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徐本禹的本样生活:两年支教结下一生情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4日16:47 郑州晚报 | |||||||||
尽管身患白血病,但她仍旧坚持捡破烂资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郑州晚报记者 王梓/图 郑州晚报报道:当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后,徐本禹生活有什么样的改变?支教结束后,又怎样续写和贵州深山里的孩子割舍不断的情缘?现在的生活状态如何?是否已将爱心和奉献作为信守一生的诺言?在匆匆的行程间隙,《郑州晚报》记者对“感动中国”的徐本禹进行了专访。 生活忙碌少了私人时间
当选2004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后,徐本禹再也不是当初那个普通的大学生了。他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生活骤然间忙碌了许多,属于自己的私人时间则少了许多。“很多事都是必须去做的。”沉甸甸的责任感压在徐本禹的心头、肩上,督促着他不断向前、向前。 专门用于资助穷孩子们的华农贵州支教基金的运转工作,有一部分已经交给徐本禹打理。除了正常的学业外,徐本禹还要忙于管理和维持基金的正常运转,整理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需要帮助的穷孩子们的资料上传到网上,以求得全国各地爱心人士的资助。这些繁忙的工作之外,徐本禹还要接受全国各地媒体的采访。“我不觉得这是烦扰。”对于媒体的关注,徐本禹非常配合和支持。“如果没有媒体,我就不会知道有那么一个地方如此需要我们的帮助;如果没有媒体,我的事情也不会引来全国的关注;如果没有媒体,我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也做不了那么多的事情。” 作为一个感动了中国的公众人物,徐本禹并没有被荣誉冲昏头脑,他仍然保持着最初的纯真和坚持。“我不是明星,我和大家一样,都是最普通的人,我只不过是将自己的想法一直坚持了下来,我只是觉得有些事情是我必须去做的。” 两年支教结下一生情缘 今年8月8日,徐本禹结束了为期两年的支教生活,从黔西北的深山回到繁华的武汉,继续自己的研究生学业。但他总觉得有些什么永远留在了那远隔千山万水的地方,那里有他青春的激情、汗水与泪水,这一生他都会魂牵梦萦,割舍不下。 挥泪告别了那个小山村,告别了可爱的孩子们,告别了淳朴的父老乡亲们之后,徐本禹仍然在为改变那里的面貌,改变孩子们的命运尽最大的努力。在网上,徐本禹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网站,那里详尽地记录着他曾支教的两所小学的状况,记载着一个个亟待帮助的孩子们的资料,也记录着徐本禹的一举一动和详细的工作安排。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通过这个网站了解崇山峻岭的那一边,在徐本禹的爱心感召下,捐出衣物、学习用品和钱,一对一地帮助那些目光纯净、心灵澄澈、渴求知识的孩子们。 让我们看一看徐本禹和众多爱心人士们的成绩———截至目前,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已经有700多个孩子获得了山外人们一对一的资助,这个乡的许多所小学的硬件设施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穷孩子的状况好了许多 爱的力量是强大的,爱心带来的改变清晰且明显。“我最初支教的狗吊岩小学的‘校舍’就是一个岩洞”,而现在,狗吊岩小学已经正式更名叫做为民小学,校舍是一座二层砖混结构小楼。“我去大石村支教的时候,大石村小学的教室是一座两层木质结构的楼房,踩上去感觉整个楼都在摇晃。”徐本禹说,木质楼房的每层楼有3个房间,分别安置1~6年级6个班的学生。教室的墙壁是用竹子编织而成,四处透风,没有取暖设施,一到冬天,孩子们只有和寒风硬顶着。而今年6月1日,孩子们搬进了盼望已久的新校舍———由华农贵州支教基金捐资8万元,当地政府出资29万元建成的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正式投入使用。各地爱心人士捐赠的物资和款项还在分批到达。“现在,这个乡已经有了五六所希望小学,还有一所小学正在建设中”。徐本禹的语气中流露出由衷的喜悦。 徐本禹的心早已留在了他为之付出青春和激情的地方,8月份刚刚结束支教回到武汉继续学业,9月初他又来到了自己担任名誉校长的华农大石小学,看望那些他牵挂着的孩子们。“我原本准备10月份再去,但因为要到上海去办一些事情耽搁了。”徐本禹说,11月份他铁定还要去一次华农大石小学。 要把支教作为终生事业 目前,徐本禹的生活重心除了学习和他始终牵挂的支教事业以外,就是为李华芬的事情奔波操劳。“我已经把李华芬的事迹和她的不幸遭遇发布到了我的个人网站上,希望全国的网友都能看到,我的老师也以‘南湖居士’的名字在网上发了很多帖子。”他们都希望这个善良女孩的故事能广为人知,能有更多的人伸出双手,挽救这个如花的生命。“这也是我近期的工作重点。”徐本禹一再表示,他帮助李华芬的目的就是希望她康复以后能帮助更多的人。“我现在还在招募志愿者,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投身到助人和互助的事业中去!” 徐本禹的专业是农业经济管理,今年刚开始读研究生的他对于自己将来的职业还没有做过多的考虑和规划。但他十分肯定地对我们说,无论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他都会把支教这件事作为终生的事业,将爱心和奉献作为信守一生的诺言———“这件事我会一直做下去!” 本报为穷孩子发起募捐 短短的郑州之行,寥寥的几句言语,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诺言、信念和最初纯真的徐本禹深深打动了我们。同样生活在这个世界,我们相信,您,还有我们,都可以像徐本禹一样,为需要帮助的人做些什么。 郑州一向是一座不乏爱心的城市,我们讲述的故事中的李华芬、白雪娇、白云萍、省中医院的医护人员、为同学发起募捐的河南财经学院的同学们……他们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实了这一点。我们在此向全市人民发起倡议,为远在黔西北深山里那些渴求知识的孩子们做些什么!衣物、学习用品、现金……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爱心,无论多少。病床上的李华芬也在牵挂着那些她曾帮助过的孩子,我们将于近期带着募集到的“爱心”,赶赴贵州省大方县大水乡,送去郑州人民的一片深情!本报爱心热线:0371—67659999。(郑州晚报记者邢进/文 ) 相关专题:郑州晚报《独家责任》 |