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瞭望东方周刊专题 > 正文

外交学院院长谈中国外交50年 称韬光养晦未过时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0日15:40 瞭望东方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舒泰峰/北京报道

  抛弃韬光养晦会把中国引向灾难

  中国外交官喜欢讲大原则,而西方外交官喜欢讲具体,直接切题

  1955年9月,在周恩来的亲自过问下,外交学院正式创立。作为培养中国外交人才的“专业性”学府,50年来,外交学院与中国外交一同经历了悲喜和挑战。

  50年后的今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更加复杂,中国向外界展示的形象也经常被外界误读,中国外交界所面临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在外交学院成立5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外交进入一个新的关键时期之际,9月7日,《瞭望东方周刊》专访了外交学院现任院长、中国前驻法国大使吴建民。

  外交官来源不应单一

  《瞭望东方周刊》:外交学院的重要宗旨是培养外交官,那么中国外交官的产生机制是怎样的?

  吴建民:中国外交官要经过高等教育培训,现在还没有不经过高等教育就成为外交官的人。过去是外交部到大学里挑选人才,而现在是双向选择,这跟国外完全一样,要经过考试才能进外交部。过去外交学院的学生全部输送到外交部,但这个时代已成为过去,现在外交部面向全国的高校招聘人才,例如,去年外交部要200名外交官,而报名的就有两万人,是百里挑一。

  《瞭望东方周刊》:这和西方国家外交官产生机制相比,有哪些异同?

  吴建民:中国外交官主要从学校选拔,经过考试进入外交队伍,这和国外是一样的。但国外也有一部分人是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再当外交官,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很少。如法国有国家行政学院,法国总统和一大批部长都来自这个学院,这个学校是有工作经验的人才能上,出来之后,这批人可以当政府官员,也可以当外交官。

  中国的外交官来源也应多元化,中央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从全国从事各方面工作的干部中选拔了一些外交官,到驻外使馆担任大使、参赞。第一批从全国几百人中选择了12个人,这批人来了之后就是准备当高级外交官的。这次又选了十来个人。如果外交官来源太单一,他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就会受到限制,我希望将来外交官也能到省市去就职,而省市领导也可以过来当外交官,中国外交官的素质就会有所提高。

  《瞭望东方周刊》:在美国,外交学界与政界的互动非常活跃,如基辛格、布热津斯基、赖斯在进入政界之前都是美国外交学界和国际政治学界的优秀学者,而在卸任之后,基辛格、布热津斯基等人又回到学术界,这被称为“旋转门”现象。但是这种互动在中国显得比较少。

  吴建民:我相信这也会变,我不就到学术界来了吗?现在政界和学界的联系已经加强,例如,唐家璇国务委员就亲自担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会长。

  政府官员的优势是天天接触实际,了解最新情况,但没有时间坐下来研究。而学界的人则可以坐下来研究,如果两者结合将非常有利。唐家璇当了会长以后,答应每年对学会讲两次话,把外交一线面临的问题、外交一线的思考告诉学界,同时希望学界出谋划策。他有句话,叫“多研究,多思考,多建言”,这个很对。

 [1] [2] [下一页]

  相关专题:瞭望东方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