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周刊专题 > 正文

重庆第N城:一个榜和一座城市的现实与可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12:17 新周刊

  城市中国,谁最有想象空间,谁就是第N城。

  在中国,很少有哪座城市像重庆那样,容纳了那么多的矛盾性和多样性:码头和工业重镇,摩天大厦和吊脚楼,巴蜀文化与移民,直辖市和超大型农村城市,美女和棒棒……重庆身上凝聚着众多矛盾而丰富的元素,使它在当下日益同质化的城市中尽显魅力,显现出其他中国城市少有的活力和顽强的生长势头。

  即使是在直辖之前,“去四川化”都被看成是这座城市开始顽强寻找自身独立性的努力。在蓬勃的城市连横时代,孤傲的重庆不属于任何一个联合体。不属于CEPA(尽管它很愿意让人在它与香港之间建立某种必然的联想关系),也不仅仅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带(尽管位于长江上游的区位使它看上去很像龙尾),它甚至不仅仅是西南(尽管由来已久的“成渝之争”已经令这双城恩怨难解难分)。在这个城市们都在拼命奔跑的时代,重庆则在顽强坚守自身文化独立性的基础上频频出击,在中国经济地图上寻找着自己的目标和不可替代的位置。

  几乎所有人都能感受到重庆的野心,但谁能洞悉它的未来?

  2000年,《新周刊》曾以“第四城”为题,热捧成都以及以这个城市为代表的生活方式。与重庆相比,那是一个过于成熟的城市,业已成型的城市生态使它看上去更像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完成时。这注定了五年后我们在这个重庆报道中无法去复制“成都模式”,如果一定要这么做,重庆的最恰当定位,就是“第N城”。

  N是一个充满多元指向的头文字:能——能力、能量、势能、可能,牛——牛势、牛气冲天。无论从数学的眼光还是从民间的口语来看,N都意味着一种无穷多与无限生长的可能性。而作为26个英语字母中的一个,N总是让人联想到“No.1”这个序号。就可能性而言,重庆,这个第N城,甚至是第一城。

    重庆的内心城市榜

  兼具西部性、长江性、中国性、亚洲性和国际性的重庆,在此榜上看到了时差、自我和明天。

  文/何树青

  重庆是死过一次的城市——自明末张献忠血腥屠蜀后,1685年时的重庆府剩下不到3万人;重庆是被视为生存堡垒的城市——1937年,国民政府决议迁都,重庆成了中国的战时首都;重庆是自感压抑的城市——1954年划归在四川省的行政架构之内,与全省纳税首城的贡献相比,重庆民间颇感分配不公;重庆是发奋雄起的城市——1997年直辖至今,重庆以急行军速度加紧城市化的补课,8年来几乎再造了一个重庆的产值。

  戴着直辖市帽子的重庆市,事实上是一个省的身体。这一点,已经注定了重庆是中国城市的“唯一”。从好处说,重庆的发展腹地之广堪称世界城市的NO.1;从坏处说,重庆的城市化进程和一体化速度要比所有的中国城市更滞重、艰难。

  不用怀疑重庆人对重庆的热爱和自信。从政府到民间,他们既像这个城市最忠诚的儿女,又像殷殷期盼的父母,一手一脚来搭建这个城市的远大前程。在重庆人的内心深处,他们不希望重庆被世上任何城市比下去;但事实上,他们又不自觉地拿重庆和其他城市来比,希望博采众长,比学赶超。

  上海、成都、香港和纽约,在重庆的内心城市榜上占有独特的位置。榜单上的每一个城市都折射了重庆的某种发展诉求,而重庆也试图在这些城市身上开发自己的更多可能性。8年来,它们是重庆政府和民间最看得起、比得最多也学得最多的城市,即便重庆的最大投资国是英国,而视重庆为投资创业首选地的是浙商。

