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瞭望东方周刊专题 > 正文

外交学院院长谈中国外交50年 称韬光养晦未过时(2)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15:40 瞭望东方周刊

  中西外交官的异同

  《瞭望东方周刊》:在中国,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外交官,需要具备哪些必备的素质?

  吴建民:三条。第一:爱国。第二:了解世界,了解对方的文化,了解对方关切的问题,了解对方的思维逻辑。第三:懂得中国。我们有的外交官存在“短腿”现象,了解世界但
不了解中国。其实外交要发挥桥梁作用,必须向外国人讲中国的情况,如果不了解中国,一条腿就短了。

  外交官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交流能力,不能光搞研究,要能与人沟通,用外国人懂的语言和外国人的思维把中国的问题讲清楚。目前我们的外交官敢于面对媒体的还不多。我们现在培训外交官增加了一项新内容。即将派出去的新大使到我们这里来培训,我给他们讲课,其中一个课题就是锻炼如何介绍自己。我给他们来突然袭击,突然出一个题,让他们上台来讲,然后录像,让他自己看表现如何,然后我们来点评。这一点,中国外交官目前仍需加强。

  《瞭望东方周刊》:你担任驻法国大使多年,中国外交官与西方外交官的外交风格与外交思维是否有所差别?

  吴建民:中国外交官比较拘谨,外国优秀的外交官比较放得开。中国外交官谨慎有余,开放不足。这也在变化中,因为从小外交到大外交,对外交官的要求在增加。过去外交官不大见媒体,现在要求见媒体的事情太多了。我在巴黎每年正式会见媒体不下50次。而如何把中国的事情向媒体介绍,告诉法国公众,让人家有兴趣、听得懂,这里面有学问。

  在外交风格上,中国外交官喜欢讲大原则,而西方外交官喜欢讲具体,直接切题。大原则很重要,有指导作用。但人家不一定听得懂。这时候要讲具体。可以讲一个原则,但需要有个事例来支撑。让人家一听就明白,而不是云里雾里。这就需要钻研,有些东西在报纸上能找到材料,但有些找不到,需要自己去发现、梳理、集中,然后用自己的话讲出来。

  中国外交50年来变化巨大

  《瞭望东方周刊》:外交学院在“文革”期间曾经遭到停办,可以说外交学院见证了中国外交的风风雨雨,你如何看待50年来中国外交的嬗变?

  吴建民:一是从小舞台到大舞台,新中国成立初,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很少,到1971年才62个国家,1979年发展到116个国家,而现在是160多个国家。现在中国的外交舞台扩展到了全世界,这在40年前无法想像,当初周恩来只去亚非国家,欧洲、美国都不可能去,而现在我们的总理和外长可以去的地方太多了。

  第二,从小外交到大外交,从政治外交到全面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教育外交,同时官方外交、民间外交并举。从过去比较封闭,只对直接涉及中国利益相关的问题发表意见,到卷入全球事务。

  我在联合国时间比较长,前后13年,在纽约10年,在日内瓦三年。我们刚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候,很多事情我们都不参与,觉得跟我们没关系,我们对裁军、人权问题都不感兴趣,所以中国恢复合法席位后发明了一个新东西,在赞成、反对、弃权三种选择的后面加了一个选择,就是“不参加投票”。过去在维和行动上,我们也不赞成,现在我们在世界很多地方都参与维和。这个转变过程是很大的。

  《瞭望东方周刊》:这些年,中国外交官群体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

  吴建民:我到外交部以后看到的外交官大体上有三代。第一代外交官都是老革命,打过仗。当时根据周总理的指示,从全国抽调了一批优秀干部到外交部来,外交部优秀干部云集。这些人经过革命战争的考验,掌控全局的能力比较强,能够很好地掌握中国的利益是什么。他们讲话都很有气势,看问题不停留在表面,而要深入研究。

  第二代外交官是经历过战争的一批知识分子,这一批外交官外文、中文都很好。他们一方面继承老一辈的经验,另一方面知识面很广。他们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再下来就是我们这一代,是和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这一代的特点,一是受到两代外交官熏陶,能够继承他们好的东西,另外我们同外面世界接触更多,思想没有停留在过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同外国人打交道的约束要少得多,做外交更专业。

  韬光养晦没有过时

  《瞭望东方周刊》:有学者提出随着中国越来越多地融入国际社会,中国需要重新审视“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你怎么看?

  吴建民:“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温家宝总理在去年的一次会上说,韬光养晦至少要管100年,这很对。中国正在崛起,但会走一条艰辛的路。

  中国人是有历史感的,我们看看世界历史,想当头的国家没有好下场。所以有的人认为韬光养晦过时了,是一种短视的、缺乏智慧的、浮躁的想法,而小平同志高瞻远瞩,看得很远。抛弃韬光养晦会把中国引向灾难。

  《瞭望东方周刊》:但是涉及中国利益的时候应该更为主动,是不是如此?

  吴建民:对涉及中国利益的事情,我们要维护并发展国家利益,但同时要考虑对方利益。外交有时要讲究妥协,现在时代变了,由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进入了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这个大变化很多人没看到,中国是邓小平第一个发现这种变化。我们提出共赢、双赢,跟邻国提出睦邻、安邻、富邻,这就是考虑对方利益,是中国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了。

  中国外交的新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中国威胁论是否只是发达国家喊得最凶?

  吴建民:我刚参加了“21世纪论坛”,南非代表做了一个很好的发言。他说非洲人非常感谢中国,因为非洲在争取解放的时候得到了中国的帮助。而今天中非贸易中非洲出现巨大逆差,中国进口能源,他们买中国制成品。中国的产品使南非五万个就业机会消失了,非洲在短时间里能够忍受,但时间长了肯定不行。

  他说,中国与非洲能不能换一种模式,比如到非洲投资,帮助非洲创造就业机会。你说这是不是中国威胁论?不是。这种东西我们要考虑,必须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就是要懂得中国的根本利益所在,同时考虑对方利益,实现共赢,否则不能持久。

  《瞭望东方周刊》:那么,中国外交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吴建民:由于主流媒体不在中国人手里,外界对中国的崛起和发展有一种扭曲的图像。看西方媒体,中国威胁论、中国发展带来的问题讲得很多,中国发展带来的好处讲得很少。美国国会说我们对美国进行不正当贸易,但是这其实是双赢的事情,而且中国赢的是小头,美国赢了大头,但它还是不满意。这种情况需要解释。

  《瞭望东方周刊》:但是西方对中国的担忧不仅在经贸领域,他们更大的担忧是中国未来的走向,他们对此感到难以把握。

  吴建民:对,不管美国还是日本都有这种担心,他们觉得苏联会扩张,为什么中国就不会扩张?实际上这是一种冷战思维。中国的发展模式跟苏联不一样,苏联发展起来之后,与外界是隔绝的,没有与外界形成利益共同体。而中国跟外界已经形成利益共同体。过去苏联的事情对世界影响很小,但中国的利率、

汇率调整却引起全球关注,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中国与外界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外交学院的毕业生

  50年来,外交学院培养的毕业生有17000多人,其中成为部级领导干部的30名,培养的局级干部有700多名。目前在外交部现职岗位上工作的司局级干部就有300多名。■

[上一页] [1] [2]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