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周刊专题 > 正文

新周刊:成渝战与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12:17 新周刊

  世上最在乎重庆的是成都人,最在乎成都的是重庆人,看似不能不恨,实则不能不爱。成渝民间的口水战,在双方看来是较量,在外人看来是调情。

  文/胡尧熙

  墨尔本不屑悉尼;里约热内卢漠视圣保罗;洛杉矶看轻旧金山;马赛人到了巴黎,也
会有意识地趾高气扬——双城情结无处不在。成都和重庆,是分道扬镳的双生子,脱离关系但血缘仍在,道不同却仍须为谋。世上最在乎重庆的城市是成都,最在乎成都的城市是重庆,重庆火锅和成都清茶交汇出最丰富的双城记,精彩仍在继续。成渝之间如果没有嘴仗,没有攀比,中国所有的城市论坛都会寂寞不少。

  在路上的角力

  成渝之争远非8年。1997年以前,重庆成为了当时四川省最大的纳税城市,这是重庆人引以为豪的历史,也是心头之痛。老重庆们至今耿耿于怀,43年的时间,所有产值,除上缴中央外,还须无偿为四川省奉献35%,而自己仅得到入不敷出的30%。终日爬坡上坎却收获微薄的重庆人有了被盘剥的感觉,“重庆挣钱,成都花钱”的顺口溜流传于大街小巷。直辖之前的重庆对成都是心照不宣的不忿,脱离四川之后,是全民皆兵的暗战,旧账难清,新怨难了。直辖,对重庆人而言,是自立门户的独立宣言,是掌控资源的开门匙,是把握命运的尚方宝剑,是取得先机的资本。争回资源的山城人终于能够名正言顺地以俯视的姿态对话成都,原本语调铿锵的重庆话更加义不容情地斩钉截铁。

  随后的8年,成都在发力,重庆在狂飙,不敢轻怠,不能停歇。

  勤力非凡的重庆人在1999年交出1488亿的漂亮答卷,历史上首次超越成都的GDP,成都仅为1190亿;2005年上半年,重庆经济再度上扬,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316.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2%。受到刺激的成都网民们改变战略,用成都-绵阳-广安组成大方阵,以三地GDP总量相抗衡,振振有词:“重庆是省级城市,我们也要扩大版图。”

  失落于GDP,成都尚有长袖善舞的城市营销技巧。“2004CCTV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东方伊甸园”、“红粉之城”、“中国花都”,一系列眼花缭乱的名片头衔令重庆人义愤填膺,怒而不齿却欲罢不能地加入战团。1999年美国《财富》杂志将重庆评为“中国西部最具潜力的城市”;2001年《经济日报》公布内地城市竞争力排行榜,重庆被评为“西部最具竞争力的城市”;2002年联合国评出“中国最具发展前途的25个城市”,重庆排位第8,居西部之首;2003年世界银行在对中国西部及沿海城市的投资环境进行调研后表示,在西部城市中重庆的外资注入比例最高,达到20%,成为投资环境发展最快的城市。重庆人也陶醉在一则未经证实的传闻中:在联合国办公室内的中国地图上,北京、上海、广州、重庆被红笔勾勒出来,成为世界精英们眼中的四大中国经济重镇。有人以此为据回应成都:重庆才是真正的第四城。

  新的排行榜竞赛还在继续,《福布斯》于今年9月公布的2005年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单中,成都力压重庆坐稳西部第2名,全国第25名;重庆稍逊,居西部第3位,全国第33位。这场好事者眼里的最新战役中,双方各自攻陷山头。劳动力素质、高级人才指数成为成都商业的最大优势。成都的劳动力素质排名比重庆靠前80多位,高级人才指数比重庆靠前40多位,市场规模也比重庆靠前40多位。 重庆则凭借市场潜力指数和客运指数的急速提升死拽成都,在市场潜力指数上,重庆超成都80多位,客运指数也比成都靠前20多位。此外,重庆在私有经济活力指数上也超过成都。

  一切似乎都在印证:300—500公里的范围内,难以容纳两个中心城市。长三角、泛珠三角,每一个经济联盟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川东、川南,每一座城市都是发展要塞。成都以糖酒会起家,全力做大会展经济。重庆志存高远,副市长黄奇帆发动重庆金融维新,使重组的西南证券一举成为国内130多家券商中最优质的13家综合券商之一,力图建立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从而打破西部正在形成的金融三足鼎立局面,超越西安和成都。但重庆意欲主导长江上游金融市场,仍然绕不过成都的脸色。央行下设的5个大区支行,其中一个落地成都——人民银行四川分行,其职责覆盖整个西南(除重庆以外)云贵川藏的所有金融机构。虽然央行同样在重庆设立了营管部,行政上和四川分行平级,但对西南其他城市金融机构没有管理权限。大区支行从来都是一个城市成为区域金融中心的标志。央行的机构设置让成都更有可能辐射整个西南,更能掌控全局,成都再次站在了重庆的前面。但重庆人未曾言败,重庆工商大学教授韩渝辉说:“成渝谁是中心,一切言之尚早,真正意义上的西部金融中心还没出现,重庆、西安、成都,都还在路上。”