  比上海,因为共饮一江水,而上海别具海洋文明;比香港,因为同望亚洲,而香港先夺亚洲枢纽;比纽约,因为其超然全球,而重庆心有戚戚;比成都,因为系出同门,而今想争奇斗妍;比北京,因为其绝对中心,而重庆想在西部更有作为;比深圳,因为其观念和体制领先,而重庆也想轻装上阵。

  兼具四川性、西部性、长江性、中国性、亚洲性和国际性的重庆,在这份内心城市榜上看到了时差、自我和明天。

  上海 十年时差

  [重庆的内心诉求]拥有与中央直辖市对称的、在全国举足轻重的城市分量,赢得兄弟城市的拥戴与尊敬,并在某些方面成为中国城市效仿的榜样。

  [重庆眼里的上海]一个被世界瞩目的中国直辖市;上海的城市文化底蕴、资源的开发、现代文明的开放性、区域经济的龙头作用都很充分,并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色,是中国公认的时尚高地、聚会中心和东部经济首都。

  [双城路线]除了坐火车,每天有8个航班从重庆飞往上海。由重庆经三峡到上海的长江旅游航线历时8天,全长2399公里。2010年后,重庆主城走宜万高速、再经武汉、合肥、南京的高速公路,23小时即可直达上海,总里程为2500公里。

  [双城时差]10年。

  [双城故事]

  重庆的“零公里”标志设在朝天门广场,从码头文化出发;上海的“零公里”标志设在外滩人民广场,从海洋文化出发。 都是中央直辖市,但上海赢尽了所有的城市之光,在《时代》周刊上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象征和亚洲指标性城市一再亮相,而重庆甚至至今偶尔被人误以为是四川省的一部分。

  这不是重庆的错,却是重庆的弊和痛。

  上海从来不用为城市的出口发愁,但重庆为了打通山路和出海口,要花掉百倍的力气。上海是天生丽质难自弃,重庆是养在深山人未识。上海想追赶城市文明如女追男只隔层纸,重庆要营造现代都市气象如男追女隔堵墙。上海轻松地把目光放在了亚太区金融城市中心的角色,而重庆想成为西部的城市中心还要面对持久的诸城鏖战。

  重庆飞往上海不到3小时,但重庆落后上海十年。这种说法,出自于2002年6月,原上海经委主任、现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之口。他说重庆在十几个方面都非常像10年前的上海:GDP增幅、税收总额、银行贷款余额、吸收投资金额、城区人均住房面积都是10年前上海的数字,甚至经济结构也和10年前的上海几乎一样。2003年8月22日,面对7家外国新闻机构的9名记者,黄奇帆仍然坚持这种说法。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也说:“明天的重庆就是今天的上海。”重庆如何建设成中国内陆的“上海”?黄奇帆给的办法是,“十五”时期,各方投资和融资6000亿投入发展工商业、基础设施和房地产。

  作为重庆内心城市榜上排名第一的城市,上海与重庆有相当的互动,并在2003年之后进入高潮。包括绿地集团、中华企业、中凯集团、东部集团、静安城投、景瑞房产、宝钢地产在内的20多家上海地产大鳄,在重庆投入资本超过100亿元。上海最大的房地产代理商金丰易居在重庆成立了继北京、香港之后的第3分公司。由重庆政府参与打造的西部第一涉外商务区——位于北部新区高新园的重庆财富中心,也在上海招商推介。上海人在重庆投资建房,而重庆人在上海专业拆房,参与上海的旧城改造。10多年来,10万重庆农民工承揽了上海每年500万平方米拆房量的80%。

  重庆大学有上海校友会,上海有远道而来看F1比赛的重庆车迷。上海申花队大战重庆力帆队,重庆女篮在全国十运会上跟上海女篮亦有精彩对决。一方面,渝北区副区长前往上海市静安区挂职半年学习治市;另一方面,上海浦东新区选派干部参加重庆黔江区的奥运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工作,每年选拔10名优秀黔江籍运动员进入上海二线运动队。

