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巴金逝世专题 > 正文

学者丁东评价巴金:坚守良知拒绝遗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09:40 新京报

  2005年10月17日,101岁的巴金与世长辞。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最后一位大师谢幕了。巴金先生走了。他的名字,将和鲁迅、陈独秀、胡适等人一起,和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冰心、丁玲等人一起,成为新文学史上永远的背影。

  巴金的一生,与20世纪同行,与中华民族一个世纪的苦难与危亡,奋起与徘徊,噩梦与觉醒共命运。他的文学生涯,两次造就了历史的辉煌。第一次1920年到1940年代,他的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杰作,为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点亮了启蒙的灯塔,无数知识青年读着他的作品,挣脱了旧式家族的宗法秩序,投身革命的时代。这些作品,也已经成为传世的经典。

  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炼狱般的十年,重新恢复了做人尊严和表达权利,巴金再一次发出人道主义的呼唤。他控诉暴行,反省自身的软弱。他和中国知识界共勉,一起告别谎言,说出真话。五卷本的《随想录》成为他对中华民族又一次重要的思想奉献,其中一些重要篇章,至今还在激励着中国知识界铭记历史,坚守良知,拒绝遗忘。

  巴金之所以赢得中外读者的尊敬,不只是因为他著作等身,还因为他的内心充满了爱。他不只是一个在五十年代就主动放弃工资的作家,还是一个辛勤耕耘了半个多世纪的编辑出版家。他发现和提携过的文学新人不计其数。他只想帮人,不愿害人。这在今天看起来不过是人性的底线,但在运动频繁发生年代,在底线之上做人其实也非易事。

  巴金的晚年,有两个心愿,一是建立一座中国现代文学馆,二是建立一座“文革”博物馆。

  第一个愿望已经实现,中国现代文学馆已经于五年前在北京落成。中国的新文学,得以这个机构和建筑为依托,拥有了代代相传的学术档案库和文化纪念碑。

  第二个愿望还没有完全实现。但也有不少怀有历史责任感的有识之士,在巴金先生的感召下,一二十年来不倦地努力着。几处地方性的“文革”博物馆已经初具规模。

  还有人以书籍、画册和网络的方式,为实现这一愿望努力地搜集和积累着资料。我相信,能够激励一代又一代人铭记历史教训的全国性的“文革”博物馆,终究会在我们的国度里建成。巴金的心愿,终将实现。

  □丁东(北京学者)

  相关专题:巴金逝世 

  手机上新浪随时了解神六进展 短信看世界与航天员一起翱翔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