,从内务部街的小四合院到法源寺,甚至还有北京烤鸭、涮羊肉,都留下了太多的联结、太多的回味。追根溯源,他那诙谐幽默的个性、嬉笑怒骂的从容,或许都能从北京的风情文化中找到影子。跨越56年的海峡时空,终于以“自己人”的身份回到北京,文化人李敖得偿所愿。 虽然在北京期间,个性独特如李敖者也免不了要落入“俗”套:会会师友,访访旧地,但显然这些并不是他此行的重点。似乎只有在北大、清华的两场演讲,才是他最为用心着力之处,也才能让我们充分领略他的风采,揭开他愿意打破几十年不出台湾岛,也不坐飞机禁忌背后的真实用意。 李敖始终不愿透露他两场演讲的内容,只是留下了“春秋笔法、以身试法、现身说法、登坛作法、拿出办法”一串词语让人琢磨,但他的“台湾需要高人到内地去,解开双方因为误解而造成的误会,我认为我是最合适的人”一句话,还是点出了用文化联结两岸、增进相互理解这一现实主题。 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两岸关系的精神纽带。这样的联结可以超越暂时的政治分歧,达到人与人心灵的沟通,而只有“想通了”,两岸才能一通百通。前不久,台湾一家大报就曾以“政治是一时的,经济是长久的,文化是永远的”为题来论说两岸关系。李敖此行定位于“文化之旅”,且不拘泥于怀旧,而把重点放在对两岸关系的现实关照上,确实有相当的高度与远见。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以“阅人无数、告人无数、斗人无数”而自得的李敖,还有着中国传统文人择善固执的秉性。不管岛内政治风云如何变化,他在两岸共有中华文化、同是中国人、必须走向统一这样一些根本的问题上始终没有含糊过,并与“台独”势力与“台独文化”进行了坚决的抗争,赢得了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全球华人的尊敬。十多年的北京人、五十多年的台北人、永远的中国人,让李敖站在一个非常有利的位置。他可以用手中的笔,尤其是这一次他的“薄薄的两片嘴唇”,沟通海峡,拉近两岸同胞心的距离。 今年的台湾海峡可谓高潮迭起,为我们展示出两岸关系的多种方位、丰富内涵与巨大潜力。与此前的一系列活动相比,李敖的“神州文化之旅”并不会因为民间性而有所减色,反会以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与观察视角给人们带来一种清新的感觉,在两岸引起新的风潮。向来不拘一格的李敖,会在北京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值得期待。 相关专题:李敖神州文化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