  上海外滩成为了城市名片,重庆也规划着140公里滨江路以显山露水。同饮一江水,重庆的水路复活,货运周转量超过铁路跃居第一,内河水运量仅次于江海联运的江苏、安徽、湖北三省名列全国第四。这其中也少不了上海的协同——外贸出口集装箱的“重庆九龙坡港—重庆南站—上海何家湾站”铁海联运,为重庆建设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增加了筹码。

  上海人精细,重庆人粗犷。上海讲规矩,重庆还讲感情。重庆人对上海的热爱与接轨已刻在心里,而上海人对重庆的关注与精明暂时只算计在脑中。今天的重庆努力在向上海看齐。但重庆赶上上海?10年之内,这个话题不会在重庆出现。

  [重庆的可能性]今年年底,渝湛高速公路将贯通,重庆将有第一条陆路出海。但国际化不会是重庆显著的特点,乡土化却是它现实的问题。目前重庆的区域面积是上海的14倍,而城市面积约为上海的1/6。承担着库区与辖下县市区的责任,重庆作为一个城市并不纯粹。但重庆拥有的丰厚资源是世界级的,大江、人文及腹地皆然。假以10年的时日,在基础设施、城市化、制造业产业群、市场开放度方面补好课的重庆,不会只是今天的上海,而会是令中国城市势力东西均衡的Superstar。

  成都 另一种生活方式

  [重庆的内心诉求]成为中国城市班的西部课代表;成渝都有大发展,但重庆能在各方面都比成都强——哪怕只强那么一点点。

  [重庆眼里的成都]一个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城市;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一个生活节奏比自己悠闲的城市;一个城市营销和商业包装比自己擅长的城市;一个在过去以省会的角色“占过重庆便宜”的城市。

  [双城交叉点]成渝口水仗。

  [双城时差]4小时。

  [双城故事]

  拿“第四城”说事的成都人和重庆人,不知道有多少真的逐页阅读过《新周刊》的“第四城”专题。

  整个“第四城”专题的关键词其实只有四个字:生活方式。《新周刊》在北京的本土中心化、上海的国际化、广州的本土商业化之外,在成都发现并命名了本土休闲化的城市范式——如此而已。

  “第四城”的出炉正遇上中国城市意识全面觉醒和城市竞争启动的时代,争排名是为了争资源;也赶上了中国网络最火爆最狂热的一年,一些“双城”的宿怨在自由的网络上重燃。其中,成渝的口水仗最为激烈,令外人觉得成渝网友一旦失去了对方,都会寂寞而死。

  在成都,吃重庆人开的火锅店、泡重庆人开的酒吧的成都人多得是,只要对口味,很享受,极少有人因为对重庆的成见而不捧场。在重庆,把成都列为内心喜爱的城市榜前三名的重庆人也大把,他们爱的是成都相对缓慢的城市节奏和与重庆不一样的生活价值取向,因为有某种调节性,舒服。

  再也没有比重庆和成都更天造地设、相辅相成、适宜合作与互补的一对了:重庆属阳而刚烈性急,偏又以阴盛来补;成都属阴而柔和性缓,偏又占天府之利;重庆人干得忙,奔波劳累,以工业城市闻名,成都人干得巧,绵里藏针,以商业城市闻名,但一样知道如何让自己安逸和舒适;因山川地况生存不易,重庆历代移民勤力求存,养成爽直和霸气;因盆地水土丰俭从人,成都历年积绽文化底蕴,养成细腻和平和;在城市发展速度上,重庆高歌猛进;在生活质量排行上,成都越闲越前。因为现在不但有GDP和工业经济,还有体验经济和娱乐经济——而所有关于成渝的数据比较都有一个缺陷,那就是经常有意忽略掉重庆顶着一个市的帽子,却是包括40个区县市的乡村与都市结合的省级身体。

