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南方周末专题 > 正文

十年光阴写就的故事 南方周末希望小学十年回眸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6日17:23 南方周末

  十年光阴写就的故事——南方周末希望小学十年回眸

  ●这是一个用十年光阴写就的美好故事。

  ●十年前,本报在江西革命老区——于都县岭背镇捐资建成南方周末希望小学,并开展结对助学计划,给那片蓝天下的孩子们带去了希望和笑容。

  ●十年后的今天,本报记者再次踏着曾经的脚印,去探访那片蓝天、那所小学、那些孩子……

  小女孩长成大姑娘

  当走进教师办公室时,肖裕芬不由自主在一张椅子上坐下来,顺手拿起红笔,一脸严肃,像批改学生作业的样子,但很快她又意识到不妥,自己先笑起来。当问起当初为何选择做老师时,她回答说,“做老师特有成就感”。 €

  面对突然来访的记者,正在洗衣服的肖裕芬有些慌乱。她赶紧擦干双手,郑重其事地接过名片,生怕弄脏。

  “这可是你的亲人啊!” 一位引路人的介绍让肖裕芬羞涩得脸都红了。十年前,南方周末希望小学成立时,她才9岁,小学三年级,一个内向害羞的小女孩。7年前,肖裕芬从南方周末希望小学毕业,后考上赣南师范学院于都教师进修学校。去年,她到外地一所中学当语文老师,每周要上15节课,周五、周六回家,其余时间住在学校里,“和上学时一样”。

  19岁的肖裕芬看上去一点不像老师,白净的瓜子脸,瘦小的身体罩着一件印有卡通画的米黄色短衫,经常碰上家长问她“上初几?”的误会。

  周五回到家时,肖裕芬听父亲说南方周末希望小学刚刚举行十周年庆典,弟弟肖颜辉成绩优秀,荣获南方周末一等奖学金600元。而她的妹妹也毕业于南方周末希望小学,现在县城高中读书。

  9月24日,肖裕芬决定回母校看看,这天是星期六,校园静悄悄的,而教学楼前还挂着的十几个大红条幅在告诉她,母校刚过完一场隆重热烈的十岁生日。

  肖裕芬轻轻地抚摸楼梯的扶手,她曾无数次和同学在这里争着下楼。走到二楼左拐第一间教室:四年级一班,肖裕芬站在窗口微微探头朝里看,黑黑地看不清。“我们第一批搬进南方周末捐建的教学楼里。”肖裕芬还记得新教学楼竣工典礼那一天,她和同学们高兴地在校门口列队欢迎南方周末的记者们,“喊得嗓子都哑了。”

  那时,肖裕芬是乖女孩,成绩属于中上等,在她的记忆中,“亮堂的新教室,飘香的槐花,沙包,跳绳”占据了南方周末小学生活的绝大部分。“有时我还会后门溜回家。”肖裕芬的脸上偶尔绽露出调皮的笑容。

  当走进教师办公室时,肖裕芬不由自主在一张椅子上坐下来,顺手拿起红笔,一脸严肃,像批改学生作业的样子,但很快她又意识到不妥,自己先笑起来。当问起当初为何选择做老师时,她回答说,“做老师特有成就感”。

  今年最让肖裕芬高兴的事是她“转正”了,现在月工资700元,她特意买一部时髦的手机,“可以给家里打打电话、发短信了”。

  “特有面子”的家长

  胡福生终于“熬出头”了,他现在感觉自己在岭背镇上特有面子,因为他的两个孩子都考上了大学:女儿胡石荣考上江西财经大学九江分院,大三;儿子胡佛林今年刚考上江西农业大学,读应用化学专业。更为巧合的是两个孩子先后毕业南方周末希望小学。

