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晚报协会第20届年会专题 > 正文

重庆晚报总编石刚:名记就是核心竞争力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3日17:11 重庆晚报

  《重庆晚报》总编辑石刚

  “记者是明星,我是保姆”

  工商大学女生寝室卧谈会。“王印毅呀,我认得。他是我表哥女朋友的大学同学,体育界人脉广惨了,人很时尚,像韩国的裴勇俊。”“能不能介绍我认识?到时请你吃饭…
…”

  这是晚报实习生大学寝室的段子。晚报首席记者王印毅在这帮情窦初开的小女孩眼中,已不是一个单纯的记者,而是偶像。

  明星包装者,就是石刚。不过,他将自己定位为“保姆”。“我就像那些明星身后的保姆,根据他们的风格,找准适合的题材并加以包装。还有,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跟所有明星“保姆”一样,石刚总是为自己的明星争取尽可能多的“出镜”机会,自己却悄悄躲在幕后。“观众看电影追的都是明星,有几个是追幕后人员的?”这是石刚的理由。他只是暗地里为自己的“作品”偷着乐。

  明星之外,还有“菜鸟”。石刚的记者队伍刚经历一次大换血,平均年龄从36岁降至27岁,难免有青黄不接之感。每个副总编因此被上了“枷”——当导师。日常工作之外,每人得手把手培训几名新人。新人业务考核不过关,问责。

  《兰州晚报》总编辑银鑫

  让记者“留学”

  这里说的留学,是将自己的骨干人员派驻外地,在兄弟媒体学习见识。

  从去年开始,《兰州晚报》派遣“留学生”到《新民晚报》等报业发达地区媒体。这“留学”不仅是一两天,而是半年。“相当于干部挂职。到了那里,编辑得跟着编稿,记者得跟着采访。从细节入手,学习人家的办报精髓。”

  光走出去不够,还得请进来。银鑫说,他们不时邀请一些对西部风土人情感兴趣的新闻“大家”前来采风。当然,得派记者一路“盯梢”偷艺,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

  外出挂职的采编人员,回去都升职了——原本就是骨干,眼界打开了,还不如虎添翼?

  《泉州晚报》副总编林英明

  报社出钱 采编读研

  全部职工公费读研,几家单位有这样的大手笔?《泉州晚报》。林英明说得轻描淡写,听者无不吓一大跳。

  “去年,我们跟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合办了一个研究生班,学制两年,想读的都可以读。”

  学费2万多,报社出钱。当然,如半途而废或不思进取拿不到毕业证,就得自己负担一半。

  “报纸要做好,人才是关键,”林英明说,有着20年历史的《泉州晚报》有一支年轻的采编队伍,平均年龄不到30岁。新闻的深度、广度是他们着力追求的目标。

  《成都晚报》总编辑夏旗舰

  将名记推上100个广告牌

  1999年前,《成都晚报》稳居成都报业市场老大。但此后,这种格局被新兴的《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颠覆。夏旗舰坦言,当时的《成都晚报》机制老化,人才积极性与创造性发挥受到极大限制。“今后报业的竞争,将由报纸整体竞争逐渐转向名编名记甚至名评论员的竞争。”

  今年9月,《成都晚报》成立了由5人组成的“傅艳工作室”。傅艳是一位年轻能干的记者,其对艾滋病、白血病等报道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报社始无前例地将傅艳形象以四版图文并茂的形式隆重推出,社会反响强烈。11月1日,成都100个公交车站广告牌上将同时出现傅艳的形象。”

  目前,该报从事新闻采编记者90多人,其中优秀人才占了三分之一。“他们就是本报参与竞争的‘尖刀连’。有他们从点上突破,从而激发整个团体活力,本报重新坐上报业龙头的位置指日可待。”夏旗舰信心十足地说。

