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周刊专题 > 正文

重庆十大名片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12:17 新周刊

  本着传统与现代并重的立意和成长指向,《新周刊》从近50个重庆符号中,遴选出这十大名片,就是重庆的十个招牌,意在彰显城市性格,提升城市价值。 (文/周周)

  雄起

  生于大田湾的“雄起”是重庆投射在足球上的性格符号,是重庆人为自己量身订做的
城市标语,只有一口铿锵清脆的重庆话才能喊出“雄起”的特质。重庆人喊雄起,“起”字的发音化作“切”,不用费太大力气,巧舌如簧间就能产生一种铿锵的爆破感。用普通话说雄起,无法体会这种发音快感,所以,雄起是重庆人的专美。阳刚的重庆人和大开大阖的雄起是天生的语言搭档,从最具煽动性的狂野呐喊,到最气势磅礴的城市宣言,雄起都是重庆语言中不可或缺的最佳表达,也与重庆上升的精神气质相吻合。

  解放碑

  从战争到和平的精神堡垒,筑就重庆最眩目的时尚地标。解放碑1940年最初落成时被喻为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精神堡垒”,用以激励中华民众奋力抗战以取得胜利。1950年由刘伯承改题“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 如今,解放碑通常指的是解放碑中央商务区。其商业街是中国西部最大的步行街,因此有“中国西部第一街”之称。地位相当于上海南京路、北京王府井。但重庆人对解放碑的自豪还不止于此。一个重庆网友骄傲地宣布:“南京路、王府井、解放碑还有春熙路,按美女的多少来排名的话,第一解放碑;第二解放碑;第三还是解放碑。”

  三峡

  三峡,巴、楚、蜀三大文化圈之间的驿站,也是凝聚人类智慧和想象力的节点,更是重庆向世界展示自我形象的高端平台。巴文化随水涌入三峡湖北境内,与楚文化形成巴楚文化,巴人的另一脉则上溯蜀地,形成了巴蜀文化。西起重庆的三峡美景,历来让文人墨客为之留情。而今天,淹没129座城镇、移民113万而成就的三峡工程,高峡出平湖,堪称世界工程史上绝无仅有、新中国最伟大的建设壮举。三峡之威,实乃重庆之福。

  摩帮

  “摩帮”这个带点江湖气的名词是对重庆力帆、宗申和隆鑫等

摩托车企业的称呼。在这个对摩托有着极度热爱的山城,“摩帮”代表着重庆工业的典范和骄傲,用少有的雄心和霸气驰骋于国界内外的摩托市场。在国内,重庆摩托整车销量占全国30%的份额,零配件份额更高达80%。在2005年上半年重庆出口的30强中,摩托车企业就占到11个席位,光是越南市场,“摩帮”就顺利地从日产摩托的手中抢走了半壁江山。这个“世界摩托之都”对产业前途的回答是:“只有破产企业,没有破产行业;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

  江湖菜

  新时期重庆人创作冲动的一次伟大而成功的实践,同时也是草根口味的生存哲学的完美体现。离开了四川的重庆人,凭借江湖菜成功地重修了川菜菜谱。 江湖菜产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近20年来保持着澎拜的激情,形成一轮又一轮的冲击波,在重庆火锅烂市于全国食肆之后重振巴人雄风。江湖菜以“奇”、“怪”著称,大多“土”、“粗”、“杂”,不按常理出牌,但无招胜有招,吃的是一种巴渝人家真正的民风民情。江湖菜使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了独特的江湖气。如同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涪陵榨菜一样,有江湖的地方,必有江湖菜。

  桥都

  两江水哺育重庆人,重庆人也一直为天堑所困。面对天然屏障,重庆人只有一句话:架桥。 数一数重庆的桥,会得到一个令人乍舌的数字:截至2005年,重庆市已建成公路桥梁4400多座。仅在主城区,长江上已建成大桥5座,在建4座,嘉陵江上建成9座,在建2座;而整个直辖市境内的长江大桥就有13座,3座在建。对比重庆下游的长江沿岸省市,建桥总量才12座。想看桥就来重庆,数量最多、种类最全,仅此,重庆堪称世界桥梁教科书。

  龙湖

  龙湖的十年带给重庆的不只是一系列楼盘,它还是这个城市不可替代的生活先锋和时尚导师。作为传统重工业城市的重庆,性格中充满着工厂式的规律性,地理条件也同时决定着重庆人的生活方式带着跋涉的意味。所以当一片意图以亲和自然、细节和创新来确立新生活方式的小区出现在重庆,它立刻就成为划分这座城市人群阶层的工具,并为这个城市确立了新生活的标杆。

  长安

  要在中国找一家140多岁的汽车工业,恐怕只有重庆长安;要在中国找一家产汽车的兵工厂,恐怕也只有重庆长安。 它的前身是我国第一家兵工企业,发端于1862年“洋务运动”的上海松江,成型于“抗战时期”的江苏南京,而它如日中天的成长壮大期则是在山城重庆。1996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并实行了军民品剥离的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为重庆在全国最有人缘的一张名片。现在任何人都可以说,要在中国找一家百岁还青春勃发的汽车工业,那一定是重庆长安。

  第N城

  可能是重庆最新、也是最值得期待的名片。丰富的多样性、宽阔的成长性以及无限延展的可能性,使重庆这个超大型城市获得了其他中国城市所没有的巨大的生长空间。它蓄积着千年势能和世纪机遇,把无数看似矛盾的元素以其特有的“重庆方式”糅合到了一起,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提供了一个超乎现有城市想象力的独特范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能”,就是重庆这个第N城的广告语。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点击此处进入《新周刊》论坛

  相关专题:新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