  重庆与包括成都在内的四川省的合作远没有成渝口水仗那么喧哗,但在觉醒到交往不够带来的弊端之后,合作更为务实,交通先行,而产业的优势互补相对滞后。2004年2月3日,重庆市与四川省有了“6+1”合作协议。2005年3月13日,在北京的铁道部会议厅里,甘肃省委书记和省长、四川省委书记和省长、重庆市委书记和市长坐在一起,与铁道部长共同定下兰渝铁路力争明年开工、三年建成的“西部史诗”,三省市齐心配合以造福彼此的经济。在2005年年底,重庆与四川之间将有成渝、渝邻、武合3条高速公路,西部第一条高速铁路——遂渝铁路也试运行。届时,成渝两地将实现4小时互通。因为本市养殖条件不佳,重庆人每年掏10亿多元买外地淡水鱼,四川也是供货商之一。2004年7月,成都市成渝高速直达客运专委会为了方便重庆旅客来蓉避暑,凡20时30分后乘坐大巴来蓉的重庆旅客均可享受免费住宿的服务。2005年8月,由四川省果业联合会在韩国引种的脆爽梨在重庆注册对外销售,川渝两地联盟形成的由四川载种、重庆中转、外销水果的经营模式正式运作。

  一向擅长原创而弱于包装的重庆,也在学习包装与创意:花费1200多万元国际招标9.47平方公里的渝中半岛规划设计方案,并立法保护规划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委托国际知名设计机构设计重庆形象标志,并将3款候选标志公示;重庆创刊了首份英文刊物《魅力重庆》,并在成为西部地区外国领事机构最多的城市之后规划统一的外国领事机构园区;重庆不断有创新的川菜菜品,以江湖菜改写川菜菜谱;为了推广旅游、招商项目和亚太市长峰会而出发的重庆代表团也频频出现在世界各地;新闻专题片《文明的记忆》拿到美国播出以宣传巴文化……

  重庆不再一味埋头做事,而开始修饰自己的粗线条,被北京传媒称为“面子工程”的沿街美化即是一例,灯光亮化工程和对棒棒的改名建议也是手段,亚太市长峰会则是继2002年亚洲议会和平协会(AAPP)第三届年会之后,直辖后的重庆所做的第二场洲级秀——这些按说是成都擅长做的事,现在重庆做到了。

  [重庆的可能性] 成都是重庆的镜子,世上再无第二个城市适合作为重庆的镜子。成都悠闲好生活,所以有些重庆人在重庆挣钱,在成都买房。对于竞争力越来越强的重庆来说,除了考虑招商引资,更要考虑利润和消费向外地的流失。以成都为鉴,重庆除了需要经济发动机,也需要生活磁场;此外还有一句话可解决重庆和成都的软肋:兄弟合心,其利断金。 至于对待成渝口水仗的态度,重庆市市长王鸿举答新华网网友的话可资参考:“成渝有血缘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就是在川大读的书。希望再过几年,‘口水仗’自然消失……我认为,成都的发展对重庆是一种‘助推’,重庆的发展同样也会对成都产生积极影响。如果说,这场‘口水仗’能起到你追我赶、不服输的作用,未必就是坏事。但是如果火药味太浓,伤了和气,我就不赞成了。”

  香港 学习售卖城市

  [重庆的内心诉求]成为一个有城市品牌的、很标准的城市:城市形象包装精良、市场开放、产业有竞争力、体制畅顺、人财两旺。

  [重庆眼里的香港]一个区域性国际都会;一个在城市整体形象包装、金融业、旅游业、房地产、政府运作体制上极富经验和实力的城市;一个值得信任的合作者。

  [双城交叉点]滨水的山城;以移民为主体的市民生态;互补性合作。

  [双城时差]20年。

  [双城故事]

  1994年,香港导演王家卫出品了电影《重庆森林》。“重庆森林”与重庆无关,它只是王家卫最初移民香港时的寓所——重庆大厦。迄今为止,仍没有哪部电影比《重庆森林》把“重庆”两个字推广得更成功。甚至到了2005年,仍有一位为大长今的扮演者李英爱专职化妆的韩国女人赵志善,因为热爱《重庆森林》而阴差阳错地来到了真正的重庆,在解放碑旁的20层楼高处打美容工。