  胡福生和妻子孙月兰是岭背镇岭背村村民,两口子养猪、做粉条供两个大学生读书。

  9月24日,胡福生穿着件大裤衩站在堂屋里,像《摩登时代》中卓别林一样,机械地用力压下、抬起铡刀,长长的粉条变成一捆捆,旁边的孙月兰则把粉条整齐地铺在地上的塑料布上。看到有客人来,胡福生左手抹一下脸上黄豆大的汗珠,赶紧躲进房间去换衣服。孙月兰则端出一盘盐水花生和一大瓷缸茶水招待。

  一谈起孩子读小学的日子,孙月兰心就发慌,因为那是他们最困难的时候。那时,岭背镇中心小学还是一栋土木结构的一层破旧教室,村里要求集资办校,每户按人头要交20元。但集资款交了很多年,教学楼却一直没有建起来,孙月兰常常怀疑有人是不是把钱挪用了。

  每逢开学,孙月兰就为两个孩子的300学费和80元的集资款犯愁。那时,胡福生在外打工加上家里种地收入才1000元左右。

  1995年,南方周末希望小学建成后,村里便不再收建校集资款,胡福生心头一稳。女儿胡石荣还获得广东佛山一个好心人每学期200元的资助。胡福生先后养了24头猪、并开始做些粉条卖,家里状况有了好转,每年五六千元收入。

  但宽松的日子并没过多久,2003年,两个孩子相继上大学后,每年1万多的学费又让胡福生夫妇困窘起来,“已经跟亲戚朋友借2万了。”

  “粉条也比原来贱多了。”胡福生心里盘算着孩子早日出来工作,以减轻家里负担。

  160名大学生

  “我本来就决定去当一名中学老师。如果考不上研究生,倒是提前圆了我的教师梦。”?

  “我本来就决定去当一名中学老师。如果考不上研究生,倒是提前圆了我的教师梦。”?

  瓜熟蒂落

  南方周末希望小学甚至成为优秀骨干师资的“黄埔军校”。去年,于都县城招考教师,南方周末希望小学共有5人入选。

  22岁的孙利红是赣南师范学院外语系大三的学生,他看去就像大男孩,乐呵呵地,脸上长着几颗代表精力旺盛的青春痘。

  孙利红有幸见证了南方周末希望小学建成前后的历史,当时他是三年级的学生,老教室的破败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一到下雨,教室便“叮咚——叮咚”作响,这是在用脸盆、茶缸等各种家伙去接漏雨;因为教室内电线老化经常冒火花,他时常被吓得心惊肉跳。

  1995年,南方周末希望小学教学楼落成后,孙利红成为首批搬进新教学楼的学生,他再没有过去的担心。

  邱富生是南方周末希望小学首任校长,他从1994年开始到希望小学的前身岭背镇中心小学任校长,到2000年调离,一干就是6年。这位衣着整齐、精明干练的校长不停地以“我们南方周末希望小学”称呼,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切,因为“我亲眼目睹了它的出生、成长、成熟全过程”。

  “南方周末希望小学是于都县第一所希望小学,与其他希望小学不一样。”邱富生总结说,别的单位捐建希望小学后就告一段落,而南方周末报社十年来一直不断向希望小学倾注爱心,从竣工典礼到一周年、五周年,直至现在的十周年纪念,南方周末报社的记者编辑都会来,“有时记者到江西出差,也会顺道来看看孩子们。”

  1999年,南方周末希望小学又争取到世界银行的30多万贷款,新建一栋三层的教学大楼。2004年,又盖了一栋940平方米的教工宿舍。南方周末报社率先在于都县捐资建校后,全社会纷纷捐资助学,岭背镇先后建成燕溪汉德希望小学、上营三河希望小学等6所希望小学。

  希望小学的发展速度出乎邱富生意料,赣州市教育局一位副局长参观后评价说,这里的建设在全市农村学校中“数一数二”。“南方周末希望小学影响力太大了。” 邱富生感叹说,当时有很多捐助物,他隔三差五就要到邮局取包裹。江西省公安厅一位处长的母亲要求,将其抚恤金捐给希望小学用来“绿化校园”。

