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专题 > 正文

采访神六的背后故事:费妈妈关门落锁挡记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8日03:48 新闻晨报

  晨报特派记者 于任飞 10月17日凌晨,是新华社公布消息的“神舟六号”返回地面的时间。新浪网的新闻编辑在前一天就告诉我,到时候他们会请权威专家点评返回舱着陆的整个过程,因为无法预测准确的着陆时间所以只能最大限度的提早。一夜未眠,凌晨三点我起身洗漱,接着走出宾馆一头扎进了潮湿冰冷的夜色中。屈指算来,这已是7天中我经历的第12场专家访谈了,这7天对于我来讲,简直是场“精神炼狱”。

  北京的秋夜分外萧瑟。从10月10日算起,我也离家7天了。在报社派出的6路“神六”报道记者中,我负责前往北京采访国内目前最顶级的航天专家。与以往不同,为了突破禁锢,争取最有效的新闻资源,这次采访报社进行了一次大胆尝试??与国内最具实力的门户网站新浪共享专家网络。

  这是一次传统媒体与新型网络媒体全方位合作的探索,然而一道道难题随之而来摆在了我的面前??没有现成的经验参照、没有人告诉我实际操作中的每个环节究竟该怎么走、网络媒体对新闻报道的时效性之快是报纸不能比的,如何在同一个专家访谈中找到自己的亮点,眼前的困难让我感到了压力。

  一个连牛顿定律都淡忘到不知为何物的文科生被迫听了一个星期的“尖端物理课”??轨道倾角、升力、平仰角,一个个物理名词如太空碎片般向我砸来,听得我迷糊中仿佛与“神六”一起神游太空。

  而最痛苦的还不是“听课”,而是“下课”以后如何把老师们讲述的内容“翻译”成通俗易懂的新闻语言。

  什么是“春蚕吐丝”?这一次我深刻感受到了。报社要求的专家访谈这一块字数并不多,1500字即可,这在平常也就是半个小时多一点的工作量。可是这7天的7篇稿件篇篇都让我伤透了脑筋。

  写稿时我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如果连我都不懂的术语,读者又怎么能够明白?反复听录音笔里专家的每一句话,仔细琢磨怎么把一个个专业物理词汇解释得浅白,实在是搞不清楚就“厚着脸皮”拨通专家的电话。

  今年71岁的原航天系统总体设计师解大青是个“老顽童”,他是载人航天七大系统中航天员系统的权威,中国航天员选拔标准就是由他亲自定的。对他的采访是我采访12个专家中最轻松的一次,他总能用最朴素的语言把复杂的道理解释透彻,然而也就是这次采访让我遭遇了周折,差点没能完成稿件。

  由于得到的地址不准确,10月13日下午2点我误走进了解大青老师家隔壁的院子。

  “解大青老师在吗?”整个院子静悄悄的,我怯生生喊了一句,无人应答。“解老师在家吗?”我壮着胆子又喊了一声。“谁找我?”一个似远似近的声音回应了。

  于是一个有趣的场面持续了近半分钟:提问和回答句句呼应,可就是问答双方却无法见到。终于,我发现回答的声音是从隔壁传来的,于是我一边呼喊着一边向隔壁走去,那个声音也应和着慢慢向我靠拢。

  等见了面,鹤发童颜的解老拍着我的肩膀哈哈大笑:“你这个小伙子怎么跑到隔壁去了,害我满院子找你!”

  解老师的家正在

装修,两间不大的小平房充满了浓重的油漆味。“我这里正在装修,家俱都搬走了,你就凑合坐在这个床垫上吧。”说着,解老自己一弯腰先坐在上面。就在这个不大的床垫上,伴着油漆味解老为我讲解了航天员在太空究竟是怎么生活的,以及航天服的内部构造,谈话中他不时开怀大笑。

  结束了对解老的采访,我匆匆赶回宾馆写稿,写了不到十分钟我突然感觉脖子发痒,于是我使劲挠了挠,继续写稿。然而不到五分钟,脖子越来越痒,而且前胸胳膊也跟着痒起来。

  我连忙跑进卫生间对着镜子扒开衣服一看,眼前的景象让我不禁大吃一惊。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的脖子和胸前还有胳膊上红了一大片,奇痒难忍,而且红痒的面积越来越大。我第一个反应是:过敏了!

  我看了一下时间已是晚上6点了,如果先去买药稿件肯定要耽误,于是我狠了狠心又重新坐回了笔记本电脑前。就这样,我的右手敲击着键盘,左手在痒处四下抓挠着。一个半小时后稿件终于写好了,而此时镜子中的我就像一只煮熟了的龙虾,全身上下红成一片,有的地方还起了疙瘩。

  7天过去了,我们的航天员回家了,我也即将回到上海。7天中我见证了最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并且我也为之付出了自己的努力。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觉得最值得欣慰的是这次“物理考试”我拿了优秀!