  不妨把1994年当作重庆与香港发生戏剧性关系的开始。而重庆市警方发放居民“个人港澳游”通行证始于2005年3月1日。今天,平均每月有3、4千名重庆人去香港旅游,吸引他们的是摩登都市、购物天堂、中西交融的人文风情、维多利亚港夜景、海洋公园和迪士尼,重庆人在香港的消费购买力一跃成为西部之最。而重庆山水每年也吸引了10余万香港人来旅游。 但重庆与香港的深度吸引不在于此,而在于双向投资与合作。1996年之后,李嘉诚的大都会至少把重庆的商业及写字楼提高了两个档次。在重庆今天的招商引资中,港资就占了40%。香港投资推广署也希望重庆企业到香港投资设立有限公司,“利用香港没有外汇管制和贸易限制,把原材料或半成品以零关税运到香港。在香港进行设计和高附加值的加工、品牌包装后,再以零关税进口到内地市场。”(助理署长曾爱莲语)香港金融界还诚邀重庆企业到港上市融资。2004年5月27日,重庆与香港签署了《渝港投资贸易合作备忘录》,把CEPA更细化到重庆与香港之间。重庆对香港的18种服务行业降低准入门槛,香港与重庆建立资讯互通共享链接,每年定期举办“投资促进日”。游刃于泛珠三角的“9+2”框架之外的重庆,并未放弃和丧失与香港合作的机会。

  在重庆眼里,香港岂止是合作者,简直是城市老师。香港能成为东方之珠、全球经济自由度最大的地区、国际金融中心、世界十大股票市场之一、2400多家跨国公司、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领馆和73家全球规模的银行的必争之地,除了与国运和地利有关,香港人的城市经营实在高人一筹,把城市形象和品质“售卖”得最成功。香港藏富于政府、企业和个人,香港人在投资和市场开发上也长袖善舞。香港能作为一扇外国人看中国和中国人看世界的窗口,而重庆能作为一扇什么样的窗口?

  重庆有了CEPA城。港资成了重庆房地产业最大外来军团,和记黄埔、置地、招商、融汇、汇佳、佳域、弘景、中旅都在重庆聚首。香港瑞安集团董事长罗康瑞计划在重庆化龙桥片区建一座398米的中国“西部第一高楼”。香港建筑师和律师在重庆找到发展空间。“三缺一”的香港BEYOND乐队也来了——2005年8月27日,在BEYOND告别歌坛巡回演唱会的重庆奥体中心现场,重庆歌迷打出“没有BEYOND就像生命欠缺力量!”的横幅,大喊“BEYOND别走”。

  BEYOND会走的,但香港还会来。

  [重庆的可能性]重庆想成为一扇西部开发成功和长江上游发达城市文明的窗口。重庆人像香港人一样勤奋。但重庆人跟人交流的功夫远弱于炒菜的功夫。重庆人爱讲重庆话,香港人也爱讲粤语,但香港人还能讲英语,重庆人不能。为了适应CEPA新形势,香港人又在结结巴巴地努力多讲普通话,但条件更优越的重庆人基本不愿讲普通话。要发展,必须学会交流。对重庆来说,要想国际化,先讲普通话。因为重庆是直辖市了,而且是最想脱胎换骨、重整河山的直辖市。对比香港,重庆还要有与周边省市更紧密的合作意识,更系统的城市形象推广策略,社会监察力更强的传媒,服务意识更到位的窗口行业,以全球竞争为目标的摩帮以外的制造业,甚至要引导市民把“斗地主”的兴趣转向书本。否则,重庆“售卖”的只是土地、火锅和美女,并不能学到香港的精髓。