  成都与重庆的城市纠葛是一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角力,GDP是战绩,排行榜是威名,目标则是想象之中的美好愿景和未知的结局,如韩渝辉所说,成都和重庆还在路上,只要它们还在,这场角力就没有终场哨。

  “去四川化”很难

  “重庆怎么能够忘记成都,怎么能够脱离四川?”重庆诗人李钢认为这是重庆永远都无法实现的一厢情愿。但事实是,重庆直辖后不久,就将四川人从小就念叨得滚瓜烂熟的“巴山蜀水”改成了“巴山渝水”,连地理上的联系也被活生生切断了。

  告别四川,重庆正在行动。餐饮大腕们端出了江湖菜,别有意味地称之为新派川菜,又升级为渝派川菜,一场申请成立“第九菜系”的谋划也正在出台,词汇简单,言简意赅——渝菜。巴蜀分离了,蜀文化还给四川,和成都争抢过三星堆和都江堰的重庆人又开始寻觅新的文化体系。重庆渴望历史,学者朱晴方和王泉根提出了巴文化的概念,并将它追朔到了3000年前,重庆人因为城市的历史不逊于成都而自得。但李钢试图将重庆人从虚幻的满足中拉回现实:“巴文化是不成体系的,目前没有任何实物证据证明它的存在。巴不是一个有规模的族群,它只是一个小部落。再者,重庆现在的居民都是近代的移民后代,他们从湖广来,从上海来,和巴部落没有半点渊源。一个城市的主流人群都感到陌生的东西,无法负载起作为地域文化的使命。否认四川,杜撰出一种文化送给自己,荒唐!”重庆人还开发了渝剧,但不成气候,一年到头也难公演一场,最终只能唱回川剧,去争夺梅花奖。李钢说:“只要还说着一口四川话,那么重庆永远都不能抹杀自己和四川的联系,它实实在在摆在那里,不由你否认。”

  并非所有人都是李钢。重庆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的所长李勇说:“很多重庆人不太喜欢成都人。他们太温和,说话也小声,办事拖拉散漫,喜欢‘假打’,重庆人认为缺乏气度。”然而,有气度的重庆人在去年10月让成都人气炸了。新华网四川频道的“说川道渝”论坛,成渝两地狂热的城市主义者的据点,兵戈相向的小世界。2004年10月,数十张反映成都污躁场景的《成都48小时》成为新华网城市论坛上的里程碑事件,短短1天,跟贴6万。重庆人意气风发,奋力狂顶。面对亢奋的对手,成都网民偶尔的反击也被淹没在叫嚣的声浪中。网络事件透过重庆传媒升级为城市大事件,成都市市长葛红林在会议上向所有与会者播放了《48小时》中的图片,并批评了成都市建委和成都市创模办公室,限期整改。口水战首次发挥了现实效应,成都政府有则改之,重庆“战友”视若经典。

  “《48小时》的出现,可以说是重庆在城市化进程的急行军中文化缺位的表现。”李钢不愿多提这次事件。身在重庆,目之所及的角度都是楼群林立的繁盛景致,李钢和所有重庆人一样也经历了吊角楼逐渐凋零,高楼破土而起的城市步伐。但他却认为成都更是个合格的城市:“从经济来说,重庆很迅猛,但文化底蕴,在重庆可以说是空白。而成都,它有几千年的历史摆在那里,做过帝王都城,所有的文化都沉淀下来,留在了城市的各个角落。成都是一个成熟的城市,成都人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属性。重庆,则正在建设一个物质的大都会,但我们同样需要一个精神大都会,很可惜,重庆人漠视了文化。从这个意义而言,重庆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还比不上成都。我热爱重庆,但也喜欢成都。” 他比喻:“从前的四川省就是一户大户人家,成都是少奶奶,重庆是丫鬟。丫鬟因为地位所限,虽然勤力,却无法如少奶奶那般享福。一天,机遇来了,丫鬟离开了这户人家自立门户,并且社会地位得到极大地提升。但丫鬟却时时不忘对从前的少奶奶语出讥讽,可少奶奶不回应,依旧过自己的日子,反倒让丫鬟越发像个语无伦次的暴发户。”