  采访神六的背后故事:费妈妈关门落锁挡记者

  晨报记者 李 锐

  国庆刚结束,神六发射日期迫近。记者忽然接到消息,江苏昆山籍航天员费俊龙成为航天员热门人选,有望和聂海胜一起乘神六升空。时不我待,记者一行直奔其家乡阳澄湖畔的东阳澄湖村,原以为一次顺利的采访,由于费妈妈的“极度无情”,我们竟然大费周折。

  关门落锁挡人在门外

  从上海到昆山,乘车也就一个半小时的路程。10月8日上午10时许,记者赶到江苏省昆山市。由于不知确切地址,记者只能联系当地宣传部,利用其与解放日报集团的老关系,获悉费俊龙老家在巴城镇东阳澄湖村。

  说是村子,其实只有大约二十户人家,而且位置有些偏僻,以致当地很多出租车都不知道该村确切地址。没有办法,我们只能边步行边打听。经过讨价还价,一辆摩的三轮车在乡村小路上颠簸了20多分钟后,终于将我们带到了一个小村??东阳澄湖村。

  村子很美,一条宽约4米的小河从中穿过,两岸垂柳掩映下都是一栋栋两层的民房。听说是记者采访,热心的村民直接将我们带到了费俊龙的家。一个普通的农家院门,里面共有两户人家,其中一家就是费俊龙的父母现住处,也是费俊龙的老家。

  “刚才还在家呢,怎么没人了?”村民有些纳闷。费家??一栋略显陈旧的楼房,几乎掉光红漆的木质屋门紧锁,而走廊上还晾晒着刚洗过的衣服。“他们夫妇到连云港去了,何时回来不清楚。”一位邻居称。

  这明显是撒谎。我们判断,费俊龙的父母肯定在家,而且就在附近。

  田间追赶费妈妈

  “她就是费妈妈!”大概过了一个多小时,一位好心的村民指着院内戴草帽的老太太提醒说。老太太个子不高,完全是一副农村妇女的打扮,没有一点“航天英雄”母亲的痕迹。

  “我不是费妈妈,她去干活了。”看到记者走近,今年71岁的费妈妈一脸不乐意,并索性走到了门口小河边的台阶上,脸对着河水坐在那里。任凭记者说啥,费妈妈就是沉默不理,后来干脆表态称听不懂记者的普通话。

  旁边的村民称,近日来采访的记者很多,费妈妈现在才知道儿子有可能要飞上太空,惊喜之余不免有一丝担忧,毕竟老人只有这一个儿子。记者拿出一张晨报,向费妈妈展示“神六”的报道,并指出里面有费俊龙的消息。尽管不识字,但费妈妈还是看的很专心。

  时近下午1时,对于记者的询问,费妈妈就是不搭理。看到记者没有离去的意思,费妈妈干脆起身朝村子另一头走去。后来,不顾下午强烈的阳光,她竟然坐在小河的石桥上,同别的村妇聊天。看到记者又靠近,她干脆起身朝田间走去,边走边说只有村干部带领,她才会接受采访。没等记者追上回话,费妈妈迅速消失在田间。

  “迂回战”费妈妈终于开口

  怎么办?记者无奈步行2公里,赶到村委会办公室,但由于周末没人上班,而村委会主任家在巴城镇。此时,一位杂货店老板称,费俊龙的二姐在巴城镇开了一家蟹庄,名叫“亭林蟹庄”,去了可能会有收获。

  无奈之下,记者只得兵分两路,一路原地等待,另一路直奔巴城镇。半路上记者拦了一辆运轮胎的三轮车,搭车赶到5公里外的巴城镇。还好,在那里果然找到了这家蟹庄。

  同是年轻人,就是好说话。费俊龙的大姐、大姐夫、二姐和二姐夫都在,尤其是二姐夫黄建明,属于性格豪爽的男子,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软磨硬泡后,终于答应开车送记者到老家,看看费俊龙的立功证书。

  老家依然没有人,黄建明打开了屋门,至此记者得以看到立功证书等关于费俊龙的资料。正在此时,费妈妈回来了,看到是女婿带领记者来,她埋怨了几句后不再说啥,并开始零零散散的讲起费俊龙的故事。

  不久,费俊龙的父亲费长宝从外面回来,这样才持续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采访,而此时的费妈妈虽然话语很少,但对记者已经没有任何“敌意”了。

  晨报记者亲密接触“神六”智囊

  感受“神六”跳动的脉搏

  晨报记者 李 锐 陈抒怡

  引言:如果将“神六”比喻成一个巨人,那参与其研制的上海航天局,无疑可以称为“神六”跳动的脉搏,因为“神六”的一举一动,都会在上海航天局这个“脉搏”上显现。

  昨日,返回舱终于安全着陆了!自从接到采访任务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与上海航天局保持联系,通过这个“神六”跳动的脉搏,密切关注“神六”的动静。从飞船发射升空到遨游太空,直到返回舱成功着陆,我们与其分享着成功的激动和喜悦。