  纽约 国际大都市之梦

  [重庆的内心诉求]成为国际大都市,城市景观现代而摩登;小市民变成大市民。

  [重庆眼里的纽约]一个举世公认的世界中心;一个拥有世上最强势经济资源的、定下金融界格林威治时间的城市霸主;一个霸气、阳刚并外向到无以复加的城市;热爱向上生长,并成为体面的“城市森林”。

  [双城交叉点]“纽约·纽约”;CBD(中央商务区)。

  [双城时差]35年。

  [双城故事]

  由大都会广场、万豪国际金融中心、重庆国贸中心、帝都广场、重庆世贸中心、重庆国际商务中心、纽约·纽约等摩天建筑群构成的重庆解放碑是一个迷人的地方——它是重庆的城市眼和商业文明橱窗:往下看是美女与棒棒同行的重庆,往中间看像香港,往天空看像纽约(有人引用建筑设计师埃利克森先生在解放碑的观后感:“真像纽约曼哈顿”)。

  20世纪初,建筑评论家Ada Louise Huxtable说:“对于世界上其余的人来说,纽约摩天大楼还保持着自己的梦想与诗意。背后衬托着永远的天空,继续让人有一种敬畏之情。”

  21世纪的一天,纽约的天空倒塌了一角,而亚洲的摩天大楼仍然作为强大的崛起的象征符号而存在。重庆也不例外。

  在世界上很多地方可以看到“纽约·纽约”:在重庆,它是重庆顶级商务写字楼,照着曼哈顿的样子而造;在合肥,它是美菱大道大钟楼附近的一间西餐厅;在台北,它与最高的101大楼毗邻而立;在拉斯维加斯 ,它是门前有超级过山车的大酒店。对重庆而言,“纽约·纽约”和高空360度观景台、直升机停机坪一样,更寄托了对一座北美洲城市世界级影响力的向往。作为一种还不对称的影响力,重庆人在纽约开了酒家。

  2000年6月23日,重庆市访美代表团在纽约华埠怡东大酒楼举行投资说明会。2004年1月4日,重庆电信宣布以被中国电信收购的方式,跻身纽约及香港股市。9月,重庆市旅游宣传促销团到达美国纽约、费城、华盛顿、旧金山、夏威夷、洛杉矶等城市,推销“新重庆、新三峡”的旅游产品,邀请市民参加三峡国际旅游节。12月27日,“2004重庆解放碑CBD城市建设形象展”确定了“两核、双环、七片区”的建设格局。重庆CBD办公室在《纽约曼哈顿CBD》的文稿里写道:曼哈顿CBD是纽约市发展的催化剂,这主要表现在:依靠CBD的影响,纽约市确立了其国际城市形象,国际性和跨国性行业组织在纽约市如鱼得水……CBD和它的衍生效益促进了纽约市的繁荣。重庆并不掩饰自己的CBD源头是1970年代初形成的曼哈顿CBD,虽然没有像北京建CBD时请来曼哈顿的区长,但重庆有数十条廊道连通楼群,构成连纽约曼哈顿也没有的空中街市。 对于中国人来说,重庆的摩天大楼还保持着自己的梦想和诗意——梦想是国际大都市,诗意是大过曼哈顿的CBD。

  [重庆的可能性]重庆史上最接近国际大都市的一次是在抗战的陪都时期。现在,重庆到纽约很容易买到打折机票。但差距是显而易见的——纽约掌控着世界财富的1/4江山,而重庆不可能,目前来渝的

世界500强企业42家,常年在渝居住的外籍和港澳台人士不足5000人。但外商在渝投资热情高涨的势头让人乐观。其实只要在往发展和城市有效管理的路上走,倒不是真的在乎在“国际大都市”这个名词上走多远。相对于国际化的硬件设施,倒是城市和市民种种不到位的小细节容易妨碍城市之博大。

 [1] [2] [3] [4] [下一页]

  点击此处进入《新周刊》论坛

  相关专题:新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