  “去四川化,没可能。我爱重庆,但重庆需要多一些思考。”李钢再次强调。搭乘的士,重庆的哥的话不自觉地和李钢遥相呼应:“不管我们和成都如何较量不休,走出去,我们还是同样的‘川耗子’。”所以,成渝双城记是个殊途同归的故事,亘古不变的血缘,谁也抹去不谁的影子,只能一世纠缠,直至它们都不复存在。

  双城记的另一面

  近如贵阳、昆明、西安等成渝周边城市,远如武汉、长沙、南宁等,成渝都不去攻击,视野内惟有对方。9月11日,罗大佑空降成都,举行个人演唱会。重庆媒体的报道写下如下引言:“作为重庆人,你可以不喜欢成都。但作为罗大佑的歌迷,你可以去成都观赏这场演唱会。”——一场演唱会都能被拐弯抹角地牵到成渝纠葛上来。被刺激得神经过敏的成都人甚至举出了活生生的例子:在重庆的公交车上说成都话,会引起全车人的哄笑。

  但现实当中,许多成都人都有一些重庆朋友,许多重庆人也有三两成都私交,他们也会时不时地到对方的城市去串门。成都人对重庆人的主流印象是,喝飞扬澎湃的嘉陵江水长大的重庆人是粗线条的,较真得缺乏幽默感,嘴上风暴是为了向成都证明自己的存在。被平和的锦江水泡大的成都人温缓得迟钝,甚少对重庆人的表达作出应答。特别是在2001年后,四川全兴队与重庆力帆队的热闹球市不再,成渝口水仗的互动也因此少了最好的秀场和娱乐舞台。之后,骂的是同样的川话,吵的也是千篇一律的老话题。重庆人争的是一口气,成都人图的是热闹,口舌之争后,不妨碍勾肩搭背,把酒言欢。李勇说:“我们吵架不是坏事,是独此一家的城市景观。成渝论战没必要升级,没必要禁止,吵下去大家都有得玩,该闹就闹,但朋友还是朋友。”

  重庆工商学院的教授韩渝辉生在重庆,学在成都,后又返回重庆工作。他不讳言自己还有许多成都朋友,甚至把成都称为第二故乡。“我从四川大学毕业的时候,我的老师希望我留在成都发展,当时成渝还未分家,省会肯定有更多机会。虽然我回来了,但我知道他是真心为我好。”喝茶的成都和喝酒的重庆,在韩渝辉看来都是让人没有理由割舍的至爱。

  早在1997年重庆直辖之际,和网上论战同时出现在台面上的还有一份《成都平原经济区发展规划纲要》,报告指出:成渝两地的发展战略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双方必须合作,建立以重庆和成都为两极的长江上游经济圈。但直到2004年2月3日,成渝合作才正式启动,重庆市市长王鸿举与四川省省委书记张学忠、省长张中伟在成都握手。成渝合作6+1协议签订,旨在成渝联手打造一个成渝经济带,即成都、德阳、绵阳一条城市带,南川、遂宁一条城市带,以及长江干流城市带,这三条城市带,构成了成渝经济带,重庆、成都处于首尾两端,能够更好地发挥辐射作用。

  两城绝大部分官员和学者一致的看法是:成渝两地实际上极具互补性。“成渝两地商业竞争肯定存在,但从产业结构来看双方更多的是互补。比如成都的优势在于金融、商贸、电子工业、旅游,而重庆的优势在于汽车

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业、能源、物流,两者几乎没有什么雷同,完全有条件协同发展。”李勇说。建立成渝经济带在李勇看来是势在必行的事情:“看GDP,重庆超过成都,但那是因为重庆的容量大。分配到人头上,成都人更富裕。重庆要想更进一步,应该尽快和成都握手。”韩渝辉则开玩笑说自己的求学经历应该成为成渝发展的样本:“我就像是成渝合作的产物,它们应该继续,握手才有机会。”

  协议的签订预示着政府的态度,民间也随之行动起来。2004年,四川长虹开始与重庆民生公司合作,由重庆港从水路出货。2005年的四川宜宾经贸推介会上,五粮液与力帆、宗申等重庆各知名摩企积极接触,计划通过参股方式,渗透重庆摩配业。

  合作正在进行,纷争从未停止。战与和并不相悖,成渝之间用笔仗和嘴仗印证了一句巴蜀老话: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自在。这是一场对抗性游戏,剑拔弩张却能点到即止。如果某天,这两座城市都噤若寒蝉了,那么,它们之间才真的决绝了。

[上一页] [1] [2] [3] [4]

  点击此处进入《新周刊》论坛

  相关专题:新周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