  绝密发射时间靠猜测

  国庆节尚未结束,关于“神六”发射升空时间的报道,已经频繁出现在国内大小媒体的显著位置,但几乎无一例外,都未能得到权威部门的证实。作为“神六”的研制单位,上海航天局无疑会较早把握这一时间,而记者的关注点也就在此处。

  国庆节刚结束,我马上与上海航天局有关部门联系,询问具体采访的相关事宜。由于条线记者的努力,我们的关系得以很顺利沟通,但由于涉及国家保密,很多关于“神六”的消息根本不会透露,其中“神六”的具体发射时间无疑更是重中之重。

  走进上海航天局,我就能明确感受到气氛的紧张,除了门口严格的身份检查外,里面的工作人员无论是哪个科室,只要听说是记者,马上都会绷紧神经,一脸严肃的表情根本不可能透露任何消息。负责对外宣传的冯主任,也不会透露半点信息。

  这样,直到10月11日下午,关于飞船升空的消息还是众说纷纭。我试着与冯主任联系,探探他的口风。“明天一大早,来上海航天局看发射,”冯主任的答复很简练。至于具体的时间,冯主任还是没有透露,只说早晨8点之前到达。

  这时,我们心里基本也有了数,那肯定是在10月12日上午发射了。

  上海航天局昨晨无眠

  虽然对“神六”凌晨返回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还是没有想到我们采访小组一行必须在凌晨3点之前赶到上海航天局。昨日凌晨1点多,我从被窝里爬出来时还在愤愤不平:只有没睡撑到这么晚,还从来没有起过这么早。但是,当我们2点多赶到上海航天局时却被吓了一跳,大门口的人群进进出出,电视台的采访车排了一溜,除了天还黑着外,谁还能想到现在是凌晨呢?

  走进上海航天大厦三楼的转播大厅,乖乖,来得人还真多。有不少是刚进航天局不久的新人,有的是看起来年纪很大的航天专家。不过,不论是老的少的,看起来居然一点疲态都没有。

  随着时间的推移,转播厅里人越来越多,大家的精神也是越来越好。当电视上的主持人宣布,我们的“神舟六号”飞船已经打开了降落伞时,一阵超过100分贝的叫好声突然从人群中爆发出来,拍掌声、敲打声此起彼伏。上海航天局801所的施灵虽然就站在我的边上,但必须扯着嗓子对我说:“我们生产的反推发动机马上就要起作用了。虽然发动机工作时间只有100毫秒,但它却可以保证航天员安全回到地球。”

  凌晨5时38分44秒,等待良久的航天员出舱画面终于出现在了电视上,“成功了!”400多名在大厅中观看电视节目的人一起发出了了欢呼声,准备许久的香槟酒终于开启,但是,香槟酒开启的声音已经被欢呼声完全盖过,这个时候谁还在乎香槟酒的颜色和味道呢?大家的眼睛都忙着盯住电视屏幕,嘴巴都忙着欢呼。

  真的,这时候,还有什么比看到黄皮肤、黑头发的航天员顺利出舱更幸福的事情呢?还有什么比看到自己国家科技进步更高兴的事情呢?就算不睡觉也值!

  技术人员平凡之中藏高深

  “神六”飞船让两名航天员红透大江南北,他们的吃喝拉撒我们都了如指掌。但是真正让飞船运行工作的科技人员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是怎样的一群人呢?昨日下午,在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内,我们一群记者夹队欢迎一辆载满上海神舟试验队队员的专列。

  谁知道从列车上呼啦啦下来一队人,衣着表情都是平凡得再也不能平凡的人。到底谁是谁啊?没办法,只好让业内人士介绍一下,“这位是冒着生命危险给我们飞船加注燃料的人。” “这位是给飞船拔去最后一个插头的人。”“这位是研究飞船太阳能板的人。”……我一边听,一边匆匆作着笔记,原来这些人都是深藏不露的高手啊。

  昨日我还登上被称为“神秘专列”的航天局专用列车一探究竟,却发现它与普通的列车大同小异,拥有2个硬卧车厢和1个软卧车厢。据说还是80年代火车配置,车上没有电视,技术人员想知道飞船是否顺利返回,还得靠广播和手机。但是,该专列也并非浪得虚名,记者在列车后面还发现了两个圆柱形的“大肚子”车厢,据了解,这两个车厢各长26米、宽3.13米,专为装载

火箭使用。看来,这辆列车也和航天人员一样很有内容。

   新闻晨报记者守候酒泉十日

  相关专题:神舟六号载人航天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