  南方周末希望小学甚至成为优秀骨干师资的“黄埔军校”。去年,于都县城招考教师,南方周末希望小学共有5人入选。

  “有老师开玩笑说,这是南方周末希望小学风水好。”邱富生说,十年来,希望小学最初的30多名老师,除了有4名当上小学校长,其他老师大部分进了县城机关和学校,“现在就剩下食堂的师傅没有换过。”2000年,邱富生也调任邻近一个大镇和丰镇中心小学任校长。当时的岭背镇党委书记刘智武因为政绩突出,被调任宁都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46岁的方桂香是拥有25年教龄的小学数学老师,她从1990年就开始在岭背镇中心小学工作。“当时就是一栋平房,连校门都没有。”

  她依稀记得当时的艰难,因为很多学生交不起学费,很多家长请人担保,“先入学再缴费”,作为班主任的方桂香不忍看孩子失学,常常自己先垫上,那时她的月工资才100多元,根本是杯水车薪。

  每到学期末,方桂香就很怕见领导,因为她经常挨批评,“方桂香,怎么搞的?学费还收不上来?”方桂香也没办法,只有一个字“拖”,直到家长们七凑八拼交上学费。一直到1995年,希望小学成立和结对助学计划实施后,这个老大难问题才基本解决,方桂香能够稍许安心。

  但不幸随之而来。1997年,方桂香因病手术,她暂时离开了熟悉的讲台和她的学生。整整3年后,她病体初愈。后来,她被调至长富小学,仍然教数学。对自己过去的付出,方桂香总是笑眯眯,看上去很乐观。

  下转第10版

  重教之地 €

  南方周末希望小学副校长段先斌告诉记者,“我们已经不担心学生读不起书了,现在孩子们关心的是怎么读好书!”

  十年感怀周末希望小学副校长段先斌`LE

  此诗是该校老师为纪念南方周末希望小学十周年而作,并在纪念大会上由师生四人集体朗诵

  作者:

  原希望小学教师 刘晓燕

  朗诵:

  希望小学教师 钟俊 谢薇薇

  希望小学学生 张政 邹海莲

  每一个日出东方的清晨

  你能看见朝晖映照的张张笑脸

  每一个夕气渐收的傍晚

  你能听见一路远去的阵阵的欢笑

  每一个铃响之后

  你能感觉生命拔节向上的欢畅

  每一双眸子里

  你能发现跳跃闪烁的求知渴望

  每一棵树木的年轮

  都记载了过往岁月的感动与欢乐

  每一株柔弱的绿草

  都见证了往昔的汗水与泪水

  每一寸土地上

  都烙下了深深浅浅的足迹

  每一个梦境里

  都写满远远近近的憧憬

  琅琅书声 是我们的语言

  笑语喧哗 是我们的歌声

  活跃着 沉静着

  快乐着 成长着

  是我的生活

  南方周末希望小学

  是我们眷恋的天堂

  孜孜以求 是我们的准则

  为人师表 是我们的追求

  思考 行动

  激励 唤醒

  是我们的生活

  南方周末希望小学

  是我们挚爱的家园

  没有人会忘记

  十年前那座黯然无光的学校

  驻留师生唇边的叹息

  萦绕师生日夜的渴望

  没有人会忘记,

  十年前那双双援助之手

  改写了岭背小学的命运

  旧貌换了新颜

  播种了希望

  放飞了梦想

  峥嵘岁月弹指间,

  十年芳华遍天涯

  老师们不会忘记

  孩子们不会忘记

  茵茵绿草 亭亭大树不会忘记

  默默无言的土地不会忘记

  这方充满生机的净土

  开启了多少扇智慧之门

  演绎了多少个温暖的故事

  走出了多少怀揣梦想的学子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展望未来踌躇满志

  我们学校何其有幸

  全体师生何其幸运

  祝福南方周末报社和我校

  欣欣向荣 蒸蒸日上

  今朝花满园

  明朝更好看

  ——南方周末希望小学十年回眸

  ——南方周末希望小学十年回眸

  “我们虽然步履匆匆,心情却相当沉重。‘救救孩子’成为记者当时唯一想呐喊的心声。”现在已是《京华时报》总编辑的朱德付回忆说,“当时我们3人在赣州连夜写稿,那一夜我们都哭了。”