  《沈阳晚报》副总编辑佟丽霞

  激励机制催生名编名记

  部分编辑、记者入门时并不精通业务,他们怎样能成为业务精英?佟丽霞给出答案:需要报社出台长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沈阳晚报》隶属于沈阳日报报业集团。佟丽霞告诉记者,集团设有总裁奖励基金,每月定期奖励业绩突出的编辑记者;定期评选优秀栏目及版面,给予优惠政策;报社内部每年有为期一周的培训课,由优秀采编人员对其他员工进行培训;为鼓励采编人员“充电”,报社为其承担部分再教育费用。

  《沈阳晚报》提出“服务是本,人才是根”的理念,而上述激励机制在执行过程中起到了催化剂作用。2004年,该报发行量高达四五十万份,广告纯收入达1.3亿。“这个成绩离不开一线采编人员的努力。没有他们,一切都是空谈。”

  《武汉晚报》副社长何健生

  鼓励记者“捞过界”

  编辑—记者—旅行家、作家、摄影家,这是何健生麾下“一姐”范春歌的成长轨迹。

  上世纪90年代初,范春歌是个编辑。喜欢挑战的她策划了一次千里走单骑的采访——骑自行车从广西出发,沿怒江进西藏。

  报社准奏,借来电棍送她防身,同时批准其丈夫随行保镖。这一走,范春歌再没回到原岗位。报社根据其特长,让她“过界”当了记者。此后,她不仅出了书,还得了范长江新闻奖。

  那已是10年前的事。如今,人到中年的范春歌提出“重走郑和路”,报社立马拉来60万赞助。从江苏出发,中东、非洲一路走过,百炼成钢的范春歌不仅为报社提供了重头报道,还搞了个人影展,拍了电视专题片!

  对范春歌的价值发掘不止于此。早在几年前,报社就为范春歌成立了工作室,还配了两个初出茅庐的女记者,由她摔打。如今,徒弟也成了《武汉晚报》的当家花旦。

  “我们在每个领域不断打造自己的招牌人物,”何健生滔滔不绝点评麾下名记,“有个跑医药卫生的记者,和一位中科院院士一起被市民列入偶像名单。市民寻医问药首先想到的,就是她。”

  记者做到这份上,不摆了。

  《拉萨晚报》总编辑刘斌

  让人才离不开晚报

  刘斌是重庆江津人,如今在千里之外的拉萨工作。“无论是同沿海还是内地相比,拉萨报业市场都相对平静。但对人才的渴求,我们远远超过任何地区。”

  从前,《拉萨晚报》从业人员大多是公务员,20年来改革力度不大。四五年前,《西藏日报》办了一张《西藏商报》,对该报形成不小冲击,使该报不得不逐渐放宽用人机制等。“拉萨城市人口仅三四十万,在当地找人才很难。更痛心的是,报社多年培养出来的人才如作家皮皮、马原等都流失了。”

  《拉萨晚报》决定用好现有人才。报社选派出色的采编人员到南京、杭州等报业发达城市学习办报新观念,并大力引进新人才。刘斌告诉记者,不久前,为引进西藏偏僻地方一位优秀中学教师,该报通过种种渠道为这名教师恢复了公职,让他义无反顾地成为晚报一员。

  目前,该报50余名编辑记者中,招聘人才达十多人,今年还招募了四川师范大学的3名毕业生。“现在,离开报社的人越来越少,这说明我们的方法是奏效的。”

  《三峡晚报》总编辑马启成

  男总编不指点《新女性》

  总编对业务不指点江山,行吗?

  怎么不行?这是《三峡晚报》总编马启成的答案。比如,对《三峡晚报》的周刊《新女性》,他就保持了缄默——由着记者去做。

  《新女性》事实上是马启成他们一手策划的。不过到了运作阶段,马启成就觉得该让贤了——女人的时尚,他一点不在行。

  每一期报纸,马启成都放手让记者去做。于是,当地读者看到一张不断与时尚接轨的报纸:湖南卫视有超级女声,《三峡晚报》有超级女生;前者比唱歌,后者比漂亮、比内涵。

  记者成长,必须有自信。因此,《新女性》周刊的年轻记者在短短几个月内,个个从门外汉成了独当一面的角儿,自信爆棚。

  记者 罗磊 陈国栋 路易 实习生 陶庆

  相关专题:中国晚报协会第20届年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