  十年弹指一瞬

  2005年9月23日的庆典和10年前一样热烈。“十年前,南方周末报社和于都县父老乡亲一起种下一个心愿,十年里这个心愿发芽、扎根并生长成一棵丰茂的希望之树。”在纪念大会上,张东明总编辑代表本报致辞说,当看到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在校园里快乐成长,心中颇感欣慰,并非常高兴地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收获的喜悦。江西赣州市副市长唐玉英、于都县委书记刘金接以及于都县人大、政府、政协、武装部的负责同志出席了纪念大会。纪念活动在台上台下师生同声高歌《让世界充满爱》的热烈气氛中结束。

  十年前,一次偶然的采访机会,本报记者朱德付得知江西于都县老区很多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被迫失学。回到报社后,朱德付在编辑部内讲述了他在于都所看到的情景,很多编辑记者为之流泪,最后报社10位同仁解囊共同资助11名失学儿童。

  1995年1月6日,报社派出朱德付、陈朝华和沈颢3位记者赶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地、全国贫困县——于都县,进行深入采访并携带一批学习用品慰问。

  “我们虽然步履匆匆,心情却相当沉重。‘帮助孩子’成为记者当时惟一想吐露的心声。”现在已是《京华时报》总编辑的朱德付回忆说,“当时我们3人在赣州连夜写稿,那一夜我们都哭了。”

  那是一个没有电子邮件的时代。1995年1月17日,文章从江西传真回报社,时任南方周末主编游雁凌“流着眼泪,亲笔改定此稿”。3天后,南方周末头版刊登了《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一文,以深情的笔调反映了于都县部分适龄儿童因贫失学的情况。

  该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各地的读者纷纷致电致信表示愿意捐资捐物资助失学儿童。南方周末牵头“于都县希望工程1+1结对助学计划”全面展开,当时通过报社直接结对的读者就达800多名。

  同年9月2日,南方周末捐资22万元在于都县岭背乡兴建南方周末希望小学,500多名小学生跨进明亮的教室,圆了自己的读书梦,“两层楼共12间教室,这在当时都是全县小学里数一数二的”。

  十周年的庆典依然让人难忘,在师生们的欢呼和掌声中,报社向学校捐赠了25台教学用电脑和1100多套校服。同时,报社还宣布出资设立南方周末奖教金、奖学金,并对首期获奖师生进行奖励。

  “南方周末给我们的师生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一种爱心、良知等精神理念的熏陶和传承。”现任校长钟范春说。

  行走在老区于都的路上,十年中已经7次来过南方周末希望小学的本报行政总监吴志泉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实在没有想到老区于都发展得这么快,这路修得这么好,一点也不比广东的差!而我们的南方周末希望小学的变化也很大……”

  以此为起点,十年间,南方周末报人开始了一场爱心的接力,我们始终如一地关注着这些老区的孩子,关注着中国的教育,并用我们的纸和笔记录南方周末解读中国教育发展的点滴思考。在南方周末报人的眼里,这注定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

  十年来,南方周末行走的脚步不曾歇息。2005年8月8日,南方周末、中国扶贫基金会和天涯社区共同发起的“麦田守望者”扶助贫困大学生计划正式启动。

  南方周末“麦田守望者”计划将发动社会踊跃捐款,聚合爱心,寻找那些家庭贫困而仍然不懈求学的坚强“麦子”。未来几个月,南方周末还将在全国30余所大学校园中发起一系列援助贫困大学生的现场活动,作为“麦田守望者”行动计划的延续。 本报记者 成 功 胡念飞

  相关专题:南方周末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